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流概述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高成本性,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直到1998年10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才修改了物流的定义,将物流定义成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2006年12月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18354—2006《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成:“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早期的物流管理理论仅仅局限于运输领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企业开始认识到整合物流功能或物流系统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在物流运营实践和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开始逐步集成物流的各个子系统,形成了物流系统。在企业由于降低物质消耗而增加的“第一利润源泉”和因节约劳动消耗而增加的“第二利润源泉”被尽量挖掘之后,物流被作为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泉”提了出来。可以认为,物流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广义物流概念,如图1.1所示。
图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提出的,来源于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物资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后续提出的与之内容相近的词语有物资供应(Physical Supply)、物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配送工程(Distribution Engineering)、市场供应(Market Supply)、企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一直到现在的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物流活动已经从企业的被动从属职能逐步上升为公司经营战略组成。1956年底,日本企业考察美国流通技术时认识了物流概念并带回国内,随后将“物流”及其管理的思想不但渗透到了产业界,还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中国的物流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引进,强调保证货物的输送能力,降低企业与运输和仓储相关的成本,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引入现代物流学观点,强调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市场需求,进而发展到关心环境、交通、能源等社会需求,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更重视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效果——只要对企业的整体战略有利,即使有些活动使成本上升也应该执行,物流管理的重点也由商品的存储运输管理转变到了物流战略管理——企业超越现有组织界限,将供应商、用户纳入管理范围,利用自身条件建立并发展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合作关系,实现顾客服务高水平、低成本,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物流管理已经继生产、销售之后,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大支柱。
现代物流(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物流系统要实现物流的现代化,就要贯彻7R原则:合适的质量(Right Quality)、合适的数量(Right Quantity)、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合适的地点(Right Place)、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合适的商品(Right Commodity)和良好的印象(Right Impression),而如何实现这7R则是现代物流的核心问题。
1.1.1 物流概念的发展演变
物流最初的英文原词为Physical Distribution,即通常所说的“实体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Arch 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因为在20世纪初期,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以及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自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的“物的流通”的简称。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到目前,中国、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均已接受并使用“物流”一词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等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管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包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现代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才逐渐形成,196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经营管理学院教授S.H.Brewer主张将原归纳于“市场营销(Marketing)”范畴的“物流”给以较广义的解释。随着新技术、统计分析、生产管理的引入运用,以及对于物资的流动进行规划及管理,为现代的物流观念确立了方向。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定义是:“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简单地说,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近年来,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对物流的定义有更宽广的解释,因而形成以Business Logistics取代并涵盖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潮流,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并因此于1987年由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D.M)更名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2004年进一步更名为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从其名称的改变可以看出物流概念及物流业发展的变化。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2年1月份发布的一个新的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改动之一,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而不是客户需求,供需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概念,满足客户要求则更具体了;改动之二,是“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原来没有反向,现在把反向放进来了。可见新的物流观念更强调满足客户的要求,以及更追求效率及成本效益。新的定义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体流动、实体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
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包给其他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专业性制造商可能位于世界上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日、美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都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提到的Logistics的特点是:
(1)其外延大于狭义的物流(即销售物流),因为它把起点扩大到了生产领域。
(2)其外延小于广义的物流(Business Logistics),因为它不包括原材料供应物流。
(3)其外延与供应链单链的外延相一致,因此有人称它为供应链物流。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物流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与发展必将要求物流的开放与发展。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也为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一体化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一体化。所有这些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物流概念的发展如图1.2所示。
图1.2 物流概念的发展
1.1.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就是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
(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
(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
(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
(5)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1.1.3 现代物流的特征
随着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表现出许多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具有不同属性,如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属性。现代物流的各种属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相互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现代物流。同时,现代物流是发展的、动态的,因此,现代物流的特征也是不断变化的。
现代物流的特点主要是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柔性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1.信息化
信息化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信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一种载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信息交换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导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基于这种理解,物流信息化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信息成为物流业务中商流、物流(商品移动)、资金流的载体,通过信息交换实现物流业务,反映物流资源的信息称为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竞争情报和财富;其二是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于物流领域,物流管理全面信息化。
2.系统化
物流系统化是系统科学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结果。系统科学在物流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包括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而言,物流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部分。
3.网络化
在讨论物流网络时,网络有两种含义,或者说人们对网络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物流网络或实体网络;另外一种是指信息网络,是企业利用电子网络技术进行物流信息交换,根据物流网络的发展需要,应用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在网络化问题上,这里所探讨的是物流网络。
形成物流网络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交通运输网络的建立使工商企业的公司网络和业务网络的形成成为可能。
(2)企业规模的扩大,用户增加,市场扩大,包括空间的扩展和占有率的提高,形成了企业的业务网络和公司网络,物流需求不断增加。
(3)各种限制(交通管制)和贸易壁垒的取消和解除,统一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区域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形成。
(4)物流网络是建立在工商企业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之上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分销和物流配送网络。
4.柔性化
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实现了规模化和多样化,多样化乃至个性化的需求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建立了柔性化生产线,在企业柔性化制造的条件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和外部柔性物流。
5.标准化
在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从企业物流管理到社会物流管理不断地制定和采用新的标准。从物流的社会角度,物流标准可以分为企业标准和社会标准;从物流的技术角度,物流标准可以分为产品、技术和管理等标准。
6.专业化
物流专业化本身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企业中,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专业部门独立地存在并承担专门的职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增加,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可能从企业中游离出去而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提供着各种不同的物流服务,并进一步演变成为服务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服务专业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服务功能或内容的专业化,提供简单、功能专一或单一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服务对象或行业的专业化,也就是说物流企业面向某个行业或者某种类型的企业开展物流服务。
1.1.4 发展现代物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1.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是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现代化的要求,它对加速经济循环、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上普遍把物流称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排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掀起“现代物流革命”。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美国物流产业总规模为14500亿美元,几乎为高新产业的两倍,占GDP的8.3%。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占GDP比重的16.6%。
(2)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物流的高度发展与工业化发展过程相一致。英国工业革命后“世界工厂”的形成,日本经济奇迹及其工业化进程都得益于先进的物流系统。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历也表明,建立或运用先进的物流体系,能更快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美国的戴尔公司、波音飞机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我国的海尔集团,无不借助于先进的物流体系保证其核心竞争力。
(3)现代物流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流通现代化包括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其核心是现代物流,没有物流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流通现代化,因为流通现代化的其他两个内容——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均有赖于物流的支撑。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2015年,我国GDP已接近6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1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4.59万亿元。如此大的市场规模,没有现代物流就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运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现代物流的充分发展,就难以实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
(4)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货物储存、交易、卸运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信息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新型工业化,提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的现实意义
(1)加速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流通不畅,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销售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就可以改变三大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是一个地方十分重要的投资环境,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形象。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快,哪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就好,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就向哪个地方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异常迅猛。201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73万亿美元大关,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一方面,给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现代物流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加强,需要我们在现代物流运作机制和方式上同国际接轨,这也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