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精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齐太公世家

世家

姜姓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强国,起于姜太公立国,亡于大夫田氏代齐。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兴周灭商,被封在营丘,建立齐国。齐国地理位置优越,不但依山傍海,而且土地肥沃。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利用鱼盐之利,通工商之业,齐国逐渐成为富庶之国。后来,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征伐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并与诸侯会盟,成为五霸之一。桓公去世之后,齐国渐趋衰落。经过崔杼、庆封之乱,元气大伤,终为大夫田氏所取代。

·太公佐周灭商·

【原文】

太公望吕尚者[1],东海上人[2]。其先祖尝为四岳[3],佐禹平水土甚有功[4]。虞夏之际封于吕[5],或封于申[6],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7],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8]。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注释】

[1]太公望:即姜尚,又称师尚父、吕尚、太公望。因其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故称齐太公。俗又称之为姜子牙。[2]东海上人:东部海边上的人。[3]四岳:传说为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继位后,四岳又推举禹辅佐舜。[4]平:治理。[5]虞:即有虞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为其领袖。夏:即夏后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吕:古国名。一作甫,亦称有吕,姜姓,传为四岳之后,封于吕。[6]申:古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其地在今陕西、山西之间。后来周宣王时,一部分东迁,分封于谢,建立申国。春秋时被楚文王所灭。[7]枝庶:依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宗族的嫡长子派系称为正宗,非嫡系则称为枝庶。[8]苗裔:后世子孙。

【译文】

太公望吕尚,东海边上的人。太公的祖先曾经做过四岳的官职,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很大的功劳。虞夏之际,封在吕城这个地方,也有的被封在申这个地方,姓姜氏。夏商的时候,申地和吕地有的封给了旁支的人,以致后世子孙有很多人沦为平民,吕尚就是他们的后代。吕尚本来姓姜,后来以封地为姓,所以称为吕尚。

【原文】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1],以渔钓奸周西伯[2]。西伯将出猎,卜之[3],曰“所获非龙非彲[4],非虎非[5],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6],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7]?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8]。

【注释】

[1]年老矣:据说当时吕尚已七十二岁。[2]奸:通“干”,干谒、进见。周西伯:即姬昌。[3]卜:古人以火灼龟甲,取龟甲裂纹以测吉凶祸福。[4]彲:通“螭”,传说中无角的龙。[5]:兽名,俗称人熊。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悍多力,能拔树木。[6]渭:即今渭水。阳:山之南或水之北为阳,渭阳即渭水北岸。[7]子真是邪:犹言您正是其人吧?真,正。[8]师:师辅之官,辅佐西伯的最高军政长官。

【译文】

吕尚曾经十分贫穷,年纪老的时候,利用钓鱼的机会求见周部落的西伯侯姬昌。西伯侯准备出外打猎,卜了一个卦,卦辞上说:“所得到的既不是龙也不是螭,既不是老虎也不是熊,得到的是霸王的辅佐。”于是西伯侯出去打猎,果然在渭水的北岸遇上了太公,西伯侯与太公交谈之后十分高兴,说:“我的先君太公曾说‘一定有圣人到周国来,周国能依靠他兴盛’。您就是这个人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所以称他为“太公望”,西伯侯与他一起坐车回去,还拜吕尚为师辅之官。

【原文】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1]。纣无道[2],去之。游说诸侯[3],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4],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5],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6]。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7],然要之为文武师[8]。

【注释】

[1]事:侍奉。[2]无道:暴虐不施仁政。[3]游说:以福祸利害来劝说诸侯。[4]处士:隐居不仕而有才德的人。[5]羑里: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6]散宜生:西周初年大臣。与闳夭、太颠等同辅周文王。闳夭:周初大臣。[7]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吕尚事周的经过虽然传闻不一样。[8]文武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师辅之臣。

【译文】

有人说,太公见识广博,曾经侍奉商纣王。商纣无道,他就离开了。此后他游说诸侯,没碰上赏识他的人,最终才向西归附了西伯侯。有的人说,吕尚是隐士,隐居在大海之滨。西伯侯被拘禁在羑里,散宜生和闳夭素听说吕尚贤明就把他召请过来。吕尚也说:“我听说西伯侯有圣贤之才,又赡养老者,为什么不到那里去呢?”三人为西伯侯求取美人和珍宝献给纣王,以此赎回西伯侯。西伯侯因此被释放,回到周国。虽然吕尚归附周国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都说他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军师。

【原文】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2],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3]。周西伯政平[4],及断虞芮之讼[5],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6],大作丰邑[7]。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注释】

[1]阴谋修德:暗中议定计谋,施行德政。[2]兵权:用兵的谋略。[3]阴权:阴谋权术。宗:推崇。本谋:权谋的主要策划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后世研究军事以及周代权谋的人,都推崇太公为主要策划者。[4]政平:为政公平持正。[5]虞芮之讼:虞、芮二国为疆界产生纠纷,周文王从中调解,并使二国归附于周。虞、芮都是姬姓的诸侯国。[6]崇:古国名,其地在今陕西户县东。密须:古国名,其地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犬夷:亦称犬戎,部族名。[7]丰邑:西周都城,其地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以西。

【译文】

西伯侯姬昌从羑里逃脱之后,和吕尚图谋施行德政以颠覆商朝的统治,这些计策多数是用兵之道和奇谋良策,所以后世谈论用兵之法以及周朝的权术,都推崇姜太公吕尚是主要谋划者。西伯侯政治清平,消除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而诗人们都说西伯侯承天命而号为“文王”。文王讨伐崇国、密须、犬夷,大规模修建丰邑。如果把当时的天下分为三份,那么三分之二已经归顺周国,这些多半是出自太公的谋划。

【原文】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1],东伐以观诸侯集否[2]。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3],右把白旄以誓[4],曰:“苍兕苍兕[5],总尔众庶[6],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7]。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8]。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9]。

【注释】

[1]欲修文王业:指武王打算实行文王的统一大业。[2]东伐以观诸侯集否:武王率军东征,以试探诸侯的态度。集否,是否率军聚集到他的麾下。[3]杖:手持。黄钺:以黄金为饰的铜钺,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后世成为帝王的仪仗。有时派大臣出征,亦假以黄钺,以示威重。[4]白旄:旗帜的一种,旗杆顶以旄牛尾为饰。誓:誓师时的誓词。[5]苍兕:水兽名,善奔突,能覆舟。这里指职掌舟楫的官员。[6]总:统领。众庶:众人。[7]盟津:即孟津,古津渡名。其地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黄河南岸。相传周武王伐纣,在此会盟诸侯渡河,故称盟津。[8]不期而会:事前没有约定,到时自动前来会师。[9]《太誓》:《尚书》篇名,也作《泰誓》,是周武王伐纣在孟津的誓词。

【译文】

文王去世以后,周武王即位。九年之后,武王打算实行文王的统一事业。向东面征伐商纣,试探一下诸侯们是否会响应。大军出征的时候,吕尚左手拿着黄金装饰的铜钺,右手拿着白旄誓师道:“苍兕啊苍兕,率领你的军队,乘着你的船只,迟到的就要斩首。”到达孟津的时候,诸侯事先没有约定而前来的有八百个。诸侯们都说:“可以讨伐商纣了。”武王却说:“还不到时候。”接着率领军队返回周国,与太公一起写了《泰誓》一篇。

【原文】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1],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2],誓于牧野[3],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4],登鹿台[5],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6],群公奉明水[7],卫康叔封布采席[8],师尚父牵牲[9],史佚策祝[10],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11],以振贫民[12]。封比干墓[13],释箕子囚。迁九鼎[14],修周政,与天下更始[15]。师尚父谋居多。

【注释】

[1]强之:坚持出征之议。[2]甲子:此为甲子日。上古以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也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也称地支。天干地支一一相配,六十数为一周,俗称六十花甲子。[3]牧野:古地名,其地在今河南淇县西南。[4]反走:即返走,回头逃跑。[5]鹿台:台名。商纣所筑,用以贮藏财物。[6]社:祭祀土神的场所。[7]奉:读音同“捧”。明水:古代祭祀时以铜鉴收取的露水。[8]卫康叔:周代晋国的始祖,名封,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布:铺设。采席:即彩席。[9]牲:牺牲,做祭物的纯色全体牲畜,如牛、羊之类。[10]史佚:西周初期的史官,名佚,一作逸。史为官名。策祝:读简策上的祝文,向天祷告。[11]钜桥:古仓名。商代的大粮仓。其地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古衡漳水东岸。[12]振:通“赈”,救济。[13]封:封土增高坟头。[14]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15]更始:除旧布新,开始新的纪元。

【译文】

二年之后,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还囚禁了箕子。武王将要讨伐纣王,用龟甲卜卦时显示的卦象是不吉利,暴风雨突然降临。大臣们都很害怕,只有太公坚持劝勉武王讨伐商纣,于是武王出兵伐纣。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武王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纣王的军队吃了败仗,纣王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被追上来的周军杀死。第二天,周武王站在土地神庙前,公卿们捧着清水,卫康叔布置彩席,吕尚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史佚奉册书祝祷禀告神灵,声讨纣王的罪行。周武王又分发鹿台的存钱,发放钜桥的粮食,以救济贫苦百姓。还筑土增高比干的坟墓,释放箕子,迁移象征天子尊位的九鼎,修明周朝的政治,与天下民众一起除旧迎新。以上这些措施多出自吕尚之手。

【原文】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1],封师尚父于齐营丘[2]。东就国[3],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4]:“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5]。”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犂明至国[6]。莱侯来伐[7],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8]。莱人,夷也[9],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10],是以与太公争国。

【注释】

[1]王天下:统一天下。[2]营丘:古邑名。其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3]就国:赴封国就位。[4]逆旅:旅舍、宾馆。[5]殆:大概、恐怕。[6]犂明:即黎明。[7]莱:商代诸侯国,姜姓。春秋时为齐灵公所灭。其地在今山东黄县东南。[8]边:此处为动词,靠近。[9]夷:远古时称东部落后部族为夷。[10]集:通“辑”,和睦。

【译文】

此时武王已经平定了商朝,称王于天下,便封吕尚于齐国的营丘。吕尚向东去了自己的封国,在路上住宿,走得很慢。旅舍的主人说:“我听说时机很难得到却很容易失去。客人睡得很安心,实在不像是到封国就任的人啊。”太公听说之后,半夜穿好衣服上路,黎明的时候到达封国。正好遇上莱侯前来攻打,和吕尚争夺营丘。营丘的旁边是莱国。莱人是少数民族,适逢纣王乱政而周朝初定天下,周还没有来得及安定远方的诸侯国,所以莱人来和太公争夺营丘。

【原文】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1],淮夷畔周[2],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3]:“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4],北至无棣[5]。五侯九伯[6],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7],为大国。都营丘。

【注释】

[1]管:即管叔,名鲜,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于管(今河南郑州)。蔡:即蔡叔,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2]淮夷:部族名。商周时活动于淮河流域一带。畔:通“叛”。[3]召康公:姬奭,周代燕国的始祖。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燕。[4]穆陵:古邑名。其地在今山东临朐县南。[5]无棣:古邑名。其地在今山东无棣县北。[6]五侯:即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7]得征伐:有权征伐其他诸侯之罪。

【译文】

太公到了齐国,修明政治,顺应当地的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各个行业,再加上鱼盐带来的利益,百姓多归顺齐国,齐国成为大国。到周成王幼年登基的时候,管叔和蔡叔作乱,淮夷背叛周朝,周王室派召公命令太公说:“东到大海,西至黄河,南达穆陵,北抵无棣。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五侯九伯,如果他们犯了错,你都可以征伐。”齐国得到了征伐诸侯的权力,成为大国,定都营丘。

·齐桓公争位·

【原文】

桓公元年春[1],齐君无知游于雍林[2]。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3],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4]。次弟小白奔莒[5],鲍叔傅之[6]。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7]。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8]。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9]。小白详死[10],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注释】

[1]桓公:名小白,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多次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2]雍林:地名。其地当在临淄附近。[3]不当:罪不当死。[4]管仲:名夷吾,字仲,齐颍上人。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使之成为春秋霸主之首。召忽:齐大夫,为辅公子纠而自杀。[5]莒:古国名。西周分封,公元前431年被楚灭掉。[6]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向齐桓公保举管仲,齐用管仲,国力日强。[7]高傒:齐国正卿。[8]国:国懿仲。国氏亦为春秋时齐国贵族,世代为上卿。[9]带钩:束腰皮带上的金属钩。[10]详:通“佯”,假装。

【译文】

齐桓公元年的春天,齐国国君无知游玩于雍林。雍林人曾与无知结怨,等他到这里游玩的时候,雍林人杀死了无知,并告诉齐国的大夫说:“无知杀襄公而自立为王,臣等将他诛杀,希望大夫重新拥立一位应当继位的公子,我们一定听从他的命令。”

当初,齐襄公将鲁桓公灌醉并把他杀死,和桓公的夫人私通,诛杀臣民多有不当,贪恋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兄弟怕惹祸上身,所以公子纠投奔鲁国,这是因为他的母亲是鲁君之女。管仲、召忽辅佐他。小白投奔莒国,鲍叔辅佐他。小白的母亲是卫君之女,受到卫釐公的宠爱。小白自小就亲近大夫高傒。雍林人杀死无知、商讨另立新君的时候,高傒和国氏二人先暗中到莒国把小白迎接回国。鲁君听说无知死了,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还派管仲率领军队拦住从莒国到齐国的通道,管仲用弓箭射中了小白腰带上的钩子。小白假装被射死,管仲派人飞快地将这一消息告诉鲁君。鲁君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就不着急赶路,走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个时候小白早已到达,高傒拥立他即位,小白就是齐桓公。

【原文】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1],已而载温车中驰行[2],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3]。秋,与鲁战于乾时[4],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5]。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6]。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7]。召忽自杀,管仲请囚[8]。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9],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10],斋祓而见桓公[11]。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注释】

[1]详死以误管仲:装死以延误管仲的行动。[2]温车:又称辒车、辒凉车。本是古代一种卧车,有篷有窗,可以调节冷热。[3]距:通“拒”,抵抗。[4]乾时:齐地名。其地在今山东益都县境。[5]掩绝:阻绝、切断。[6]醢:把人剁成肉酱。[7]笙渎:又名句渎,鲁地。其地在今山东菏泽市北。[8]管仲请囚:管仲请求把自己囚禁起来。[9]霸王:成就霸王之业。[10]堂阜: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桎梏:脚镣手铐。[11]斋祓:斋为沐浴更衣素食,祓为除灾祈福的仪式。

【译文】

桓公被射中腰带的钩子,以装死骗了管仲之后,接着就坐上带有帐篷的车子飞快地前进,又有高傒和国氏等人的接应,所以先回到齐国而得以即位,他派兵抵挡住鲁国的军队。这年秋天,齐国与鲁国在乾时大战,鲁军败退,齐军断绝了鲁军撤退的道路。桓公送信给鲁君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杀他,请鲁国自己把他杀了吧!召忽和管仲是我的仇人,请把他们交给我,我非得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如果你们做不到的话,我就派军队去围攻鲁国。”鲁人十分害怕,就在笙渎之地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求把他囚禁起来。桓公即位之后,发兵攻打鲁国,心里本想杀了管仲。这个时候鲍叔牙对桓公说:“臣有幸能跟从您,现在您终究登上了王位。您的地位尊贵,臣无法使您的地位更加荣耀了。您如果治理齐国,用高傒和叔牙就足够了。您如果想称霸,那么非得用管仲辅佐不可。管仲所在的国家一定会有威望,此人不可或缺啊。”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假装说得到管仲后把他杀掉才甘心,实际上是想重用他。管仲知道他的用意,所以就请求前往齐国。鲍叔牙亲自去迎接管仲,到达堂阜的时候替他卸下镣铐,让他斋戒祭祀之后去拜谒齐桓公。桓公用很隆重的礼仪接待他,并任命他为大夫,主持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