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洞察力
诸葛亮为了考察部将的素质,设计了一系列方案。他在《知人性篇》中一一列举道:“故意以言词来激怒,然后观察其气度如何;以利益诱惑,试探其清廉;告诉他某种灾难,问他将采取何种措施,以了解其胆识;故意提出某项计划征求意见,借此了解其才识。”
诸葛亮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洞察力。
有心理学家将洞察力定义为“看到未能解决的神秘问题的结局”,还可以具体地阐释为“发现事情的根源的能力”。而在广告业大师亚当斯身上,则具体体现为:对事物能够“一针见血”地洞悉其本质。
那么,到底该给洞察力下个什么样的定义呢?
所谓洞察力,是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是把握事物发展动态和预测未来走向的能力。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洞察力是内在世界的产物,是实证思维的能力。如果说观察力是通过肉眼来看事物,那么洞察力则是通过思维来直接把握事物。如果说观察力像眼睛,那么洞察力就像是X光透视仪,它可以穿透层层的表象,直接看到事物的核心本质。
就这层意义而言,洞察力就是“开心眼”,是一种心灵的能力,它能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坠入没有回报的歧途。有了洞察力,我们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观察形势;能客观认识困难,把握危机并找到化解危机的方法;能权衡利弊,妥善规划,把握机遇;能进入、探索并占有一切精神高地。
简单地说,洞察力能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揭开假象的面纱,从芜杂中找规律。
洞察力与直觉、预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直觉和预感偏重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判断,而洞察力则直逼事物的本质结构,因此洞察力的智力层次和适用范围要比直觉、预感更深入,更广泛。不过,虽然如此,洞察力绝不具有决定性和可靠性功能,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种调和理性与启示的力量——将启示带来的混沌的意识流用理性梳理整齐,从而建构理论的大厦。
洞察力无处不在,即便是最小的生命,也能够在紧急关头利用这种力量。雅克·洛克博士是洛克菲勒研究所的成员,他曾把盆栽的玫瑰放在一个关闭的窗子前面直至枯萎,以观察玫瑰上的寄生虫的状况。他惊奇地发现本来没有翅膀的寄生虫竟然长出了临时性的翅膀,然后飞离了那株玫瑰。很显然,这些小生灵就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已经死去,它们从这株植物上将再也无法获得任何食物和饮料,拯救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长出临时性的翅膀,逃离饥饿。
在有关洞察力的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三过程理论”,即选择性解读、选择性组合与选择性比较。根据三过程理论,只有当解题者没有惯用程序可供解决手边问题时,真正的洞察力才会出现。选择性解读,比较或组合的过程并非问题一提出就开始进行,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开始,而且改变了思考者心中对问题的表述方式。根据三过程理论,我们发现洞察的过程似乎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洞察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而且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也因人而异,因时因环境而异。先天的东西可遇不可求,而后天能力的培养则事在人为,要提高洞察力,必须“内”“外”兼修。内从人的本能工具开始修炼:思维、心、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听觉、视觉及统计分析能力。外要收集各方信息,进行萃取,挖掘出不被人发现的知识,并用充分实践的方法去体验和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