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位一体”领域的发展
首先,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和谐发展,即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社会主义现实生活领域的和谐发展。
从领域发展历史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等领导人就提出了恢复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工人阶级参加国防建设、文化建设的主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侧重于经济领域布局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提出,在20世纪内,中国要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但从1957年起,“阶级斗争”的政治布局逐渐占上风,1969年党的九大确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1978年底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邓小平等领导人也注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二位一体)。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将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其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十五大确认了“三位一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在党的十七大上得以确认。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完整论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事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彼此互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涉及的现实社会生活构成领域实现了从立足一业的聚焦发展到立足多业的协调发展。范围上从集中单一到多样一体,即从单一经济建设到多维建设并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结构上始终保持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并存,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坚持无中心、他中心、多中心、中心转移或中心负面的论断。不过,总体布局的实施还要归结于党的建设、公民建设等主体建设。
其次,实现“五有一体”现实利益的和谐发展,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有”)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也要促进民生工作内部的协调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各方面教育、各层次教育、各类型教育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和增加收入根本要靠发展,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确保各类型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尊严生活、体面劳动。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健康是民生之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广义的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确保人民身心健康和长寿幸福,优化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使面向全民的“健康网”更加牢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注重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而家庭规模缩减、居住离散、关系松散以及独生子女比例升高等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和公共需求结构改变,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常回家看看老人”入法)给予老人物质支持、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住房是民生之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动迁安置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调控房价,满足各类群体住房基本需求。“五有”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最后,实现“五位一体”统战关系的和谐发展,即要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重大关系的和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出现,统战工作对象增多,同时由于‘一国两制’的实施,团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统一战线具有巨大的包容性;社会各方面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选择性、自主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统一战线具有显著的社会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要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就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使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和谐;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妥善处理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形成社会各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坚持“一国两制”,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使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要准确把握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位一体”的统战关系,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