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重在创新的科学发展

“创新”较早是由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德语版)中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术语。“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参见[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译本序言”ⅲ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同上书,“中译本序言”ⅲ~ⅳ页。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一般主体就可以胜任的事业。创新是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具有综合性,既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变迁,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创新的目标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就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首先,进行全面创新,特别要注重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要由全面的创新来驱动,即要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而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以及具体理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1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因此,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还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中国自身发展的思想与理论,从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而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科学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特别是要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体制机制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关键,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因此,要立足于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眼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在解决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持久推动力量。”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13~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如在科技创新机制上,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

其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注重通过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来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中,原始性创新(original innovation)既是最根本的创新模式、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也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思想观点等创新成果,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带动性等特点。在科技领域,“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勇气和毅力,加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江泽民文选》,第3卷,2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而“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企业、政府、研究院所、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来源于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启动于2012年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就针对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建立了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最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要注重通过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来推动科学发展。“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江泽民文选》,第2卷,3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变化的当代世界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主力军,“要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一切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争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先锋,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楷模,把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要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实践,围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立足本职岗位,丰富科技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争创一流业绩,把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积极献计出力”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尤其是整个社会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营造鼓励创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氛围,带领群众围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切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样科学发展才有巨大的活力和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