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新定位

党的建设目标,是指要把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政党,它是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政治路线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建设目标是党的建设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内容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作了新的定位,从而使执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探索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曲折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党的建设目标的概念,但是他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建设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走在时代前列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俄国革命的斗争中,提出了俄国党的建设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阶级的、有组织的先进部队。列宁对执政后党的建设目标也作了初步阐述,他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它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注意不要脱离群众,能够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建设自己社会生活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形象地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并且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6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在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使党成为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这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然而,当时全党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提出了错误的“五十字建党纲领”,他认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阶级和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42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这个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党的建设目标,使党的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拨乱反正中重新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邓小平认为,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好在新时期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3年10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这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科学概括,体现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从而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党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建设目标和要求。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怎样把握住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什么样的要求呢?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更加坚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样的先锋队,必须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强,内部更加团结,同群众的关系更加亲密,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这个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因而应该作为我们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前进目标。”(注:《江泽民文选》,第1卷,89~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深刻总结党的建设新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目标作了更为明晰的表述,这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9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80字建党总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裝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进入新世纪,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以及党所面对的新挑战,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目标,这就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3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为实现这个总目标,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方针和总要求。这个总方针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个总要求就是“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把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目标表述为:“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3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9~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其中,建设“三型”政党是对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最新表述,赋予执政党建设以全新的视角、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丰富的内涵。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途径。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归宿。建设创新型政党,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建设“三型”政党,诠释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明确了党的功能的评价标准,揭示了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探索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确立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就是科学地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问题。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新定位,赋予了执政党建设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为执政党建设指出了明确方向。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政党的作用最终体现在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真正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如果说执政前我们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那么执政后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主要是搞阶级斗争,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既不客观也不公允。的确,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帝国主义的遏制封锁、国际上的反华浪潮、中苏关系的破裂、波匈事件的发生、国内敌对势力的破坏,使得我们党不得不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以至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用相当精力来搞政治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但是,不等于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重视经济建设。事实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现代化如何实现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论述。我们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政治路线都是正确的。正是在这些正确政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借鉴。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应当引以为戒的是,他们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的时候不那么坚定,有的时候没有能够始终如一地加以贯彻,有的时候出现一些折腾,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这些教训也是值得记取的。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特别要提到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功过是非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2页。),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标准,为衡量党的工作、检验党的建设成效提供了价值标准。邓小平提出的“不争论”的论断,关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模式,为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继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胡锦涛同志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的战略、发展的目标、发展的任务等一系列新观点。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几十年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当代中国执政党根本任务的高度概括,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全党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更加健康、和谐的轨道。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迅速崛起令世界刮目相看。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毛泽东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这一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对邓小平党的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这一要求的实践,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也是兴党之要;发展不仅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执政党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在推进伟大事业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从来都是与党领导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领导的事业要求党把自身建设好,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使党能够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执政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法宝”,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党的自身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毛泽东成功开辟了党的建设的第一个伟大工程,比较好地处理了党的自身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的关系,我们党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为历史和人民所选择,成为当之无愧的执政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肩负着更加繁重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建设也比没有执政前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虽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观上力求把党的自身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都搞好,并为此作出极大努力,比如结合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一化三改造”,在全党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开展反腐败斗争,等等。但有些时候则就党建抓党建,出现“两张皮”现象,不仅削弱了党自身建设的成效,而且影响了党领导的事业。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党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党的建设融入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从1983年冬至1987年5月用三年半时间进行了全面整党,尽管这次整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发展不够平衡,但总体还是达到了预期目的,统一了思想,整顿了作风,加强了纪律,纯洁了组织,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政治保证。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从此,党的建设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加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来展开,走上了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四大之后,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中央又对党的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奋斗目标中增加了“和谐”二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把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为此,对党的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先后开展了“双学”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使党的建设更富于时代特征和改革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机地联系起来,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新的目标、新的途径,使党的建设从就自身抓党的建设的狭义小党建的理念,向广义的、全方位的大党建的理念转变,这既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又是我们党今后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