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很多人衣食无忧,却怨言很多,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其实,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那就是幸福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E+3H, 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E/D, E代表效用,D代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边际效用与幸福感
农民收获了5袋谷物,要靠它们过上一年,他细心安排了5袋谷物的计划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极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对边际效用做了精彩论述:
一个农民独自在原始森林中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5袋谷物的计划。
一袋谷物为维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显然,这5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其余的依次确定为2、3、4、5。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农民面前只有一条唯一合理的道路,即用剩下的4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4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或者说是放弃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由谁来决定呢?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回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人的吃肉需求越来越容易满足,肉的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来越低,因此,“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从边际效用理论角度来看就十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