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医生:电视剧项目评估与案例剖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近些年来,影视业越来越热闹,俨然成为国内投资的热点,很多大的资本进来了,涌进来的热钱越来越多,投资额度也越来越大。明星的价码抬得越来越高,制作成本高了,收益也高了。原先三五千万元就能拍一部剧,现在五六千万元都只能算是小成本,原先一集剧卖到200万元就算高了,现在据说个别剧还没开拍,光网络版权就卖出了900万元/集的高价,面对这种情况,有人说其中含有泡沫的成分,也有人说中国电视剧行业正在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作为在影视行业耕耘了几十年的老兵,我总希望这个行业是好的,我看中的这个“好”,不是这个行业有多热闹,能让大家赚多少钱,而是希望它是健康的,只有行业是健康的,才能走得长,走得远,这个行业才真正会有前途。

以往我们拍剧,更多地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一个剧本拿到手里,觉得不错,找了钱就上了,运气好就赚,运气坏就赔,做到后来自己都怕了,变得越来越胆小,后来干脆就不敢做了。市场也是诡异,很多好剧卖不出去,很多劣质剧反而赚了大钱,这种状况不改变,电视剧行业就不可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每种产品也都有生产的标准,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作为行业学会,一直希望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为我的一块心病,没有行业标准,我们就没法衡量什么样的产品是优质的,什么样的产品是劣质的。如果一个行业连起码的评判标准都没有,这个产业也很难走得很远,我们这个行业出现的种种怪异现象,只怕也与此有关。

我曾经多次对人说起过我的忧虑,可是在这个行业里建立标准谈何容易,所以说归说,就是做不起来。我记得私下里也曾对晓春教授提起过我的希望,但也没指望什么,所以当晓春教授把他的书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很惊讶,也很兴奋。

我与晓春教授的合作已经有十多年,那时他还年轻,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我们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国制片人高级研修班。到那儿上学的学员都是学会派去的,很多都是有名的制片人,很多还是大咖,晓春教授当时还只是个年轻讲师,让他去给学员讲课,实在有些不得已,没想到学员还都喜欢听,后来他还担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一口气办了四期,教学工作都是他在管,课程由他设计,老师也由他请,这个班在业界办得很有名气,被称为中国制片人的“黄埔军校”。后来我们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合作开办中国电视剧制片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晓春教授也是参与了的。最近我们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办了影视管理HMBA班,又是他在负责。

我不知道晓春教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起电视剧评估来的,我知道他对剧本很有研究,自己也写剧本,他给学员也是讲的剧本创作。后来很多学员都拿了剧本找他看,找他改,很多时候,有制片人拿剧本来找我,我也经常推荐去找他。没过几年,他写出了专著,一本是关于编剧的,另一本则是有关制片的,都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在业界还很受认可。后来他又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影视项目评估研究所,专门研究起电视剧项目评估来,在国内专门研究影视评估的,我知道的也只有他一个。

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专业书,无论对导演、编剧,还是制片人。晓春教授说他这辈子就想研究清楚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是有市场、观众也爱看的。而在我看来,晓春教授是想揭开故事的奥妙,这其实是很难的。如果真的能够找到答案,我们行业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能把创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本关于创作的书,也是关于制片的书。国内真正懂剧本的制片人并不太多,真正懂得市场的编剧更少,晓春教授是个学者,又身兼制片人和编剧,既搞学问又拍戏,懂剧本也懂市场,他能把创作与市场结合起来,告诉编剧什么样的故事是有市场的,同时告诉制片人创作是怎么回事,告诫大家注重市场的同时更不能违背创作规律。

晓春教授是个中国的学者,自己写电视剧、拍电视剧又研究电视剧几十年,有中西方文学的功底,他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他不像国内很多研究电视剧评估的专家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出空洞的评估指标或标准,书中更多地讲的是评估和创作的原理,他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评估,从创作的角度看是怎样的,从市场的角度看又会是怎样的,譬如我们总是说故事要创新,要有新意,但是怎样的故事才具有创新性,是不是具有创新性的故事就能有市场?这个问题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能说明白,晓春教授却从故事的“戏核”及“戏魂”谈起,再谈到故事原型和叙事模式,最后谈到故事形态和戏剧建构模式,就等于把你故事的来龙去脉都梳理清楚摆在你的面前,你一眼就看出这故事是怎么回事,它的创新性在哪里,是不是具有拍摄的价值。关于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以前我们总喜欢把主人公写成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这些年又流行写有个性有缺点的英雄人物,可是为什么会这样?晓春教授认为,艺术最大的功能就是造梦,老百姓看电视剧也是为了寻梦,也就是要把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剧中的人物身上,所以剧中人物必须要高于现实生活,而之所以要写英雄人物身上的缺点,一是为了更接地气,因为梦不能离观众太远,让观众够不着,二是有缺点的英雄人物往往也是非常态的,更具有戏剧性。

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这些概念或者观点都是我们平时在写戏或拍戏的时候经常用到的,说陌生,是因为晓春教授把这些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及理论的提升,譬如现在炒得火热的所谓影视IP到底怎么回事很多人都说不明白,其实就是原作改编,按照晓春老师的说法,一个故事或创意能不能成为所谓的大IP,主要看它所形成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当它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时,就可能成为知识财产,也就是IP。当然,书中很多观点和概念是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如原型故事、复原型故事、故事形态、故事生成的原理等,但内行人一看都能懂。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却很通俗,一般读者也能看明白。很多人都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明很简单的道理让他们说来却变得高深了。晓春教授却很朴实,很多看上去很复杂的理论,他几句话就都说清楚了。譬如很多书上都提到所谓的“大情节”和“小情节”,但到底什么是“大情节”什么是“小情节”,似乎很少有说得清楚的,晓春教授却告诉你,所谓大情节,一般都是以事件为中心,以事带人,主要以事件作为情节的驱动力,而小情节则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人带事,主要以人物作为情节的驱动力。在书中,他还举了很多案例,哪怕你并不是专业编剧或制片人,也都能看得明白,说得上深入浅出。

当然书中最有价值的还是关于剧本的评估体系,这也是我本人最为看重的。我们曾经把书稿发给业内的专家看过,并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剧委员会和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进行专门研讨,参与会议的都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大家对晓春教授的这套评估系统还是比较认可的,当然也提了许多改进意见,那以后晓春教授用两年的时间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很多章节都重新写过,这期间还用这套体系对一些项目评估进行实战演练,还自己当制片人拍戏来验证它,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看来,这也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为写这本书,晓春教授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用他的话说,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他灵魂里生出来的。为了写这本书,除了看书研究,除了看大量的剧本、收集大量的案例,还自己写剧本,自己当制片人拍戏,没有科研经费,没有助手,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耐得住寂寞。这份执着、这份毅力和恒心,也是令人敬佩的。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电视制片委员会会长

张明智

2016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