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
谭鑫培,原名金福,字鑫培,以字行。湖北江夏县(今武昌)人。生于1847年4月23日(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其父谭志道,演唱汉剧老旦兼老生,因嗓音尖,类似北方“叫天鸟”之音,故得“叫天”之艺名。谭鑫培从小跟父学艺,人称“小叫天”,十一岁进金奎科班学昆乱老生。七年满科后,在京一时不易搭班,遂走天津。在津也不如意,大约二十岁时,又返回北京,入永胜奎班当配角。后来因“倒仓”(即声带发生生理变化,嗓音变哑),便由老生改演武生兼武丑。
谭鑫培自“倒仓”后,收入逐渐减少,处境日见艰难,产生了离开北京的念头。这时恰巧有外地科班来京延聘教师,谭氏父子便应聘到京东三河县一个科班去教戏,“大叫天”教老旦及老生;“小叫天”教武生及武老生。后来,谭父因年迈辞去教职返回北京。谭鑫培只身在三河县一边教戏,一边在农村巡回演出一年多,直至戏班散伙。之后他又被介绍到丰润县一姓史的财主家,为财主看家护院,在此结交了一些会武术的人。他每天早起练功,并向他们学习拳棒,得益不少。后来他演唱《卖马》中秦琼所耍的双锏,之所以那样精到绝伦,就是那时学到的功夫。在丰润史家住了将近两年,嗓音有所恢复,他考虑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遂离开史家,南下上海,重返舞台生涯。
谭鑫培在上海依然碌碌无奇,不久又回到北京。通过他父亲的关系加入“三庆班”,拜程长庚为师,继续深造老生,获得长足的进步。1872年二十五岁时,他在“三庆班”名列生行第三,但因有程长庚、杨月楼在,他仍以演武生为常。后来程认为他嘴大,扮武小生不好看,不如演武老生,可以用髯口把嘴盖住,谭便改演长靠戏,如《定军山》里的黄忠等。
谭在外数年,颠沛流离,甘苦备尝,入“三庆班”后,学艺更加勤奋。当时,他除向程长庚学习外,又拜余三胜为师,学《卖马》、《桑园寄子》和《捉放曹》等戏。余也是湖北人,因有乡谊之情,戏路也较接近,故谭得到一些真传,后来《卖马》便成为他的看家戏了。谭除向老一辈虚心求教外,又博采众芳,酌取昆曲、汉剧、京韵大鼓,乃至青衣、花脸、老旦的精华,结合本身条件,创造出一种平稳、自然、婉转、细腻的新颖唱腔,对各种人物感情,都能很好地给以表现。这种谭腔,初期在观众里并不怎么受欢迎,有的甚至反对,说他唱的纤巧,没出息。后来人们听多了,又觉得韵味隽永,非寻常可比。同行也热衷学习他的唱腔,于是有所谓“无腔不学谭”之誉。其后以学谭派起家的有王又宸、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周信芳等人,惟其孙谭富英乃正宗的谭派。
谭鑫培不仅唱得好,做工也是独树一帜。他的特点是不墨守一招一式的陈规旧套,能够从剧中人物的性格出发,去塑造艺术形象,因此他的演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一次,程长庚看过他的演出后,高兴地对他说:唱的有味,做的边式,继续用功吧,今后老生一席,非你莫属了。谭惊喜地问道:有师兄孙菊仙在,弟子何敢?程道:不然。菊仙之声,虽然宏壮,但其味苦,难适众人之口。你的嗓音润,声甘而且柔,使人听了如饮醇酒,子其勉之。自此以后,谭锐意求进,数年之后,舞台声誉渐隆。
1880年,程长庚去世,杨月楼继程主持“三庆班”,谭鑫培名列第二。然而,这时正值慈安太后(咸丰帝妻)“国服”之期,“三庆班”没有演出。1882年开戏禁后,谭不动声色地离开了“三庆班”,改搭“四喜班”,与孙菊仙轮流演唱大轴。他俩都是程门弟子,又是盟兄弟,所以表面上还过得去,但暗地里互不相让。他们一打对台,观众便得大饱眼福,看一些好戏。他们二人技艺的长短,正如程长庚在世时所评价的那样,孙菊仙每每赛不过谭鑫培。再说,孙是票友下海,能文不能武,而唱腔又多尊古调,不能随着京剧的发展而前进,在客观上就棋输一着。这点谭心里有数,所以他不在“三庆班”内与杨争一日之短长,却愿意到“四喜班”来与孙打对台,这就是他悄悄离开“三庆班”的奥秘。
谭鑫培为求得事业上的发展,又离开了“四喜班”。从1887年起,自己挑梁组班,另辟蹊径。先后曾与余紫云、张胜奎同组“胜春班”,与迟韵卿组“同春班”。这是他与孙菊仙、汪桂芬争霸梨园的时期,人称他们为“后三鼎甲”。
1890年,谭鑫培首次奉诏入清宫演出,之后差不多每年都要到宫里演出几次。慈禧太后对他的技艺十分欣赏,曾赏赐四品服。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梨园众芳逐渐星散,孙菊仙南下上海,汪桂芬“皈依佛门”,京城里老生一席,乃由谭鑫培一人独占鳌头。这期间他组“同庆班”,与王瑶卿合作,琴师是梅雨田。他们的演出十分精彩,时人称为“梨园三绝”。这是他最后一次组班,时达六七年之久。由于谭鑫培对自己要求严格,刻苦钻研,因此他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获得了更高的造诣。由他开创的谭派戏,雅俗共赏,风靡一时,被人们誉之为“神品”。他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如《卖马》里的秦琼,《定军山》里的黄忠,《空城计》里的诸葛亮,等等。这些戏脍炙人口,成为谭派的传统节目,至今仍为京剧观众所喜爱。
谭鑫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创造了一个流派,更为重要的是,他继程长庚等人之学,促使徽剧与汉剧结合;又与王瑶卿等人一起通力合作,发展了京剧艺术。他改革过的戏是很多的,《失空斩》、《珠帘寨》、《打渔杀家》等戏,可作为他的代表作。其中如《空城计》城楼上的“慢三眼”、“二六”两段唱腔,经他改革后,一波三折,十分动听,这些唱腔至今仍为京剧观众所欢迎。据当时的戏剧音乐家陈彦衡说:“谭的唱腔,只有《南阳关》里在城楼上一大段西皮‘叹双亲不由人珠泪双抛’的‘抛’字的行腔是程长庚的,其余的差不多都是他自己发明的。”由此可见,他的革新精神和艺术才能非比寻常,因此有“伶界大王”的美名。
1905年秋,谭鑫培受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之聘,拍摄《定军山》的戏曲片段。这是京剧艺术搬上银幕的最初尝试。
1912年民国建立后,北京戏剧界的组织“精忠庙”改为“正乐育化会”,谭鑫培担任该会首任会长。这期间,他因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再自己组班,只是在外临时搭班散唱而已。他人虽老了,但演唱艺术仍有很大的魅力。据他晚年的琴师徐兰沅说:老谭的嗓子,到晚年调门反而增高了,唱得十分动听,做派已入化境,演谁像谁。这时,谭的艺术造诣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谭鑫培艺高如此,对京剧的创新卓有贡献,但他晚年的处境却坎坷不幸。1912年秋,他以六十六岁的高龄,受上海新新舞台之聘,偕同金秀山、孙怡云、文亮臣、德珺如等赴沪演出。这是他第五次受聘到上海,当时海报上热烈宣传。后来年终演封箱戏时,他反串《盗魂铃》里的猪八戒,那晚他爬上三张高的桌子,拿了个“顶”,做了几个虚拟动作,好像要从上面翻下来似的。接着是向台下摇摇手,表示不行,于是便轻轻地爬了下来。这是以演丑行的身段来演猪八戒,按理是可以的,但台下有位名叫李午初的观众不谅情,以为他不从上面翻下来是偷懒,不卖力,于是喝“倒彩”,全场为之哗然。前台“老板”黄楚九也蛮不讲理,依仗人多势众,把这位观众狠揍了一通,为此引起诉讼。经过半个多月的交涉,由黄楚九与谭鑫培出面,请客赔礼道歉,并答应以后取消“伶界大王”的称号,才算完事。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谭非常痛心,春节过后不久就返回北京了。
到京后,谭鑫培也没有碰到好的际遇。1914年,袁世凯总统府举行堂会戏,传谭鑫培去演出。后来因为赏钱给得少,谭的二儿子说:“总统府怎么和皇宫一样,也要传差?可是钱又给得那么少……”这话传到袁府总管王文卿那里,王就唆使警方不准谭鑫培登台演出。后来,谭四处求人说情。经过一番周折,才找到了曾拜王文卿为“义父”的余叔岩,答应去讲这个人情,余的条件只是要拜谭为师。不久禁令取消。谭对军阀的霸道颇为愤慨,但却意外地收了一个徒弟。
1917年春,桂系军阀陆荣廷到北京,黎元洪为了进行笼络,特举办堂会,请谭去唱戏。时谭正有病,不能赴约。黎府三番两次派人来催逼,并威胁说:“要是不去唱这个堂会,明儿就把你抓去关起来。”谭无可奈何地随他们去了。那晚唱的是《洪羊洞》,他以气愤难抑的心情来演这出悲剧,唱到曲中伤心处,凄凉婉转,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时人称之为绝唱。可怜这位老病不堪的艺术大师,在唱过《洪羊洞》后回到家里,不到一个月的光景,就于5月10日怀着悲愤的心绪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