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企业社会责任
1.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
企业不仅要创造利润,还要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基本结论是:企业对内部股东、员工、外部债权人、社区、政府等具有责任,企业需要重视各方利益,平衡好不同的利益关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一良好形象会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减少政府对于企业的管制;从长期看,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从而实现更多的利润,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表现;从政府与企业博弈视角来看,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最主要是声誉激励)能够使企业乐于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这对政府和企业都有益处。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是获取经营利润后捐款、做慈善,而事实上更重要的在于,要在经营过程中参照不同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和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指企业获取经济利润之后企业家出于善心或道德意识而做出的捐款、慈善、保护环境等行为,而更应该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选择和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社会责任不应建立在慈善的流动沙丘上,而应建立在企业具体规则、政策乃至法律的岩石上。
1.2.2 样本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此次调查中对于样本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测量指标包括: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程度、赞助非商业活动的程度、回馈所在社会的程度、将慈善捐款纳入商业活动的实施程度、捐助当地非营利组织的实施程度,在这五项指标上的得分进行平均后得出每个样本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调查结果表明,样本总体的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一般,总体社会责任指数为3.48。
图1—6显示,样本企业在回馈所在社区方面实施程度较高,在赞助非商业活动和将慈善捐款纳入商业活动方面的实施程度则较为一般。

图1—6 样本总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图1—7表明,调查总体中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做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国有企业的平均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为3.72,民营企业的平均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则为3.58。积极主动地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图1—7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对比
图1—8显示,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略好于非上市企业,主要原因在于上市企业成为公众公司之后需要更多更好地考虑相关者的利益,为整个社会的平稳有序运行承担起责任。我国很多上市企业都会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以更好地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图1—8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1.2.3 样本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绩效的关系验证
我们对于样本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的结果表明,基于此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作为自变量(均值)时对于企业绩效(因变量)的变化的解释程度为26.6%(p<0.01),社会责任履行和企业绩效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提升企业绩效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