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国学 悟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智者不惑

智是“三达德”中首要的修养,成功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智者,能够有效地辨别是非,坚持恒定的价值取舍标准。管理者如果缺乏清醒的理智、丰富的阅历,就会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

1.是非之心

正如孟子所云:“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智即是明,智者首先需要明辨是非。对于企业家而言,强大的领导力要求他具备明确的价值取舍标准,而且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将这种价值取舍标准公之于众,在面临两难处境的时候,能够坚定地按照这种价值取舍标准做出抉择。

荀子进一步指出:“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大意是说,肯定好的方面,否定坏的方面,就叫做智;否定好的方面,肯定坏的方面,就叫做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强的示范效应。优秀的企业家总是能够在面临各种非程序化决策的时候,凭借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做出合理的选择,并为今后的管理行为树立参照系。因此,树立先进典型无非是实现“是是”的具体途径,杀一儆百也不过是为了达到“非非”的最终目的。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求学、教书、周游列国,主张仁政学说,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孟子》一书是其言论汇编,约3.5万余字,被列为儒家的“四书”之一。

事实上,企业家不仅需要具备是非之心,而且需要遵循始终如一的是非判断标准。可预期性是有效激励的基础,企业家行为的可预期性越强,对员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效果就越好。在许多企业里,开会迟到是一个始终无法克服的顽疾。而柳传志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其实,他的措施很简单,即明确规定:今后不管谁开会迟到,全体与会人员一齐起立,默哀一分钟。因此,“是是”、“非非”贵在持之以恒。否则,总是存在例外原则,可以另行处理,“非是”、“是非”就可能卷土重来,占据主导地位。

2.不失人与不失言

人际交往能力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企业家团结内部公众、构建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的基本途径之一。关于这个问题,《论语》有清晰的表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失人与失言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什么时候该三缄其口,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说掏心窝子的话,对什么人该说掏心窝子的话,是智者的基本修养。

《战国策·秦策》中记载,战国时期,范雎被秦昭王召见。第一次和第二次,秦昭王向范雎请教治国之策,他都没有说,因为他发现秦昭王在与他谈话的时候心不在焉。范雎认为,此时讲出一套让秦国富强称霸的大道理毫无用处。直到第三次,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范雎,他见秦昭王专心致志,虚心求教,才详细地剖析了秦国的强国之路。范雎的一席话打动了秦昭王,被秦昭王任命为相。范雎可谓是既不失人又不失言的智者。

与人交往已经很多年,交情已经很深,话还说得滴水不漏,需要打上半天的腹稿,显然是不拿别人当朋友、当心腹。企业家需要谨防“交深言浅”,否则,老是拿着一套标准的“官腔”去面对所有的人,表面上看仿佛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但“失人”则不可避免了。原因在于,“圈内人”会因为他的冷漠而寒心,而“圈外人”又分明感觉到他是在戴着面具说话,结果两不讨好,无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今后谁也不买他的账。

在一些企业中,领导风格带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高层管理者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威性,往往不愿意让员工分享相关信息。管理者的初衷似乎是为了不“失言”,但实际的结果却是管理者的“失人”。正式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企业中各种非正式沟通渠道大行其道,小道消息满天飞,长此以往,必然挤占企业这棵大树的养分,直到它轰然倒下。

相反,与人谋面尚未多久,就开始称兄道弟,仿佛已经有过八拜之交。殊不知,“人心隔肚皮”,在笑脸的背后,可能正是一个挖得很深的陷阱。在没有硝烟的商战中,充斥着各种诱惑;在企业里,也可能存在形形色色的“小圈子”。由此看来,“交浅言深”的“失言”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

3.错与恶

正所谓“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弟子规》)意思是,如果无心做了错事,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便称为罪恶。有智慧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在错与恶之间做出甄别,对自己、对下属都应该这样。

严于律己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有些企业领导者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一方面,这无形中会给自己施加莫大的心理压力,使身心疲惫不堪,不利于打持久战;另一方面,生怕犯错的结果使得自己追求四平八稳,导致创新动力缺乏,最终只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现代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领导者应该多给自己一些宽容,只要这种宽容针对的主体是“错”,而不是“恶”。

由于信息不充分、时间紧迫而不能不做出的决策,即便后来出了问题,应该列入“错”的范畴;由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而导致环境突变造成的失误,应该列入“错”的范畴;在创新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主流是积极、正面的,也应该列入“错”的范畴,应该给自己必要的宽容。但如果由于时间充分而不去收集更多的信息,导致决策失误;或者由于主观努力不够,而导致行事不力;或者由于对客观形势不闻不问,而贸然行动,仓促变革,导致企业伤筋动骨;或者在同一地方摔两次跟头,则应该列入“恶”的范畴,并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批判。

容不得下属出错的企业管理者缺乏大将风度,凡事斤斤计较,久而久之,会导致人心涣散,或者造成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不足,难以将企业做大、做强。反之,一味纵容下属而不加干预的企业管理者,必然造成企业风气不正,不依规矩,难以成方圆。问题的结点就在于:下属到底是无心为非,还是有心为非?

人才培养需要成本,创新也需要成本,而“无心非”所造成的“错”可能恰恰构成上述成本的一部分。宽容机制本身是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一定范围内的失败是可以被容忍的,员工就不会畏首畏尾,工作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创新意识就会非常强,进步就会非常快,成果也就会随之增多。

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建立宽容机制。在硅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It's OK to fail,大意是“失败是可以容忍的”。IBM曾有一位高级技术主管,由于某项技术创新失败而造成近千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许多人主张开除他。而公司管理层却认为,如果将他开除,公司岂不白交了近千万美元的“学费”。事实上,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态度出现了问题,其二是方法选择不当。由于态度问题导致的失败无法宽恕,而由于方法问题出现的失败,则应以宽容的态度和方式加以处理,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应给予一定的鼓励。

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使得整个企业对技术创新中可能出现的失败有一颗包容的心,以便为研发人员放手开展工作消除后顾之忧。如果缺乏有效的宽容机制,研发人员的心思就将花在如何不去犯错误上,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才能创新,创新意识将受到极大的压抑。

英特尔公司一直将“鼓励尝试风险”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公司创始人摩尔(Gordon Moore)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改变是我们的挚爱。”在英特尔,只能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员工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只有善于动脑筋、总结经验和不断创新的员工才能在公司中立足,并获得晋升的机会。英特尔允许技术人员犯错误,不会看轻“战败将军”。当然,英特尔的尝试风险针对的是计算过的风险,而非盲目地跳进死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