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李嘉诚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蛇吞大象”

——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

香港的和记黄埔在组成上包括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两大部分,拥有资产60多亿港元,是当时港岛第二大英资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其中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以从事英产棉毛织品、印度棉花以及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为主,也涉及本港零售业。初时规模和名气并不大,远远不能与置地、怡和、太古、邓普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已经发展为有20家下属公司的规模。而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后来船坞几经迁址,又经过数次充资合并和易手,逐渐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到了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海军船坞以及太古船坞被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并具有了集维修与建造万吨级轮船为一体的能力。此外,黄埔船坞同时还经营着码头仓储。

而彼时的“长实”还仅是一家资产还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但李嘉诚却成功控得了“和黄”,而且兵不血刃。“和黄”一役,“李超人”究竟有哪些高明之处?

答案依然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战”后,和记洋行归入祈德尊家族。在当时,祈德尊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以及太古施怀雅家族并列为香港四大英资家族。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祈德尊就野心勃勃,立意欲成为怡和第二。1969~1973年,他趁牛市冲天之际,展开了一连串令人应接不暇的收购大战。

但是,祈德尊固然雄心壮志,但事实上却是个“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鲨”。由于他本人并不善长打理公司,结果致使不少公司经营状况不良,甚至效益负增长,祈德尊由此背上了不小的债务负担。不过幸运的是,祈德尊趁股市大旺,大量从事股票投机生意,不过期以暂时弥补财政赤字。

然而,幸运不常有,1973年,股灾不请自来,紧接着便是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随后香港地产大滑坡。由于战线过长、投资过速,早就背负了沉重包袱的和记集团终于陷入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以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为条件,注资1.5亿港元解救,于是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收益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汇丰物色了韦理来主政。虽然韦理在当时有“公司医生”之称,但集团亏空太大,又兼他做惯了智囊高参,一时间要他主政一家巨型企业显得有些难以驾驭,所以“公司医生”也未能妙手回春,和记黄埔并没有如之前预想的那般起色。

根据公司法、银行法的规定,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以接管已经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但是当该企业走上正常经营轨道之后,必须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者是其他的企业,而不能长期控有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决定乘虚而入。因为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这是个很精明的判断。

很快,李嘉诚就如愿以偿,汇丰大班沈弼暗地里放出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将所持“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并且汇丰不是意图售股套利,而是希望放手后的“和黄”能够恢复到良好的经营状态。

李嘉诚相当聪明,因为他之前先是卖了汇丰一份人情,又卖了包玉刚一份人情。李嘉诚此番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万股九仓股为条件,轻而易举换取了包氏的成全。最终包玉刚从中斡旋,很快促成了汇丰将9000万股和黄股转让给自己。李嘉诚一石三鸟,着实高明得令人拍案。

长江实业的资产当时不过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则高达62亿港元。李嘉诚蛇吞大象,如何下咽?放眼港岛商界,垂涎这块肥肉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因为“和黄”当时还处在本港第一财团汇丰掌控之中,故而都暂时按兵不动而已。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李嘉诚万分激动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了李嘉诚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蛇吞大象的商战智慧◇

无论是九龙仓之战还是入主和记黄埔,都是李嘉诚以弱胜强,蛇吞大象的经典之役,那么,李嘉诚是如何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呢?

figure_0075_0014

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着实上演了一幕蛇吞大象的惊险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