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值得重视的历史学派
介绍历史学派的直接动因有四:一是由于李斯特经济思想的逻辑惯性,二是由于1993年研究经济史的诺思和福尔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三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现实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现实的选择都是在历史上已有选择基础上的选择;四是经济学不是简单的工具主义,不是一把螺丝刀,而是必须和一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等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的。
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但还不属于历史学派。真正的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从罗雪尔开始的(旧历史学派),到19世纪70年代的古斯塔夫·施穆勒(新历史学派)达到顶峰。
新旧历史学派的主要特点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历史分析。熊彼特对此评价道:“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基本方法和独特的信条是:科学的经济学和致知方法应该主要地——原来说是完全地——在于历史专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根据历史专题所做的概括。就经济学专业的科学部分而论,经济学家应该掌握的首先是历史的技能,依靠这种技能——他所需要的一切装备均在于此——他应该扎入经济史的海洋,去调查研究各时各地的具体类型或过程的活生生的细节,并学会如何品味这些资料。社会科学中所可以获知的一般知识,只有从这样的工作中才能慢慢产生出来。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历史方法’的原始核心,由此派生的态度与纲领,就是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的‘历史主义’。”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由于是通过研究历史去研究一国的国民经济,所以自称为“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而新历史学派由于利用了历史资料和当时相当发达的统计学方法,因而又自称为“历史统计方法”。由此出发,他们都强调归纳,反对抽象和演绎。
历史学派的上述研究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强调一国经济的特殊性。例如,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一般规律是超时间、超空间的,自然科学可以探索这种规律,而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所以不能探索这种规律,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各国和全人类的历史发展动态,以及如何才能进入高涨的阶段。显然,这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依然是德国当时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相对地位的产物。
现在看来,经济学的研究应当注意各国历史的不同是可取的,但如果停留在历史的“描述”上则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应当从历史的研究中抽象出一般的东西,抽象出更扎实、更有说服力的理论。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福尔格、道格拉斯·诺思就是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得出了一般性的命题。
历史学派的影响据说一直波及到马克斯·韦伯,影响到新制度经济学。要透彻分析一国的经济,不了解历史是不行的,但没有理论更是不行的——这是历史学派的不足。
历史学派的方法论对我国的现实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优秀的都是有条件的,在此条件下是优秀的,在彼条件下就不一定优秀。任何国家的现实选择都是历史上已有沉淀的延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决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历史、文化、习俗、传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学不是简单的工具主义,不是“螺丝刀”——放在美国能用,放在中国也能用。总之,我们必须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均衡点,中国经济学的原创性可能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