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
在中国绘画史上,仕女图无疑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提到仕女图大家肯定会首先想到唐朝,而唐朝又以张萱、周昉二人的仕女图最为有名,不过在晚唐时期还有一幅仕女图不得不提,尽管此图具体作者仍需考证,但它在仕女图中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它就是《唐人宫乐图》。
此宫乐图描绘了一群宫中女眷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共画十二位人物,其中贵妇十人,一个个高挽发髻,衣着华丽,姿态雍容,环案而坐,两个侍女则是站立长案边,在旁侍候,她们吹奏畅饮,好不热闹。画面以巨型方桌为中心,活动内容可分为品茗、奏乐和行酒令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看右侧画面,从近至远坐着三位仕女,她们坐姿各不相同,最前面第一位背对坐在雕花四足方凳之上,她身着纱衣,绣花丝带穿过两臂搭在背后,左臂放在案边,身子稍向左倾斜,右手拿着团扇,侧首像在注视着案上的什么东西。第二位与前一位身着相似,与之相对而坐,她用左手扶着方凳,右手端着茶盏,茶盏为碗状,有圈足,以防烫手,更便于把持,扭身侧首向外,似乎在招呼画外之人来同饮一盏。第三位端坐在桌案边,正专注地用长柄茶杓从茶釜中盛茶汤,分入茶盏以备饮用。茶釜置于桌案中间,茶杓柄杆有一臂之长,方便每人在大案上使用。
第二部分:在画面远处、方案的另一头为奏乐助兴仕女,共有五人参与,自右而左,分别是在演奏筚篥、琵琶、古筝、笙等。右起第一位吹奏筚篥,她正襟端坐于案边一角,双手执管,满目深情,专注于吹奏。在她左边有一空凳,应是未到之人留下的空位,筚篥也称管子,在胡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古代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吹管乐器。第二位仕女坐于方案正中,弹奏琵琶,她双手横抱琵琶于胸前,左手执柄置于腿上,右手直握着拨子,正在认真深情地演奏。她横抱琵琶的姿势以及用拨子演奏的方法,是晚唐之前流行的琵琶弹奏方法。第三位仕女坐在另一角弹奏一小巧古筝,她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很是悠然自得,此女身着红裙,头戴花冠,神情专注,完全沉浸在所演奏的音乐里。第四位仕女在吹笙,她侧身危坐,双手握着笙斗,嘴型微动,专神吹奏。笙是我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非常流行。在这几位深情演奏的同时,吹笙者身后站立的侍女,也在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
仕女们的演奏一定颇为动人,看吹笙者旁边那位头戴花冠,身着红袍的仕女,她右手轻摇团扇,面向奏乐者,正倾心而听,一副陶醉其中的神态。
画外音
在这件美作中并没有发现画家的款印,原本的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但经专家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这些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图中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与晚唐的时尚相符,由此,现在画名为《唐人宫乐图》。
第三部分:在画面的左下角,有两位女子像在以茶代酒行酒令,一女左手置于一容器上,案角这名女眷虽然左手已经扶着方案,右手仍然送杯入口,也许是她行酒令时输了。身后的侍女上前轻轻搀扶着她。
画面中间最前方,有一只黑色小狗和两个方凳,小狗正安静地蜷卧在桌底下,像是被音乐迷醉了一样。两只四足方凳上面覆以大红花丝绸坐垫,色彩艳丽,十分抢眼,也许是为两位重要人物留的吧!
据专家考证,《唐人宫乐图》应是完成于晚唐,正值饮茶之风盛行之时,茶圣陆羽《茶经》便完成于此际。在唐朝以前,喝茶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从这幅宫乐图我们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所有的煮茶过程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绘画知识
国画用笔的条件(三)
劲:就是有笔力,前人论画“笔力能扛鼎”“力透纸背”,即指用笔要有劲。
活:就是灵活多变不呆滞,即用笔必须根据所画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落,这方面与腕力的运用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