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干部管理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3 抓做实,让干部担起绩效责任

企业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员工等着基层领导下命令,基层干部等着中级领导下通知,中层干部又等着高层领导做决策,最后项目一旦失败,就层层推卸责任,无人肯做实事。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因此,更要让那些能够主动承担绩效责任的人担当干部。只有那些敢于承担绩效责任的人,才能不负企业所托,并且获得员工的认可,把企业带向新的高度。

【辅助阅读】华为的荷花效应

任正非说:“当初公司只有几个人时,我就跟他们讲过荷花效应。你们是荷花的根,紧紧扎在泥土中,你们吸取养分,才让我这个荷叶、荷花在空中飘。飘是造势,结藕是做实,没有众人的扎扎实实,我们的势是造不起来的。

要彻底改变公司务虚的人多、务实的人少的局面。”

从通信设备领域的门外汉成长为世界巨头,华为靠的就是一批又一批勇挑责任的干部和员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虽然华为人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和恶劣的生存条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但任正非从不轻言“这不是我的问题”,华为的员工也从不轻言“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勇挑责任的敬业精神成为华为走向成功的最大资本。

2004年,华为看好了一家外国公司,准备进行收购,公司将这起收购案充分授权给张昭(化名)和他的团队。虽然公司很支持,内部讨论的结果也认为这项收购计划会对华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张昭还是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毕竟,那是一个数百万美元的外汇支付,够一个普通的家庭花几辈子。如果华为公司将来不能很好地消化,公司就不可能盈利,也就意味着这是一次失败的收购案。认识到这一点的张昭,紧张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这时候,有人给张昭提了个建议,就是先不要自己下决定,等着公司高层下命令,自己负责操作就行了。那样的话要是真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自己。张昭果断地否定了这个建议,他摇头说:“不行,如果连我这个负责业务部的人都不能勇于承担责任,那么公司又怎么能够发展这一块业务,又怎能对这样一个重大购买进行决策呢?”后来,他果断地挑起了这次收购案的主要责任,成功地完成了收购案。

事实上,这次风险投资最终为华为带来了很好的收益。原先那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骨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华为产品设计的经验,让华为相应产品的开发时间一下子缩短了两年。

在华为,只做原则管理、宏观管理,不深入实际,不对结果负责任的干部是要下岗的,只有那些做实的、认真负责的人,才能担任干部。因为只有干部担起责任,抓做实,整个团队,乃至整个企业才会有动力,才会实现好的绩效结果。因此,任正非要求干部要把生命注入管理中去,他说:“把生命注入管理中去,不是要你去研究如何赶上IBM,而是研究你那个管理环节如何是全世界最优的,要赶上IBM不是你的事情,你也不具备这样的资历和资格,所以要面对现实,踏踏实实地进行管理的改进,这样公司才会有希望。现在公司说空话的人比干实事的人还是多,干部的幼稚比干部的成熟还是要多。要把生命理解成一种灵魂和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灵魂和精神注入到管理中去。没有这种精神的干部要下岗。”

企业干部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做实问题。只有土夯实了,才能再搭一层,不然根基不稳,飘在空中,企业最终还是要倒下的。

马云曾在2011年发布内部邮件,非常直接地批评部分新员工的浮躁作风,并警告来阿里巴巴工作不到一年的人不要给他写战略报告,谁提战略就开除谁。他直截了当地讲:“我们永远不会承诺你发财、升官,在阿里我们一定承诺你会很倒霉,很郁闷,很委屈,很痛苦,很沮丧。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千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谁提,谁离开!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后,你讲的话我一定洗耳恭听。我们喜欢小建议小完善,我们感恩你的每一个小小的完善行动。”

马云是一个行动派的人,他希望阿里巴巴是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具体地说,他希望阿里人不要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要眼高手低,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作为马云的前辈,任正非也在华为内部反复强调“务实”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实干精神。特别是那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新员工,任正非更是告诫他们:“不要老是想着做出惊天动地的变革,而是要从小事做起,老老实实地把任务完成。”

曾经就有一名新员工,刚来华为不久,觉得公司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于是就花了很长时间做了一份发展战略书,足足有几十页。后来,他把这份“万言书”交给任正非,并自信地以为自己的建议能够得到任总的认同。结果,这份报告交到任正非手里以后,很快就被丢进了垃圾桶。同时,任正非还批复道:“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并非任正非容不下头脑聪明、有大志向大抱负的员工,他只是想要员工从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地工作,在经验积累中逐渐成长。他解释说:“能提出大建议的人已不是一般的员工了,也不用奖励,一般员工提大建议,我们不提倡,因为每个员工要做好本职工作。大的经营政策要有阶段的稳定性,不能每个阶段大家都不停地提意见。我们鼓励员工做小改进,将每个缺憾都弥补起来,公司也就有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