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教育公平问题的哲学、社会学理论探讨
“什么是教育公平”显然是一个充满歧义与复杂性的理论课题,然而又是本书从一开始就必须深入思考、认真面对,并加以较为明确地表述的基本问题。要对教育公平做出界定,就必须对社会公平价值形成的一般过程有所分析。
2.1 社会公平价值的形成
公平、正义与善,是道德哲学的最高价值,是对社会组织、政治与法律制度以及所有人类行为的最高的价值评判准则。公平作为道德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对待利益协调关系的“应然”标准,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态度。在道德哲学领域中,曾经有过多种重要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组织与生活。近现代以来,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社会契约伦理体系与亚当·斯密等人的功利主义思想体系,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则更为直接地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拓与成长。然而,思想的光辉并不因基本社会制度的差异而彼此诋毁,相反,在当今和平共处的世界主流中,各种不同思想精髓之间的相互砥砺,逐渐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演绎出更为完善的篇章。因此,本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的同时,也将对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有所借鉴。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全人类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原则,是最高的公平、正义价值。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理论思想,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公平与正义价值为基础的。这些思想,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具有实践和行动意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对绝大多数具体层面的社会公平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教育公平就是这样一种具体层次上的道德价值,对教育公平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也必将以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原则。
在展开教育公平之理论研究思路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具体层次上的社会公平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加以简单阐述。某个具体层次的社会公平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对客观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观认知过程。我们以示意图的形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描述(见图1—1)。

图1—1 具体层次之社会公平价值观的形成
对图1—1的解读可以从“社会差异”这个概念入手。在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一定的个体性差异,它们是个体的自然禀赋以及一般性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制约下的不同生活前景。但是,并不是任何个体之间的不同之处都是“社会差异”,社会差异在这里特指那些可能造成个体之间资源与机会(“善”的价值)之不同的那些结构性限制条件和个体的自然禀赋,这些因素是个体无法自我选择的。
同样,也并非所有的社会差异都可以被称为“社会不平等”。当社会个体将自身的生活境遇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时,某些特定的社会差异被赋予个体自身的价值感知,如感到失落、被剥夺。当这样的感知在一批相同境遇的人群中产生的时候,引起这类价值感知的社会差异才会以社会不平等的形式出现。因此,社会差异多以个体之间的区分为特征,而社会不平等则是对某类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差异所产生的群体性价值感知。
特定群体之间的社会不平等,并不都会引起普遍性的社会公平问题。当某些群体间某个具体的不平等问题产生的时候,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理念来对这一问题加以理性思考,并由此作出相应的价值评判与价值选择,也即对这类不平等问题作出是否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道德判断,并由此形成社会成员在这个问题上的公平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往往从属于全社会或共同体内部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核心价值体系总是从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原则出发,在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对社会不平等问题予以道德回应,作出价值评判与价值选择。在参照社会成员的道德反映的基础上,核心价值体系会以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对此加以渲染和表达,最终形成全社会在此不平等问题上的一个主流性的社会公平观念。社会成员的公平观与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流性社会公平观,共同构成了共同体内部对某个具体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公平价值体系。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某个具体社会不平等问题之公平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条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变迁模式等制约条件,起到了相应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公平观虽然是人们对某种社会差异的主观认知和道德评判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主观过程,相反,它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客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由资源与机会所定义的社会差异,其本身是社会分层结构的直接后果,并由社会分层机制所引导而发展。其次,个人对社会差异的价值感知,也是基于对自身生活境遇的主观认知所作出的,它同样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分层结构。最后,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并非乌托邦,而是以人类社会现实的发展条件为依据、以人类共同的发展前景为理想的,有着人类发展历史与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
2.2 教育差异的内涵界定
根据上述对社会公平价值形成的一般理解,我们将教育公平定位于具体层次上的社会公平,因此,要对教育公平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就需要对教育内部的差异性加以具体考察。
我国学界讨论教育公平问题的时候,经常注意到的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与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这两种主要的差异形式。然而,事实上,教育内部的差异性是十分丰富的,因而教育公平的内涵也就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对教育差异进行区分,并由此考察教育公平的具体内容和指涉范围。
(1)个体层次的教育差异。
在个体层次上,教育差异可以从教育机会、学业成绩与教育后果三个方面来考察。教育机会的差异包括:获得某个特定阶段或特定类型的教育的机会以及完成某个特定层次教育的机会。学业成绩的差异则是指个体接受某个特定阶段的教育过程中的学业表现,这种学业表现将对后续教育机会以及完成本阶段教育的机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后果的差异是指相同学业成绩水平、相同教育成就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境遇差异,这是地位分配过程中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2)组织层次的教育差异。
现代教育体制以学校教育为基本的组织方式,因此,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将构成最为重要的组织层次上的教育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学校资源、办学条件、学校的名望等级以及学校的施教方式等方面。
(3)制度层次的教育差异。
不同区域或地域单位内,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的总量配置的不均衡,是评价更为宏观层次上的教育公平问题的客观差异的来源。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与国家内部的社会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如城乡间的差异、区域不均衡等。
上述三个层次的教育差异是相互联系的,较高层次上的教育差异,将对较低层次上的教育差异产生重要的制约性影响,而较低层次上的教育差异则将更为集中地影响到教育公平价值的体现。
2.3 教育公平价值评判的重要原则
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教育差异并不必然就是教育不平等,更非一定属于教育不公平问题。那么如何评判这些教育差异是否属于教育公平或不公平的范畴呢?这就需要对教育公平价值判断的主要原则进行具体的研究和阐述。
显然,教育公平价值判断的主要原则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一脉相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与正义理论或道德哲学的探讨联系在一起,这是本书将直接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这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展开)。但是,相对于其他具体层次的社会公平问题而言,教育公平的价值判断原则也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教育公平优先的原则。人的解放与发展是以人类自身力量的增强为先导的。教育的基本功用在于通过传授知识而赋予个体解放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教育公平是其他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领域的公平应优先于其他领域的社会公平而得到发展与进步。
第二,生存权利原则。判断一种教育差异是否符合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应将这种差异是否构成了对最少受惠者的基本生存权利的威胁作为最低纲领。在现代社会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教育技能大多通过义务教育法的形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它的实施状况往往是最低教育公平纲领的重要评价内容。
第三,平等原则。知识是人类发展的共同成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地享有追求人类知识的权利,特别是通过学校教育方式来享有这种权利。
第四,绩能主义(meritocracy)的评价原则。这一原则应允许个体因自身努力的不同而造成的教育差异的存在。平等原则仅仅规定了享受教育权利时不因个人的出身背景、种族、性别等其他非个人控制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教育差异,但是,因个人的努力不同而产生的教育成就的差异则是教育公平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
2.4 教育公平的社会结构基础
社会公平不是一种抽象的永恒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公平历来是阶级的、具体的、相对的,并不存在任何超越历史条件与阶级限制的“永恒的公平原则”。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1995a:212)。因此,当我们讨论到有关教育公平原则的时候,我们不是抽象的道德幻想主义者,而是必须将道义上的公平观念和原则与现实历史条件、经济关系联系起来。这一理论分析立场要求我们将教育公平本身视为一种基于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结构安排之结果。哲学层次上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必须与基本社会结构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基本的社会分配与交换关系的社会学讨论中回答现实社会提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已有社会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社会分层结构无疑是最重要的社会结构之构成形式。虽然人们对于诸如社会阶层关系的本质、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变迁的特点、社会分层结构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至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本身就证明了社会分层结构在理解社会关系、社会行动和社会冲突的视角上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时期社会结构变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社会分层结构是决定整个社会运行过程和变迁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之一,是社会行动的基本组织原则。它是构成社会不平等、形成社会认同和社会运动、决定社会利益结构以及产生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因此,教育机会与资源的分配作为具体的社会利益,无疑与社会分层结构有着本质性的内在关联。由此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应该以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市场转型、制度变迁条件下的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关系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