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铁路百年人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之洞 对铁路影响颇巨的晚清名臣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严,又号壹公、吴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1837年9月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官舍,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张之洞幼年禀赋聪慧,五岁入家塾,少时文才出众,11岁时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12岁时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

1853年,张之洞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1863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1881年,授山西巡抚,开始大力从事洋务运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补授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击法国侵略军,并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终于击败法国军队。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并设广东水陆师学堂。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此后18年中,曾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其余时间均就此任。期间,建立湖北铁路局、枪炮厂、纺织官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张之洞把修铁路与发展本国钢铁业结合起来,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创建汉阳铁厂。1894年6月,铁厂投产辖炼铁、炼钢、制轨等10个分厂,工人3000余人,日出铁50多吨,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综合性钢铁厂。该厂生产的路轨质量过关后,使中国人用国产轨铺铁路的梦想成为现实。

张之洞在就职鄂、苏两地总督期间,为培养洋务人才,尤为重视广办学校,曾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举办洋务事业中,还大量举借外债,开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河。

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至江宁(今南京)暂兼两江总督。中国的战败,让张之洞痛心疾首,欲以修铁路自强。他于1895年7、10月间,先后两次向总理衙门提出修建沪宁铁路的建议,理由是“此路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年底,他再次上表,建议把这条路分段修筑,分别是:吴淞口—上海,上海—苏州,苏州—镇江,镇江—南京,“筹一段之款,即办一段之路”,“成一段之路,即可先收一段之利”。

1896年1月,清政府同意张之洞所请。在直隶总督王文韶支持下,张之洞奏准将沪宁路归入铁路总公司,由盛宣怀主持该路建设。1898年5月,盛宣怀与怡和洋行订立《沪宁铁路借款草合同》。草约订立后,英国忙于在南非发动殖民地战争及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迟迟未订立正约。1902年11月至1903年3月间,张之洞再度至宁兼任两江总督。经其催促,盛宣怀与英方抓紧谈判,使借款正约于1903年7月得以成立。

张之洞在芦汉铁路开通的首班列车上

1907年3月,清政府命张之洞会同督办津浦铁路大臣袁世凯,办理津浦路借款事宜。张在指导谈判时提出,允给对方一定的“现利”,促其放弃一些意欲攫夺的中国路权,尽力“将借款与造路分为两事”,减少外国债权对中国路权的侵夺。经过谈判,借款正约于1908年1月订立。与以往的铁路借款合同相比,该正约确实收回了一些路权:其一,不以建成的铁路、路产及行车收入作抵,而改用直、鲁、苏三省厘金作抵,使债权国控制中国路权失去了物质前提;其二,取消了路成后债权国可在贷款期内代为管理、分取二成余利之权,而仅由中国一次性付给债权国“现利”20万英镑;其三,规定津浦铁路的建筑、管理权均属中国,外籍总工程师得听命于中国督办,中国可独立制订合同,根据需要予以聘用。

1907年12月,张之洞奉调进京,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8年7月清廷命张之洞出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设总公所于北京。张见湘、鄂两省集款无多,成路有难,便有将两省干路收归国有之意,为此便谋借外债。张以津浦路借款成例为前提,与英商谈判不成,德商欲趁机打入长江流域,欣然应允。湘、鄂商民得知后,掀起拒款运动。年逾古稀的张之洞劳虑交加,一病不起,未将借款草约上奏,即于10月4日病故。

张之洞对清末中国铁路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还包括创办南京铁路学堂、湖北驻东铁路学堂(设于东京,中日合办)等中国早期铁路学校;会同刘坤一,上疏请用西法,内有“定路律”之议,实为1903年9月颁布的《铁路简明章程》之先声;所著之《劝学篇》,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外篇》旨在“务通,以开风气”,内有《铁路》专篇,视修铁路如同练兵,同为“救亡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