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灾不请自来
宇宙中,始终有一些非常朴素的法则规律,比如说物极必反。李嘉诚似乎深谙此道。回顾李嘉诚走过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他的行为轨迹是如此地慎重,也如此地从容。他能够自觉地从中吸纳经验,避过沼泽。他不冒进,不畏缩,而是在一种精神的指引下,从容前进。
在“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当不少房地产商不顾后果地将用户缴纳的首期款项、贷款之类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时;当普通民众不惜变卖首饰、出卖祖业,携资入市炒股时,李嘉诚,这个手握重金的人却没有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疏漏,没有放任自己做任何一项超额投入,而是稳健地选择物业、房地产作为事业的支点,攻克一个个难题。
一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1972年,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目前股价已升到极不合理的地步,务请投资者持谨慎态度”的严厉警告被许多人抛掷脑后。当恒生指数年升幅5.3倍,飙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时,所有人都对那些谨慎的人们嗤之以鼻。香港股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癫狂之中。
物极必反。1973年3月9日是许多人回思之时的扼腕一刻。自当日起,恒生指数由1774.96点,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点。下半年,雪上加霜,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1973年年底,恒生指数再跌至433.7点;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
当时,很多人对伪造股票一事耿耿于怀。原来,在恒生指数疯长时,一些人出于暴利的驱使,伪造股票。后来事情败露,这才触发股民抛售,致使股市一泻千里。不过,远东会的证券分析员分析认为:假股事件还只是导火索,“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量投资者的盲目入市,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上升的幅度远远超出了公司盈利,最终恒指攀升到脱离实际的高位。
在众多投资者铩羽而归之时,李嘉诚却因为谨慎行事,稳居其位。毫无疑问,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运儿”,“长实”上市时将25%股份公开发售,集得资金3150万港元。
“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这笔巨资,也加速了“长实”的物业建设及与其他地产商的合作。到第一个财政年度核算时,李嘉诚惊讶地发现“长实”的年纯利为4370万港元,竟是预计盈利额1250万港元的3倍多,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中最瞩目的一位(华资地产五虎将分别为新鸿基地产、合和实业、长江实业、恒隆地产、新世界发展)。
有关“华资地产五虎将”,这里补句后话。其实,当时的“长实”,无论怎样衡量,其实力都无法跟另“四虎”相抗衡。新鸿基地产,为地产三剑客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所创。上市时预定集资1亿,实集10亿,而“长实”的集资额实难望其项背;新世界的集资额也远胜于“长实”的集资额……这里不再赘述。但“长实”虽略逊于四虎将,却因为李嘉诚的数次正确举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迅速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五虎将中的虎帅。时至今日,“长实系”仍是香港首席财阀,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的功劳。如果李嘉诚不将“长实”上市,未充分借助股市的作用,这一天的到来恐怕将会延时很多。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香港经济出现了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即所谓的“股拉地扯”。而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对香港经济的起伏发展规律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事实上经济往往是呈波浪式的发展,若干年周期循环一次。股市地产低潮,地盘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而低潮之后,又必定是新一轮的高潮。当然李嘉诚很清楚,如果不是借此时机,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自己不可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得手。也因此,在日后的数年里,李嘉诚都多次借股市出位。
后来,有评论称“长实”自从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诚重要的活动领域,他日后的许多震惊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进行的。纵观李嘉诚的商路经历,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说得很贴切。
1974年~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充裕的现金让李嘉诚如鱼得水,他趁低潮时地价偏低,大量购入地盘。为加速资金回笼,一反过去只租不卖的做法。到了楼宇发展中后期,正值地产复苏,成交转旺,李嘉诚发展的楼宇全部销售一空,获利6000万港元。
之后,李嘉诚又与新鸿基、恒隆、周大福等公司合作,集资买下了湾仔海滨高士打道英美烟草公司的旧址,建成伊丽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竣工后以平均每平方英尺400港元的价格出售楼宇,盈利总计合1亿港元。“长实”占35%的权益,获利3500万港元。传媒称当时为“中小地产公司的长江实业,初试啼声,已是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