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实验研究方法及实验设计方法
3.1 实验研究方法
3.1.1 量纲分析法
量纲分析法是将几个变量组合成一个无量纲数群(如雷诺数Re即是由d、ρ、u、μ四个变量组成的无量纲数群),用无量纲数群代替个别变量进行实验,由于数群的数目总是比变量的数目少,就可以大大减少实验的次数,关联数据的工作也会有所简化。量纲分析法的基础是量纲一致性原则,即每一个物理方程式的两边不仅数值相等,而且每一项都应具有相同的量纲。量纲分析法的基本定理是白金汉(Buckinghan)定理:设影响某一物理现象的独立变量数为n个,这些变量的基本量纲数为m个,则该物理现象可用n-m个独立的无量纲数群表示。
使用量纲分析法时应明确量纲与单位是不同的,量纲是指物理量的种类,而单位是比较同一种类物理量大小所采用的标准,比如:力可以用牛顿、千克力、磅力等单位表示,但单位的种类同属质量类。量纲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量纲和谐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即在物理方程式中,各个项的量纲必须相同。具体来说,它是将影响某一物理过程的各个物理量组合成无量纲数群π,从而使得变量减少,使描述复杂物理现象的方程简化。例如,流体经过水平直管的压降可以用下述方程表示:Δpf=f(l,d,ρ,u,μ),该方程涉及的变量数目为6个,若以无量纲数群方程表示:φ(π1,π2,π3)=0,则变量数为3个,方程得以大大简化。
3.1.2 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另一种实验方法。数学模型法要求研究者对过程有深刻的认识,能对所研究的过程做出高度的概括,能依据过程的特殊性将复杂问题合理简化,得出足够简化而又不过于失真的近似实际过程的物理模型,并用数学方程描述和表达该物理模型,然后求解方程。用数学模型法处理工程问题,同样离不开实验。因为简化的模型其合理性如何,仍需要经过实验来检验,其中引入的模型参数也需要由实验来测定。
圆管内的流动阻力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层流流动时的流体流动阻力,根据牛顿黏性定律,通过数学分析可导出著名的伯努利方程,得出的流体在直管中呈层流时的摩擦阻力的数学模型为:
(3-1)
对于湍流,由于流动情况非常复杂,尽管力的平衡方程并不因流体类型的变化而改变,但在湍流时其剪应力不符合简单的牛顿黏性定律。因此,解决湍流流动阻力问题可采用半理论半经验的数学模型。
普朗特提出的混合场理论就是一种描述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根据对湍流流动过程的分析,可以做出湍流的起源是流体微团的脉动运动假设,其机理与分子的热运动相仿,存在有一个平均的自由径l,由此可设想导出湍流黏度ε。
(3-2)
式中用湍流黏度ε代替牛顿黏性定律中的黏度μ,从而导出了湍流流动过程的数学模型。
应该说有了数学模型方程就可以求解了,但事实上问题至此仍未完全得到解决,过程机理假设的真实性尚待检验,自由径l仍是未知值。这时就要借助于实验,从实验测得的速度分布对比中,检验假设模型的真实性,并求出l的值,因此称这种方法为半理论半经验的数学模型法。
由此可见,用数学模型法处理工程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和削弱实验环节,相反,对工程实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对过程充分观察和认识、对实验数据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所建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中必然会引出一定程度近似和简化,因此,数学模型中的模型参数也必须要通过实验来确定、检验和修正。
3.1.3 直接实验法
直接实验法是一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对特定的工程问题直接进行实验测定,得到的结果较为可靠,但由于该实验结果只能在实验测量范围内使用,因此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过滤某种物料,已知滤浆的浓度,在某一恒压条件下直接进行过滤实验,测定过滤时间和所得滤液量,再根据过滤时间和所得滤液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该物料在某一压力下的过滤曲线。如果滤浆浓度改变或过滤压力改变,所得过滤曲线也将不同。
对于一个多变量影响的工程问题,为研究过程的规律,往往采用网络法规划实验,即依次固定其他变量,改变某一变量测定目标值。比如,影响流体阻力的主要因素有管径d、管长l、平均流速u、流体密度ρ、流体粘度μ及管壁粗糙度ε,变量数为6个,如果每个变量改变条件次数为10次,则需要做106次实验。不难看出变量数是出现在幂上,涉及变量越多,所需实验次数将会剧增,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方法以减少工作量,并使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分析法作为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在化工原理实验中得到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