吴易风文集(第四卷):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商品开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头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7页。

马克思之所以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因为:

首先,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成了商品,到处都被买卖的原则支配着。在这里,不仅劳动产品成了商品,而且劳动力,甚至人们的名誉和地位,都成了买卖对象。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这个社会最普遍的关系。因此只有首先分析商品关系,才能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因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正如动植物的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一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这个机体,是由商品这种经济细胞构成的。因此,要从商品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入手,逐步上升到那些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具体地说就是先分析商品、货币这些比较简单的、抽象的范畴,进而分析资本、剩余价值这些比较复杂的范畴,最后上升到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复杂的、具体的范畴。只有通过由简单、抽象到具体、复杂的分析,才能全面地阐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再次,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只有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出发,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矛盾以及这一经济制度的全部复杂内容,才能够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这正是马克思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最后,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和历史前提。商品和商品交换在历史上的出现,比资本主义要早得多;商品经济自发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货币;货币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发展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小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商品和商品关系出发,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从商品开始分析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逻辑的发展过程都必然和历史的进程亦步亦趋。因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详细地描述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进程中应该把历史发展中那些偶然的和次要的东西舍弃掉,只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来建立各个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

因此,从商品开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逻辑上和历史上都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二、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种可以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这种属性,亦即它的有用性,就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8页。例如,食品能满足人们吃的需要,衣服能满足人们保暖的需要。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有使用价值。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是因为各种商品的自然属性(物理的、化学的、几何的属性等)是不同的,因而,它们的用途也不相同。同样,同一种物品的性能可以是多方面的,从而它可以对人有各种各样的用途。商品的多种属性和多种用途,是在人们同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被人们所发现和利用的。

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反映任何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8页。

正因为如此,对使用价值的研究,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而属于商品学的范围。但政治经济学并非完全不考虑使用价值,这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因素之一,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交换,不能具有交换价值,不能成为商品。有了使用价值的物品通过交换就有了交换价值,因此,这时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1只绵羊可以换2把石斧,或者1只绵羊可以换2尺麻布。

在商品市场上,不同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关系,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今天,在这一个市场上,1只绵羊可以换2把石斧,而过几天,就可能换3把石斧,或者也可能换得更多一些。在一个地域1只绵羊可以换2把石斧,在另一个地域1只绵羊可以换4把石斧。因此,从商品交换的表面现象上看,会觉得商品的交换价值纯粹是一种偶然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在商品交换价值的偶然性的背后,是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的;商品交换价值的这种偶然性是某种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和现象。

我们进一步考察,既然1只绵羊可以换2把石斧,这就意味着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等的关系: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9~50页。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不同类型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着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具有同等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具有相同的物理属性或同等的效用。他们认为,商品的效用越大,它的交换价值也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就越小。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同上书,50页。。因此,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同上书,50页。

也就是说,1只绵羊能够和2把石斧相交换,它们之所以能够相等,是由于在这两种不同的东西里面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但这种共同的东西不是天然属性或使用价值。

如果把绵羊和石斧的自然属性或使用价值舍象掉,那么我们会发现,它们都不过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在生产它们的时候,都曾耗费了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一点正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在一切商品之中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对此,马克思说:“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同上书,51页。

马克思说:“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同上书,51页。即人类劳动的凝结,或者说,凝结了的(或物化了的)人类劳动,便是商品的价值。所以,相互交换的不同商品中的共同的东西是价值。两种不同数量的商品,例如1只绵羊和2把石斧能够交换,就是因为在它们里面各自凝结了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具有等量的价值。所有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它们在质上是不相同的;但作为价值,它们在质上却是相同的。正是由于一切商品作为价值是相同的,所以它们才可以互相比较,才能按照一定的数量或比例进行交换。

因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是内在的,只有通过与其他商品交换才能得到体现,因此,交换价值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即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品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属性不仅商品有,商品以外的许多物品也是有的。而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属性只有商品才有,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品属性的时候,虽然也研究使用价值,但主要是研究商品的最本质因素——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相互关系。

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么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反过来,一种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若没有价值,则就不是商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相互对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出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正是为了取得价值,他才生产使用价值。而对于商品的购买者而言,对他有意义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别人;商品的购买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一个人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为了解决商品内部包含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一切商品都必须参加交换过程。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实现,从而它们之间的矛盾才能获得解决。

为什么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矛盾又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