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虫
野兽厮杀后的山林重新回归平静,闵家人没人敢走出煤火圈,不管是伯牛还是其他人,现在只有一个认识,躲在煤火圈内,就是安全的。
闵家没有铁锨,伯牛指挥人用类似于木铁锨的工具,赶紧挖煤。对黑暗的恐惧心理,让闵家队伍里的男人们更加卖力干活。
周书灿犟犟鼻子,闻到空气中飘来的淡淡血腥味,“伯牛,刚才那些野兽在厮杀,这血腥味会不会招来更多的野兽?”
伯牛是猎人,果断的回答:“不会,子骞放心,这淄山里并没有多少大虫,都是不大的虫。大虫都是单独行动的,我猜测刚才的厮杀,就是出现一个大虫,然后才和其他野兽发生厮杀的。我之前打猎,有时候走一天,还找不到猎物。尤其是冬天天气冷,连野兽也是怕冷的,刚才那些野兽,应该是煤火招来的。”
周书灿被伯牛说的“煤火招来大虫”的论点逗笑,这煤火能招来野兽的话,那也太神奇了。山西那么多的煤矿,岂不是山西人都不去挖煤,改行打猎了。
不过,有一点周书灿是完全可以确定了,闵家人并没有对野兽有多少分类,会把一些凶猛的野兽都喊“大虫”。但是对于饲养的家畜是已经固定称呼,比如闵家的牛、猪、鸡鸭等。
他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古人之所以称野兽为“虫”,是古人和现代人的意义理解,完全不一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现代人把一些比较小的生物、叫不出来的名称就叫成虫子,但是在古代,古人是把所有的生物都叫成虫子的。
在古人的眼中,生物被分成:有外壳保护和没有外壳保护的。
有外壳保护的,又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长一些毛发的,一种是长鳞片的。例如鱼类,鱼在古人眼中,就是因为它的身上长满了鳞片,所以就被叫成了鳞虫。
长满毛发的动物,牛羊马等一些比较常见的动物,不过它们的体积并不小,但是古人还是习惯把这些动物叫成一种毛虫。哪怕有着非常大角的麋鹿,在古代依然被叫成毛虫。
古人认为没有外壳保护的动物,也就是身体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些动物,包括人类也是一种虫。人和所有的没有外壳保护的动物一样,都是倮虫。一些家禽被叫成羽虫,意思是有羽毛的虫子。野兽一般都叫成毛虫,有龟壳的就被叫为甲虫。这完全不一样的种类所组合出来才成为五虫。
古人和现代人所注意的焦点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人所看待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重视后边的类别,而很少在意各种各样的修辞成份。而古人的思维中,生物都被称为虫,“虫”字的前面的修饰词就是人们所要重视的东西。比如,虫前面加上“大”字,古人一听到大,就能想象出这种“虫子”的体形,自然而然会对这种动物敬而远之。
周书灿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但是在《内经》确实将虫分为五类,即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
《内经》即《黄帝内经》,创作于先秦时期,至汉成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所以它记载的应该是更为系统一些。
《内经》中说:毛虫属木,羽虫属火,倮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毛虫就是身上长毛的这一类,像老虎、狮子、猫、狗,这些都归毛虫。
羽虫就是身有羽毛而能飞期的这一类,鸟类即属羽虫。
倮虫呢?当然就是赤条条的,一眼就能见肉的这类,像人就属倮虫这一类。
介虫就是甲壳类动物,龟、整即属此类。
鳞虫即身上长鱗的一类,大部分水生动物都归鳞这一类。
将所有的动物分作毛、羽、倮、介、鳞这五类,在每一类下当然就包括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种属。而在这些不同的种属当中,有一个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即称之为“长”。
故古云:“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羽虫三百六十,风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鳞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
人为倮虫之长,也就是作为土虫这一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太大了。就一个人身而言,它虽然有金、木、水、火、土之分、虽然有心、肝、牌、肺、肾之别。但作为人,作为这个种属而言,整个的它就叫君药就不成了。
甘草在《伤寒论》中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的方子都要用甘草?就因为它属土啊!按照上述动物的划分方法,将植物类的东西也作一个五行的划分。将五行的植物也选出一个“长”来,那么,这个土本之长是谁呢?那就非甘草莫属。
甘草气味甘平,色黄,是得土气最全的一味药。从甘草在《伤寒论》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到张仲景早就悟到了这一点。
人为倮虫之长,所以,治疗人的疾病当从土中去求。既是从土中去求,那当然要用甘草了。甘草不仅仅是一个和事佬,不仅仅能调和诸药,它代表着一种很深的理念。
对于现代人的各种论点,周书灿无法去评判对错,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现在已经把很多的现代词语,带到闵家使用,不这样做的话,他无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交流,他和闵家人都不会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比如“野兽”,伯牛他们跟着他一起说,把煤火圈外面的各种动物称为野兽,就能很清晰明了在说什么。他不知道他带来的这些词语,对闵家人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至少目前能详细的说明是指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换魂的周书灿来说,他不知道他在春秋时期能待多久?假设按照闵子骞的寿命计算,活到49岁,那也只不过37年的时光。
37年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个沙粒,还是微米沙粒。即使是在春秋时期,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共计294年。37年的时光,真的也算是微不足道了。
所以,周书灿就想肆意妄为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