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
一、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病毒为代表。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低,无完整细胞核及核膜,仅有原始核质,细胞器不完善,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细胞器完整,易在体外生长繁殖。此类为真菌。
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2.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医学意义: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坚韧、无外膜、肽聚糖层数达50层,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疏松、有外膜、肽聚糖层数仅1~3层。因为其肽聚糖等的结构不同,可将其分类。
3.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1)核质:决定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遗传特征。
(2)核糖体:为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链霉素和红霉素等抗生素可与核糖体结合,而起到抗菌作用。
(3)质粒:是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主要的质粒有耐药性R质粒、编码性菌毛的F质粒等。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地用作载体。
(4)胞质颗粒:胞质颗粒为细菌贮存营养物质的多糖、脂类及多磷酸盐等。其中异染颗粒经亚甲蓝染色呈紫色,此着色特点用于鉴别诊断。
4.细菌特殊结构
(1)荚膜:荚膜具有黏附宿主细胞和抗吞噬等致病作用以及抗原性。
(2)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它使鞭毛菌趋向营养物质而逃避有害物质,且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4)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其抵抗力远远大于繁殖体,是灭菌效果的指征。
5.肽聚糖: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借糖苷键连接为聚糖骨架,再与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联桥共同构成。
三、细菌的生理
1.细菌生长繁殖方式:细菌个体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规律即“生长曲线”,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期。对数期细菌繁殖最快、代谢活跃,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2.主要合成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维生素和细菌素。
四、消毒与灭菌
1.消毒、灭菌、无菌、抑菌、防腐的概念
(1)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的或非病原微生物。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无菌:不存在任何活菌。
(4)抑菌:抑制体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5)防腐:体外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2.热力灭菌法:热力灭菌效果可靠而又简便易行,为首选的灭菌方法。
干热灭菌法:①焚烧法:是一种较彻底的灭菌方法,可杀灭细菌芽胞。②烧灼法:在微生物学实验室内,利用火焰对接种环、试管口等灭菌。③干烤法:适用于对耐高温的玻璃、陶瓷或金属器皿的灭菌。
3.湿热灭菌法
(1)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2℃ 30分钟,不使蛋白质变性,但可杀灭常见致病菌,常用于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2)煮沸法:在1个大气压下,将水煮沸5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如加入2%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05℃并可防锈,常用于餐具及一些医疗器皿的消毒。
(3)高压蒸汽灭菌法:可杀灭细菌芽胞和所有微生物,常用于培养基、葡萄糖盐水输液、敷料及各种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4.射线灭菌法
(1)紫外线杀菌:应用于空气消毒、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主要包括β射线和γ射线等。常用于大量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亦可用于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消毒灭菌。
(3)微波:是波长为1~1000mm的电磁波。主要用于食品、非金属器械、食品用具等的消毒。
5.常用化学消毒剂
(1)重金属盐类:1%硝酸银给新生儿滴眼,为预防淋病奈瑟氏菌感染。
(2)氧化剂:3%~6%过氧化氢,用于口腔黏膜消毒,冲洗伤口防止厌氧菌感染。
(3)烷基化消毒剂:10%甲醛浸泡1小时以上,用于物体表面消毒。2%碱性戊二醛浸泡,用于各种内镜、导管、口腔科医用器材及透析器械的消毒。环氧乙烷密闭熏蒸,用于电子仪器及不耐高温物品,如皮革、皮毛、化纤织物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等的灭菌。
(4)醇类:70%~75%乙醇用于皮肤消毒及体温计浸泡消毒。
五、噬菌体
(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毒性噬菌体:凡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毒性噬菌体。
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和前噬菌体。
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1)转化:是指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2)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耐药质粒(R质粒)与耐药性的关系:R质粒转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体内,一种耐药质粒(R质粒)又可携带多种耐药性基因群,并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转位易位及整合等多种的基因转移或重组形式,在细菌之间传播并可导致出现多重耐药菌株。
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致病菌
(1)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称为正常菌群。其生物学意义如下:①防御感染的生物屏障作用;②营养作用,参与宿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及合成维生素;③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④抗肿瘤、抗衰老作用;⑤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2)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机会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机会致病菌。
(3)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破坏原有的微生态平衡,称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病症称菌群失调症。
(4)医院感染: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期间,被感染上其他感染性疾病称为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对象包括患者、陪护人员及医务工作人员。
2.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
3.细菌的毒力: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荚膜、菌毛等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外毒素多数由活菌(多见G+菌)释放,内毒素由菌体(多见G-菌)裂解后释放,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微生物因子构成。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特点是以体液免疫为主,抗胞内菌感染主要依靠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5.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1)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并在其中极少量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2)毒血症:细菌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繁殖,外毒素进入血循环,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及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3)败血症:致病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的症状。
(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八、病原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属
(1)致病物质的种类:①凝固酶:可使加入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能否产生凝固酶,是作为鉴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征。②葡萄球菌溶素:能破坏多种细胞,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③杀白细胞素:可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④肠毒素:引起以呕吐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⑤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⑥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休克,甚至多器官系统损害,称为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2)致病物质所致疾病:①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局部脓肿、化脓性感染、全身感染(败血症及脓毒血症)。②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等。③葡萄球菌性结肠炎(假膜性结肠炎)。
(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①镜检符合葡萄球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②菌落色素为金黄色,并有透明溶血环;③甘露醇发酵阳性;④血浆凝固酶阳性;⑤耐热核酸酶检测阳性;⑥在专业实验室内,进行肠毒素鉴定为毒性强的菌株。
2.链球菌属
(1)按溶血能力分三种: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
(2)所致疾病:90%由A群链球菌感染所致。化脓性感染(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扁桃腺炎、咽峡炎等);中毒性疾病(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龋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临床检测ASO含量作为风湿热活动性的辅助诊断方法,当SLO抗体滴度为1∶400及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3.肺炎链球菌
(1)致病物质: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的抵抗力强,具有抗吞噬作用,且是主要的毒力因子。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可溶解红细胞,并能活化补体经典途径。
(2)所致疾病:主要为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等。
4.淋病奈瑟菌
(1)有菌毛,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无荚膜。
(2)人类是淋病奈瑟氏菌唯一宿主,经性接触传播。
(3)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膜炎。
(4)根治措施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生素。
5.脑膜炎奈瑟菌
(1)不形成芽胞,无鞭毛,大多数有荚膜和菌毛。
(2)致病物质:菌毛、外膜蛋白、LPS及IgA1蛋白酶。
(3)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是唯一宿主。
(4)标本:立即送检接种。
九、肠道杆菌
1.埃希菌属: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致出血样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2.志贺菌属:所致疾病为细菌性痢疾,该菌属的致病物质主要有菌毛、内毒素和外毒素。可采集患者粪便和(或)肛拭子标本,及时送/暂用30%甘油缓冲水保存。
3.沙门菌属
(1)所致疾病:肠热症(伤寒、副伤寒)、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无症状带菌者。
(2)标本采集(伤寒和副伤寒):第1周取静脉血,第1~3周取骨髓液,第2周起取粪,第3周起取尿。
(3)肥达试验正常值:伤寒O<1∶80,H<1∶160,副伤寒H<1∶80。
十、弧菌属
1.霍乱弧菌
(1)性状: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和单鞭毛,运动活泼,但无荚膜,亦不形成芽胞,耐碱不耐酸。
(2)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鞭毛、菌毛。
(3)所致疾病:霍乱。
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副溶血弧菌有嗜盐性,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毒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水样腹泻、呕吐、腹痛及低热为主要症状,为自限性疾病。
十一、厌氧性杆菌
1.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性状:革兰染色阳性,严格厌氧菌,有周鞭毛,无荚膜。细菌繁殖体可形成圆形芽胞。
(2)致病物质:破伤风溶血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3)所致疾病:细菌只在局部繁殖,释放的破伤风痉挛毒素进入血流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纤维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肌肉的强直性收缩,出现破伤风特有的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等症状体征。
(4)防治原则:清创扩创,注射类毒素、抗毒素和抗生素。
2.产气荚膜梭菌:专性厌氧,有荚膜无鞭毛,芽胞在菌体次极端。产生多种外毒素,可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3.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特征:①慢性深部脓肿;②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或脓液呈血性或黑色或乳白色混浊液,有恶臭;③所引起的脓肿分泌物,用直接涂片染色常可见革兰阴性或阳性杆菌,常规血培养亦为阴性,必须使用特殊培养基,才能培养出细菌;④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无效。
十二、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染色为阳性。白喉棒状杆菌是引起人类白喉的唯一病原体,致病物质主要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为棒状杆菌β-噬菌体tox基因表达产物。涂片镜检查到异染颗粒有辅助诊断意义。用白喉类毒素预防,紧急预防和治疗用白喉抗毒素。
十三、分枝杆菌属
1.结核分枝杆菌
(1)细长略弯曲的杆菌,抗酸染色阳性,无菌毛和鞭毛,不形成芽胞,有荚膜。
(2)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又称有菌免疫。即此种免疫力随结核分枝杆菌或其成分在体内存在而存在。
2.结核菌素试验
(1)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2)结果判断:阳性提示感染过TB或接种卡介苗成功;强阳性提示活动性结核病;阴性提示未感染过结核,未接种卡介苗,细胞免疫力功能低下。
(3)预防:接种卡介苗。
十四、放线菌属和奴卡菌属
放线菌属中对人致病性较强的是衣氏放线菌,引起放线菌病,是一种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诺卡菌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引起外源性感染,表现为肺部化脓性炎症与坏死。
十五、动物源性细菌
(1)布氏菌为是布氏菌病的病原菌。
(2)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致病物质为荚膜、鼠毒素、内毒素。
(3)炭疽芽胞杆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无鞭毛,本菌芽胞的抵抗力很强。所致疾病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
十六、其他细菌
(1)流感嗜血杆菌: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菌毛与内毒素。可引起多种组织的化脓性病变,最常见的是婴幼儿脑膜炎。
(2)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疾病为百日咳。
(3)幽门螺杆菌:与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密切相关。根治HP感染,推荐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加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甲硝唑等)三联方案。
(4)军团菌:军团菌可引起军团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5)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十七、支原体
(1)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培养基中,菌落呈“油煎蛋”状。与L型菌有本质区别。
(2)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病理性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3)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NGU)、自然流产、先天缺陷、死胎、不孕(育)。
十八、立克次体
(1)普氏立克次体:传染源为人;传播媒介是人体虱;所致疾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是鼠;传播媒介是鼠蚤、鼠虱;所致疾病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3)恙虫病立克次体:传染源是鼠;传播媒介是恙螨;所致疾病是恙虫热。
(4)伯氏考克斯氏体:传染源是野生啮齿动物和家畜;传播媒介是蜱;所致疾病是Q热。
十九、衣原体
(1)所致疾病: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
(2)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肺炎衣原体经呼吸道传播,可引起衣原体肺炎。
二十、螺旋体
(1)钩端螺旋体: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所致疾病为钩端螺旋体病,治疗首选青霉素。
(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所致疾病为梅毒。
(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疾病为莱姆病。
二十一、真菌
(1)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类酵母型真菌,白假丝酵母菌的假菌丝和厚膜孢子有助于鉴定。为机会性致病菌,可致鹅口疮、阴道炎等。
(2)新生(型)隐球菌:致病物质为荚膜。
二十二、病毒的基本形状
1.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
(1)核心成分:核酸、功能蛋白;功能为决定病毒的特性、病毒复制、具有感染性。
(2)衣壳成分:蛋白质、壳粒;功能为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3)包膜成分:蛋白质、多糖、脂类;功能为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具有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的性能、具有抗原性。
2.病毒增殖的过程: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二十三、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1.病毒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常见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输血注射或器官移植、眼或泌尿生殖道、破损皮肤或通过昆虫叮咬或狂犬咬伤。
(2)垂直传播:包括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等方式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感染垂直传播。
2.病毒的感染类型:病毒感染分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6个月至数年),持续性感染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及慢发病毒感染。
(1)慢性感染:指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仍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如HBV、EB病毒等慢性感染。
(2)潜伏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可被激活而出现临床急性发作。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
(3)慢发病毒感染:指病毒感染后,经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才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成为致死性感染,例如,麻疹病毒可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3.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和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4.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Ⅲ型超敏反应。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CTL、自身抗原。
(3)免疫抑制作用:HIV、CMV。
5.抗病毒感染的免疫: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主要包括血脑屏障、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6.干扰素
(1)概念: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2)机制:干扰素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
(3)应用: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
二十四、呼吸道病毒
(1)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病人病情重,病死率高。
(2)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引起麻疹和SSPE。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当前最有效疫苗之一。
(3)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
(4)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5)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腺病毒性肺炎。
(6)风疹病毒:风疹病变引起风疹,最严重的是能垂直传播导致风疹综合征。
二十五、肠道病毒
(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经密切接触及飞沫传播。可引起小儿麻痹,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防治可让婴幼儿和儿童口服三价OPV,可获得持久可靠的免疫力。
(2)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致病性: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轻瘫、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胸痛、心肌炎和心包炎、眼病。
(3)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的形态和致病性:病毒核酸为双链RNA病毒。A组感染最常见,是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二十六、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甲肝病人。微生物学检查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
2.乙型肝炎病毒:
(1)三种病毒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和管型颗粒。
(2)微生物学检查: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及抗-HBc。
(3)防治原则:注射乙肝疫苗最有效。
3.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4.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5.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二十七、虫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是三节吻库蚊,幼猪是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或扩散宿主。人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免疫力稳定持久。
(2)登革病毒的致病性: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
二十八、出血热病毒
我国流行的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黑线姬鼠和家鼠是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免疫力牢固。
二十九、疱疹病毒
(1)单纯疱疹病毒:纯疱疹1型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主要为龈口炎。纯疱疹2型病毒的原发感染主要为生殖器疱疹。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儿童初次感染是引起水痘,潜伏多年后在成人或老年人中复发表现为带状疱疹。
(3)巨细胞病毒:人群感染广泛,多呈隐性感染,感染后产生抗体,但多数可长期带毒成为潜伏感染。
(4)EB病毒的致病性: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的发病有关。
三十、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包膜,复制经过一个独特的逆转录过程,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CD4分子是其主要受体,HIV的主要靶细胞是CD4+的辅助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引起以CD4+T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免疫缺陷。
三十一、其他病毒
(1)狂犬病病毒:包膜表面有刺突(G蛋白)与病毒的感染性和毒力有关。
(2)人乳头瘤病毒:HPV除引起各种疣外,HPV-16、HPV-18,HPV-33等型别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十二、亚病毒
朊粒是一种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尚未发现任何核酸成分。朊粒引起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