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毕 Bì
毕姓为中国第150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10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78%。约55.9%分布在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安徽、黑龙江6省(其中山东省最多,毕姓人口约占全国毕姓人口的18.7%),约14.6%分布在云南、吉林、江苏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东平郡、新平郡、河内郡、太原郡、河间郡。
毕姓有保釐堂、承启堂、敦本堂、敦顺堂、敦义堂、河内堂、经训堂、敬高堂、廉介堂、留余堂、培远堂、清慎堂、三省堂、树德堂、贤居堂、孝祖堂、永安堂、余庆堂、尊亲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周文王庶子华公高,成王时为太史。康王时,命其分管东都成周,“保釐东郊”(《尚书·毕命》),即治理成周,保护和扶持成周,使之安定。其后人以“保釐”为家族堂号。
北宋景德中同平章事毕士安(938—1005),为官清廉谨慎,有诸家遗风,其后人以“清慎”“廉介”为家族堂号。
清学者毕沅(1730—1797),幼年丧父,赖母亲培育成人。其母病故,乾隆皇帝特赐“经训克家”4字褒扬,毕沅特以“经训”作为家族堂号。毕母张藻颇有才气,学问渊博且能诗,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后人或以“培远”为家族堂号。
毕姓在绝大地区都读作“笔”,可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卑家店镇马庄子(自然村),毕姓却读作“卑”。据说这个家族出自元金吾卫上将军、开国侯鲜卑仲吉之后。鲜卑仲吉(1188—1244),其先为鲜卑族,滦州万石山(今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卑家店)人,子孙更姓卑,后因“卑”字字义不好而改姓毕,但仍读作“卑”。这跟读“笔”的毕姓实际上是一个写法不同读音的两个姓氏。
下边我们只谈读“笔”的毕姓。
毕姓最早出现在商代,殷墟卜辞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都有毕氏,乃以国为氏。商代的毕国,是一个任姓的子爵国,出于黄帝之后。这个毕国就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的毕原一带。商王朝灭亡后,周武王将毕国的地方封给了弟弟叔高(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这就是毕公高,后来他的子孙就以毕为氏。到了春秋时期,毕国被西戎灭掉,毕国遗族中有一个叫毕万的在晋国做官,封在魏邑的地方(今山西芮城北),后来他的孙子魏犨就以魏为氏。魏犨的9世孙魏斯(?—前396),公元前403年称侯,这就是魏文侯。公元前369年,魏、韩、赵3家分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姓后来又分出许多姓,例如潘、庞、吕、冯、王、元、战、令狐等姓,追根溯源,他们都是毕姓的子孙。
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或者外来民族也有毕姓,后来大多融入汉族,例如:
西汉时南越有毕姓:毕取,本南越将,后来投降了汉王朝,封为膫侯。
屠各胡(匈奴族)有毕姓。十六国时后燕有毕聪。
鲜卑族出连氏,本出高车出连部。后与乞伏、斯引、叱卢诸部自漠北迁陇中,融入鲜卑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毕姓,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复改旧姓。隋、唐时又改毕姓,后融入汉族。
唐时西域有毕国,为昭武九姓国之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南。毕国人来唐留居不归者,以毕为姓。
现代许多少数民族也有毕姓,例如:蒙古族毕姓,本姓毕玛特氏、海那赫氏。彝族有毕姓。部分地区彝族毕姓,本姓果吉(意为“笔”)、多碑婆。满族毕姓,其先为清代融入满族的赫哲族毕拉达克氏、八旗满洲汉军毕姓。达斡尔族毕姓。本姓毕力央氏。锡伯族毕姓,本姓毕拉氏。赫哲族毕姓,本姓毕拉(毕尔达、毕日达卡、毕日达克、毕尔达齐、毕日达奇、必勒达奇哩、毕拉坑卡)氏。回族、苗族、壮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拉祜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毕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