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板,背负着民族的希冀,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有着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寄望深圳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这些重要思想,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为新形势下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指明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战略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新的时期,深圳发展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新的崇高使命,对城市文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大诉求。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城市的命运和未来。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拼经济、拼管理”到“拼文化”的阶段。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如果说拼经济、拼管理是所有城市无可选择的必由之路,那么拼文化则是一种“双向选择”。拼文化并不是任何城市都可拼的,一方面,经济“吨位”不够的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流动有限,不存在拼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城市又未必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只有那些既有发展潜力又有远大抱负的城市,才可以通过自觉的文化创造,展示独特的文化风采,如法国的戛纳因国际电影节而闻名世界。文化的辐射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城市要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找到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否则将归于平庸。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深圳从一个曾经的文化贫瘠的边陲地区跃升到现在的文化创意勃发的中心城市,不仅体现了深圳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且因为独特的文化发展理论的指引,形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成熟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深圳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十大愿景”、十个关键词。
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城市又未必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只有那些既有发展潜力又有远大抱负的城市,才可以通过自觉的文化创造,展示独特的文化风采,如法国的戛纳因国际电影节而闻名世界。文化的辐射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城市要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找到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否则将归于平庸。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深圳从一个曾经的文化贫瘠的边陲地区跃升到现在的文化创意勃发的中心城市,不仅体现了深圳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且因为独特的文化发展理论的指引,形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成熟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深圳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十大愿景”、十个关键词。
【愿景 一】
让“深圳观念”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航者
关键词 观念——使深圳成为时代观念的策源地和时代精神的原产地。
深圳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是座观念之城。这里先生长观念,然后再生长高楼大厦,可以说,观念是深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深圳特区建立30 周年时,由市民发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解放思想,重视民意,评选产生了“深圳十大观念”。可以说,这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是改革开放30 多年国家立场的民间表达,而且这些观念应该说都是开辟时代的产物,在时代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
“深圳观念”之特殊,在于深圳经济特区之特殊,更在于其力量强大之特殊。
“深圳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体制突破中,“深圳观念”是前进的冲锋号;在建设道路上,“深圳观念”是特区经验的浓缩和升华;在文明模式的转换中,“深圳观念”
是城市再生的灵魂,是市民德性的对话。“深圳观念”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诞生和发展中绽放异彩、凝聚人心、辐射全国,推动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深圳观念”是深圳价值体系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深圳观念”是深圳人干事创业的赞歌,激励着全体市民的创新创意,催生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龙头企业,打造了城市的创新品牌和价值品牌,创造了深圳奇迹。
“深圳观念”是深圳身份的标志,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深圳观念”表达了深圳人对深圳的认知、理解和期待,塑造了深圳的形象和深圳的集体人格特征,强化了深圳的城市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是深圳的精神图腾和价值符号。
“深圳观念”是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深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而关注深圳就要关注“深圳观念”,因为“深圳观念”不仅代表了深圳市民的共识,而且代表了中国的城市意向和未来。
观念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圳更是如此,未来发展中还会生长出很多新观念,必须继续思想解放。新观念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产物,观念更新在社会变革中迸发。真理永远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唯有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应通过集纳民智、总结提升的做法,发动民间讨论、评选,推选出一系列深入人心、广泛认可的时代观念。观念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充分展示它的价值意义。即便是现有的“十大观念”,也是我们不断追寻的目标,以及拥有的广阔实践空间。
【愿景 二】
让城市包容温暖每一个人
关键词 包容——以移民文化的包容品格,继续营造多样化生长的健康文化生态环境。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创造力有赖于它的包容:一是多样文化的包容,如深圳是一座“在共同旋律下各自跳着自己舞蹈”的城市;二是干事创业的包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包容是干事创业必需的文化生态。
深圳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过千万,移民率在95%以上。深圳吸引移民前来的最主要因素是梦想。可以说,移民是梦想的产物,实际上每个移民都怀揣着梦想;真正的移民是在寻找自己、张扬自己。移民城市所具有的包容品格、创新精神,让来到此地的移民们展示各自的个性和才华,创造新生活,使梦想得以实现。
“深圳十大观念”中的“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个观念的强大包容力,代表了深圳人对自己所居住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包容性的自然认同。移民文化造就了这里包容的文化环境,构成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基因——生机勃勃、充满个性、创新包容、多元平等,其中核心是包容的品格。
今后,深圳应当进一步构筑多样化的包容文化生态,培育创新文化的环境,弘扬城市的创新文化品格,形成包容平等的社会氛围,催生城市创造活力的勃发。
一是冒险拼搏的进取精神。移民社会无一不是产生于曾经的偏僻之地,只有敢冒风险、开拓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深圳正是基于此,才将昔日的边陲小镇建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
二是开放兼容的文化心态。移民城市带给深圳的文化特质,就是文化流动的品性使移民文化表现为多元发展的文化形态。在深圳这座没有任何地域性的城市,其万千气象甚至比民国以前的上海和香港还要恢宏。
三是创意无限的智慧风貌。深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又是中西文化的汇聚地和交流的“窗口”。在深圳,创新是移民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凭借于此产生和引领了无数的“率先”与“第一”。
【愿景 三】
让媒体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守护者和代言人
关键词 舆论——构建“法治、公开、担当、良知”的网上舆论环境,打造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辅政亲民”的主流媒体。
深圳近年来一直坚持“法治、公开、担当、良知”的原则推进互联网管理工作。法治是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处置,网络不能无限自由、违反法律政策;公开是相信人民群众,使其有知情权,能够发表意见;担当是旗帜鲜明抓导向,为民担当、为国担当,服从服务大局;良知是培育公共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深网舆情工作室发布的《深圳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产生了全国影响,深圳连续四年被国信办评为“全国网络舆情工作先进单位”。
深圳的主流媒体总是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发出声音,不断弘扬改革、深化改革,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各类媒体把改革真正唱响,形成了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良传统。
进一步抓好舆论导向,就是要坚持以“辅政亲民”为重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为市委市政府代言、为市民代言、为时代立言,构建“法治、公开、担当、良知”的健康网上舆论,打造强大的互联网络和传媒集团。
“辅政”,就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准确、生动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主动做好参谋与助手,帮助党委、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亲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反映百姓呼声,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健全舆论引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宣传推动,反映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就,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的共识。把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生成演变的规律特点,总结吸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运作、舆情研判引导和管理等经验,进一步完善舆论调控体系,形成舆论导向正确的体制机制。
要着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将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网上宣传阵地和政务微博建设;完善互联网信息工作机构建设,发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治共管的作用,加快推进市级网络舆情应对统一指挥平台建设。健全舆情分析研判处置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探索通过授权执法方式,实施互联网信息内容执法。
要不断提升媒体传播能力。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模式,引导各媒体开展品牌建设。引导主流媒体自我突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要注重打造“效益集团”。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统筹考量导向要求和利润指标,使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等文化传媒集团不仅成为宣传者,也成为重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增强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愿景 四】
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关键词 权利——充分实现市民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创造成果受保护的四大权利。
公民文化权利是与公民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权利相平行的重要权利,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公民文化权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深圳“两城一都”建设为实现文化享受权利提供了便捷条件。“图书馆之城”方面,目前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40 多个、自助图书馆200 台;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 823 万册,人均藏量2.25 册。“钢琴之城”建设,使钢琴正在成为深圳文化艺术的代表性标志,普及率达每百户家庭9.1 台,高于北京、上海。
“设计之都”方面,2008 年荣获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目前全市有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市内设计、建筑设计从业人员30 多万名,其中工业设计市场份额占中国内地比重超过60%。
与此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采取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等措施,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大剧院艺术节、中外文艺精品演出季、外来青工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满足了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音乐会、剧场、讲座、电影、沙龙等在城市各个角落为市民送去艺术享受与欢乐。
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文化活动不是让市民被动观看,而是鼓励市民成为主角,鼓励市民全面参与,形成“我是主角”的公民意识,这是深圳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
三是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深圳不仅拥有音乐工程、影视工程等产生精品力作的文化创造环境,整个社会还为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创造提供舞台。在歌曲方面,不仅拥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主旋律精品,而且是原创音乐生长的沃土;在影视剧制作方面,深圳打造的电视剧《有你才幸福》创央视一套黄金档年度最高收视纪录,电视剧《命运》、《心术》,电影《全民目击》等是受市场欢迎的精品。
四是文化创造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继2013 年深圳PCT 国际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 万件后,2014 年深圳的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5%,达1.15 万件,约占全国的一半,连续11 年高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6.2 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要坚持重心下移,使各区成为实现市民四种文化权利的重要单元,打造区域性文化综合体、十分钟乃至五分钟文化圈。如福田区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在创建期投入8 亿元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此外,还要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
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继续实施音乐工程、影视工程、文学工程,进一步提升精品品牌质量水平,充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愿景 五】
强大的文化产业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 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培育“文化+ 科技”、“文化+ 创意”、“文化+ 旅游”、“文化+ 金融”、“文化+ 电商”、“文化+ 互联网”等产业新业态,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市场。
近年来,逐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圳模式”:
一是探索出“文化+ 科技”、“文化+ 旅游”、“文化+ 金融”、“文化+ 创意”等新模式。在“文化+ 科技”方面,华强文化科技是全国产量最大的动画企业,主题公园模式已出口南非、乌克兰等多个国家,连续四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 强”;在“文化+ 旅游”方面,华侨城模式复制到7个省市;在“文化+ 金融”方面,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全国性的文化投融资平台;在“文化+ 创意”方面,涌现了一些国际性的创意文化品牌,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作品展、JBCIDU 国际设计文化节、国际工业设计节等。
二是文化产业突飞猛进。2003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35.3亿元,约占当年全市GDP 总量的2.5%。十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近25% 速度增长,2013 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 357亿元,为十年前的10 倍多。2014 年文化创意产业仍旧保持了迅猛发展态势,实现增加值1 560 亿元,同比增长约15%,占全市GDP 总量的9.8%,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三是文博会推动深圳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项目和产品成交额从首届的200 多亿元,到第十届的2 324.99 亿元,十届总成交额突破1 万亿元,分会场从首届的1 个到第十届的54 个,有力带动了深圳各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建设了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深圳文化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7%,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下一步,深圳将进一步构建开发政策“加强版”,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促进形成活力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13% ~ 15%,这是公认的国际主流文化中心城市指标。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从文化新业态发展、资本市场、招商引资、对外贸易、产业空间、园区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调动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
做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做强做大文博会;支持深圳文交所规范发展;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文化服务作用;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
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建设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前海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形成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聚集网络。
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体系,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涉外高端印刷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相关领域优秀企业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或企业改制重组、合作经营。
【愿景 六】
用法治阳光照耀文明成长
关键词 法治——积极营造在全社会弥漫法治文化的环境,以法治精神和民族美德培养文明公民、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市。
深圳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化一平台”战略,核心是法治化,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文化是法治的理性基础,法治精神、规则意识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套好的机制,胜过千万次的运动式治理。
在城市公共文明的创建中,对于市民公共行为的规范,有时需要通过教育,有时则需要用规则、法治来强制规范。
首先,通过立法培育文明公民。深圳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创了文明城市建设的法治进程。目前,市人大已将“诚信建设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计划。这将有利于形成法治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市民对“做好人、干好事”心向往之、身笃行之,使人们一到深圳就能自觉守法。
其次,通过法治化建设文明社区。围绕“惠民生、保民安、稳民心、聚民智、借民力、修民德”目标,深圳率先制定《基层(街道)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基本工作指标体系》,并严格测评体系的执行,使每项测评内容都真正与市民生活结合起来,站在市民角度,实实在在地促进基层工作、建设文明社区。
最后,以法治精神创建文明城市。通过立规矩、建制度,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健全长效机制,实行测评指标包干责任制,促进文明创建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文明模式,使深圳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典范城市。
【愿景 七】
以张扬国家文化主权拓展国家利益和城市利益
关键词 主权——弘扬国家文化主权,以国际一流城市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形成文化话语权,展示城市文化鲜明特色。
文化主权与民族复兴是同步发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在城市层面研究国家主权问题,是因为国家文化主权实际上最终落在城市上,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集中体现;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竞争,是通过城市群的竞争来实现的。例如,巴黎之于法国、纽约之于美国、东京之于日本,这些世界性的超级大城市群,都代表了国家软实力。
近年来,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原创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成功演出,被评为“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为深圳颁发“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时说:深圳是全球唯一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视和热爱。这个荣誉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读书的形象。
国际上赞叹和肯定的, 不只是深圳, 而是深圳代表的中国,同时也张扬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和创意能力。深圳作为在国家战略中拥有重要地位和责任担当的中心城市,理应自觉研究和张扬国家文化主权,彰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国家文化主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的张扬。深圳“七年磨一剑”,创作推出《人文颂》,并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奏响。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曾说:《人文颂》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也代表联合国追求的最高价值,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人文颂》的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回答了“人以何为本”。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中国文化崛起必须弘扬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返本开新”。《人文颂》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仁义礼智信”。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儒家哲学正是以人为本,而人以仁义礼智信为本。
其次,用音乐解读中国传统价值观。《人文颂》观物取象,实现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浑然天成的神奇契合:仁慈之心,如同大地;正义之举,如同火焰;礼仪之美,和睦如林;智慧之灵,如水之盈;诚信之贵,如同金石。仁——土,义——火,礼——木,智——水,信——金。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一个“大写的人”就这样站立在苍天厚土之间。
最后,彰显国家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人文颂》以宣扬国家文化立场为己任,以融合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时代精神为特色,彰显中国和平崛起的主流价值,让世界知道“我们是谁”,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是国家文化主权的本质体现为文化话语权。文化话语权表征的是对国家利益和城市利益的拓展。由于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国家核心价值的渗透是以文化产品、信息传播等方式来进行的,如电影、广播电视节目、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贸易。因此,不强调文化产业,就无从拓展国家文化主权,无从拓展国家利益和城市利益。
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核心是推进文化价值创新。当代中华文明的价值重建,不是古老文明的复归,不是复古,而是在东西文明融合中再造新文明、新价值。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意识、效率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文化话语权的主体必须依靠强大的文化产业。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不仅不能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不可能保证国家文化主权的张扬,不能保障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神圣。
【愿景 八】
为文人造个海
关键词 人才——通过建设文化人才施展平台和文化人“庇护所”,使深圳成为人才汇聚、人文荟萃、创意迸发的人才高地。
在巴黎的塞纳河边,有一间“莎士比亚书店”,书店一层卖书,二层建有图书馆、读书沙龙,甚至还有床铺,可以供一些生活尚无着落的文学青年读书、讨论、短暂休息。当时,有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包括海明威、乔伊斯、艾伦、亨利·米勒等。这间书店收容了他们,成了初来巴黎、怀揣文学梦想,却不名一文、处于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
一个书店对于人才都如此重视,更何况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人才关乎城市文化的强大底蕴和创造活力。深圳的文化发展,需要聚集五湖四海的文化人才,需要各路人才施展才华,需要鉴别人才、吸引人才、包容人才甚至庇护人才。
其一,解放思想培植鉴别文化人才的“梧桐树”。市里有“孔雀计划”、“金鹏计划”,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文化人才的鉴别认定很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文化创意人才认定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可以考虑成立文化人才认定委员会,实行推举制,而不用条条框框来鉴别人才。
其二,让深圳成为文化人才成长的“庇护所”。深圳一方面要吸引优秀的文化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科研院所的建设,培育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那些初出茅庐、尚未成功的文化人才,让他们在这里栖息、孕育、成长,使大学和研究所成为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和“庇护所”。
其三,建设培育文化人才的“孵化器”。要打造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继续做好文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工程”,在国内知名高校举办各类文化人才培训班,提高干部和人才队伍素质。同时,制定学术新苗培育计划,在科研项目实施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中,放手让中青年人才挑大梁,使其在实践中尽快成长。
【愿景 九】
城市文化要给学术以神圣地位
关键词 学派——在城市的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鲜明特征的“深圳学派”。
学术文化是文化底蕴的基座,是思想厚度的标尺,是文化星空的顶点。深圳文化最缺的就是学术文化。所谓的“深圳是文化沙漠”主要就是针对深圳的学术文化而言,因为那时深圳的娱乐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都很发达,唯独学术文化积累不厚,成为深圳的暗伤。
提出“深圳学派”,正是对深圳学术文化现状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提升学术文化水平的一种自觉行动,寄托了深圳学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
“深圳学派”的建设宗旨是“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体现了城市学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色。
全球视野,反映了文化流动、文化选择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开放、流动、包容特色。“深圳学派”研究对象,不是局限于一国、一城、一地,而是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找准深圳学术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方位。
民族立场,强调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出发,树立深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站在全国、全民族的高度,承接着中华民族文化选择的探索,肩负起为国家、民族文化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
时代精神,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基本品格,体现了深圳一贯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深圳学派”研究的价值准则和奋斗方向。其所熔铸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和每个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深圳学派”的思想之源和动力之源。
深圳表达,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个性和原创性,强调关注现实需要和问题,注重学术个性、鼓励学术原创,不追求完美、不避讳瑕疵,善于用深圳视角研究重大前沿问题,用深圳话语表达原创性学术思想,构建具有深圳风格和气派的学术文化。
2013 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学派建设推进方案》,实施打造学术精品力作、引进和培育学术名家、建设学术研究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计划。2014 年,首批“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和“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等各6 本学术著作已经出版,“深圳学派”建设迈出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坚实一步。
狭义的“深圳学派”属于学术派别,以学术研究为重要内容;广义的“深圳学派”可看成“文化派别”,体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它除了学术研究,还包括“文化+科技”的产业创新模式,还包含音乐工程、文学工程、影视工程带来的文化创造成果,还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设计创意等各种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这座城市尊重所有的学术创造和文化创意,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
【愿景 十】
让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助力中华文化复兴
关键词 目标——充分运用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期,注入强大的文化基因,形成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
一座城市有其发展的关键期。比如,19 世纪30 年代前后的纽约、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是因为抓住了城市发展史上的文化关键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蝶变重生,最终奠定了世界性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格局。
深圳正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关键期。能否抓住文化关键期,最终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气象,决定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化在这个国家和世界上的地位。经过30 多年发展,深圳的城市品质正走向成熟,并将逐渐定型。此时,需要给它注入优质的文化基因。类似生物学上的“转基因”,我们或可形象地称之为“文化转基因”,依据文化流动的理论,不断注入新的因子,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基因。
为此,大力倡导和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崇尚创新和创意,追求知识和理性,海纳百川、交融汇通,保持自强不息、刚毅血性的进取精神。这是深圳文化发展的根本导向和基本定位。
其一,创新型文化相对于守旧型文化,是在扬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利弊选择和大胆开拓中,再造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新表达,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精神层面的观念创新,率先实现精神跨越、观念更新、价值创新。如“深圳十大观念”是现代城市人在十个维度上的价值表达,是深圳一切实践活动沉淀和凝结的概念与信条,是这座城市底蕴的精神构造和进步的“生命之源”。
二是在制度层面的手段创新,率先实现各类体制的改革创新。如从当年以创新为旗帜而备受瞩目的“蛇口模式”,到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特区成立后创造的400 多个全国第一,到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城市创新体系。
三是在器物层面的内容创新,率先提出自主创新的城市战略,技术创新型企业层出不穷。如深圳产生了企业自主创新的“6 个90%”现象,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其二,智慧型文化相对于蒙昧、盲动、无创见的文化形态,强调的是张扬人的理性。
一是工具理性。主要体现为对技术产品的重视和偏好,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是智慧型文化的物质性、自然性内涵。例如,深圳的创新机制、“文化+ 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
二是价值理性。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展现文化无穷的创意,这是智慧型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内涵。例如,引导市民“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活动,内化为市民自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其三,包容型文化相对于封闭、专制、单一性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具有包容心态和性格的文化,其最基本内涵是认同不同的文化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地位,这种文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更有厚德载物的襟怀。
一是包容型文化与开放是天然盟友。只有真正具有开放心态,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才能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才能影响和塑造出具有宽容意识的国民或市民。
二是具有良好的宽容意识。宽容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为没有排外意识,不打压观念上的新奇,不歧视生活方式上的独特,容忍和鼓励怀疑、批判、求异、创新等文化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是坚定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包容型文化的存在以承认差异为前提。文化因多元而可爱,不因单一而高贵,尊重文化的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可以让想象力和智慧充分迸发。
四是主张和重视文化间对话。包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多种文化共存的过程,而是各种文化在交往、倾听和对话中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乃至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过程。
其四,力量型文化相对于消解型、娱乐型文化,强调的是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城市娱乐文化高度繁荣的例子。这既可能是当时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反映与体现,也可能是国家或王朝即将衰亡的征兆,如南宋时期的临安、古罗马帝国等。与这种自我消弭性文化相比,还有另外一种融合了胆力和血性的力量型文化。
一是强调秉性的刚健和血性。例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在深圳,表现为敢闯敢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
二是强调意志的坚韧不拔。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尊崇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一个国土上生生不息、成为唯一存续下来的血脉支撑和根本原因。今天我们所讲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这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三是强调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勇于奉献思想,始终高扬着对人生、社会、国家意义的追求。在深圳,体现为倡导“阳光·辛勤·感恩”理念,建设“爱心之城”,义工队伍蓬勃发展,“关爱行动”影响巨大,“募师支教”行动惠及十余万学生,等等。
四是力量型文化并不否认文化的多样性。它可以是传统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现代的甚至时尚的表现形式。深圳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多元而可爱,不因单一而高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迸发想象力和智慧,才是城市文化发展之魂。
发展力量型文化,必须从文化价值观、文化生态、文化生产三个方面着手展开。文化价值观方面,要倡导弘扬与时俱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生态方面,明智的城市管理者最根本的职责,就是锻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活跃的生态文化,并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文化生产方面,必须打造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出产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学术水平的精品力作。
深圳倡导和培育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是推动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