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人体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别、经筋和皮部共同构成了人体内庞大的经络家族。作为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经络在人体当中起着调控系统的作用。不同的经络具有不同的位置和职能,只有对这些位置和职能进行了系统的掌握,才能够让经络更好地为你服务。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体中的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的主干要道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地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这些主要的道路、河流进行一下了解。
十二经脉,可以说是人体经络中的主干线,所以又被称为“十二正经”。这十二条经脉有的是从体内脏腑发出,有的是上行至头部,或者是从头走向双脚,还有的是从双脚进入体内脏腑的,总之是连接了内外表里。
对于那些刚刚接触经络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这些经脉的名称实在是太拗口了,而且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其实,经脉非常好理解,每个名字带有的脏器就是它们联系的脏器,也就是说这条经脉就是负责调节这个脏器的。掌握了名字就知道了这十二条经脉内连的脏腑,这些脏腑也就是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三焦这十二个主要脏腑器官。这样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各条经脉的功能。其中,三焦泛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则是指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
根据中医理论,阴阳是必须要进行区分的。只要记住在外侧的属于阳,而内侧的当然就是阴。走行在身体前侧的是阴,当然后面的就是阳。将十二条经脉一分为二,结果就是:手上的六条经脉,分别称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腿上的六条经脉,分别叫作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将这样三条阳经、三条阴经按照阴气、阳气程度的深浅再继续分,就又分成了阴经的少阴、厥阴和太阴,阳经的太阳、少阳和阳明。少阴的阴气是最重的,因此走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太阴的阴气最轻,因此在内侧的最外面;厥阴的阴气介于少阴和太阴之间,当然在内侧的中间。太阳的阳气最足,因此在手臂和腿外侧的最外面;阳明阳气最弱,因此在外侧的最里面;少阳介于二者之间,位置也就位于中间。
2 最离经叛道的奇经八脉
在认识奇经八脉之前,首先要从名字上对其进行一下解释,人体中分别具有这样的八条经脉,它们具有同正经完全不同的走行,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是又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干脆就把它们统一叫作“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别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很奇怪,这八条经既不直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真的是“别道奇行”。
奇经八脉当中的督脉、任脉、冲脉这三条经脉,共同起源于人体的同一细胞中,就好像是三胞胎一样,所以被称为“一源三岐”。但是这个三胞胎却各自延伸,每条经脉走行的方向都完全不一样,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抵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至颏部;冲脉与十二正经的足少阴肾经一同上行,最后环绕口唇。带脉是所有经脉中最特殊的一个,人体的其他经脉都是纵向的,唯独带脉起于胁下,横向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着腿股内侧上行,到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着腿膝外侧上行,至颈部后面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着足少阴等经上行,到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随着足太阳等经上行,到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着足太阳经上行,到颈后与足少阳经会合。
奇经八脉这样彼此交错地循行,对于十二经脉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大的蓄水池,分别对有关于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进行统摄。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就能够蓄积多余的气血;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可以渗灌供应气血。但是如果只把奇经八脉的作用局限在这个方面也还是远远忽略了它们的功效。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六脉腧穴,全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脉、督脉之中,其中只有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因此又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是因为所有的阳经都汇通于督脉。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所有的阴脉都交通于任脉。而冲脉作用就更大了,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对十二条经脉都有统摄的作用。
举例来说,任脉为阴脉之海,能够濡养周身,又由于任脉同女子的生育功能密切相关,有调节月经、孕育胎儿的作用,所以任脉是人体的生养之本。
任脉循行于人的前正中线,“任”字本身便具有担任、妊养的含义。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任脉对于全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的作用。如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任脉的循行路线和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对应,而且从古至今这条经的穴位都是要穴,比如关元和气海,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调节人性激素的分泌,促进性功能的发达。
除去对于诸多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之外,任脉还与人的衰老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当中注意对任脉进行保养,疏通任脉就能够实现缓解衰老的神奇功效。这种说法并不是在夸大经络的作用。
说完了任脉,再来说说督脉,“督”具有总管、统率的意思,人体一身的阳气都是受督脉总管的,人体的六条阳经都在督脉交会,而督脉又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作用,所以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起自胞中,下出会阴,其主干主要在人体后背正中线和头正中线循行,也就是顺着脊梁骨自下往上走,一直到嘴,同脑、脊髓都有密切的联系。“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背为阳”,督脉的循行特点决定了它对全身阳气具有统率、督领的作用。平时要是能抬头挺胸,就能激发督脉的经气,使人看上去很有精、气、神。比如说大椎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诸阳之会”,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热病。分布在不同部位的督脉腧穴,可以用来疗治各种脏腑疾病,像肛门部、阴器、肠腑、腰部、胞宫、膀胱、背部、胃、肺、心、头颈部、鼻面部等病症。
督脉总督六条阳经,而阳气又具有卫外的作用,也就是说督脉能够保护我们的身体。所以,疏通督脉便可以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可以有效地防御疾病的侵袭。
3 “支而横者”的十五络脉
经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经脉与络脉的合成。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经”和“络”进行区分,时间久了也便容易令人将经络误以为是一个名词。前面谈完了经脉,接下来说说络脉。
人体具有十二条正经,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十二条别络,除此之外,再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一条脾之大络。所以最主要的络脉一共有十五条,这十五条络脉通常被叫作“十五络脉”。
四肢部的十二经的别络,将十二经当中表里两经的联系加强了,同时还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对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进行了补充。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以及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气,从而使气血能够分布于全身,身体各部分的组织也就能得到气血的营养。
(1)手太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部。
(2)手少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
(3)手厥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内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两寸处浅出于两筋之间,沿着本经上行。
(4)手太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支正穴处分出,在腕后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支脉上行经肘部,网络肩髃部。
(5)手少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外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两寸处,绕行于臂膊外侧,进入胸中,与手厥阴经会合。
(6)手阳明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偏历穴处分出,在腕后三寸处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上行至下颌角,遍布牙齿,支脉进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7)足太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公孙穴处分出,在第一趾跖关节后一寸处,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8)足少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大钟穴处分出,在内踝后绕过足跟,走向足太阳经;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9)足厥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蠡沟穴处分出,在内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少阳经;支脉经过胫骨,上行到睾丸部,结聚在阴茎处。
(10)足太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飞阳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七寸处,走向足少阴经。
(11)足少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光明穴处分出,在内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12)足阳明之别络。这个别络从丰隆穴处分出,在外踝上八寸处,走向足太阴经;支脉沿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
(13)任脉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鸠尾穴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于腹部。
(14)督脉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颈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从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这个别络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肋部。
4 经别、经筋和皮部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在前面都已经提到过了,接下来轮到经别、经筋和皮部登场了,下面便对这些部位进行一下具体的介绍。
(1)十二经别。经别,指的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十二经脉在胸腹以及头部的内部走行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开始,多为肘、膝以上的部位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到达浅部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以用“离、入、出、合”四个字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的主治范围。比如说手太阴肺经上的列缺可以治疗头部的疾病,就是由于肺经的经别合于手阳明大肠经而循行与头面部。
(2)十二经筋。由十二经脉联系起来的筋肉系统,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不入脏腑,而是分布于外周,有“起”、有“结”,数筋结于一处为“聚”,散布成片称“布”。十二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相类。阳经之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分为手足三阳;阴经之筋分布在肢体的内侧,并进入胸腹腔,但是不联络脏腑,不像经脉有脏腑络属关系,因此,经筋的命名只分手足阴阳而不连缀脏腑名称。其中,手三阳之筋结于头脚,手三阴之筋结于胸膈,足三阳之筋结于目周围,足三阴之筋结聚于阴器。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的功能。
(3)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映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地方。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来划分的。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因此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反映病证、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