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七节 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液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胆红素浓度为17.1~34.2μmol/L时,临床不易发现黄疸,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为显性黄疸。
【病因与发生机制】
1.病因
引起黄疸的原因较多,根据病因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疾病有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iar综合征、Rotor综合征和Dubin-Johnson综合征。不同类型黄疸的病因见表1-55~表1-57。
表1-55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
表1-56 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
表1-57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
2.发生机制
不同类型疾病引起的黄疸各有不同的发生机制。
(1)溶血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大量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泌能力。另外,红细胞大量破坏造成贫血、缺氧也会减弱肝细胞的功能,使UCB滞留于血液中,超过了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①肝细胞损伤导致其对UCB的摄取、结合及排泌功能降低,使血液UCB浓度增高。②由于肝细胞膜损伤,使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漏出进入血液,导致血液CB浓度增高。③由于炎症等损害使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导致血液CB浓度增高。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液CB与UCB浓度均增高。
(3)胆汁淤积性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导致阻塞上方的压力增高,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CB反流入血,使血液CB浓度增高。有些肝内胆汁淤积,由于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高,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临床表现】
不同原因所致黄疸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黄疸的临床表现见表1-58。
表1-58 各种黄疸的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
黄疸的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见表1-59。
表1-59 黄疸的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
起病急缓、黄疸性质与程度以及波动情况,发病年龄与性别等。
2.诱发因素
①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食油腻食物史。②蚕豆、某些药物(伯氨喹、磺胺药、止痛药)可引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发作。③劳累、情绪波动可加重先天性黄疸。
3.既往史及个人史
了解既往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史、腹部手术史、慢性贫血史、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肝病史,长期饮酒史、药物应用史等。

(沈建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