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86/25790286/b_25790286.jpg)
116戴 Dài
戴姓为中国第64常见姓。2010年统计,全国戴姓(含代姓)人口约有44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4%。约34.4%分布于都江苏、四川、湖南、安徽4省(其中江苏省最多,约占10.3%),34.1%分布于湖北、浙江、河南、广东、山东、江西、重庆7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广陵郡、谯郡、清河郡。
戴姓有安礼堂、百顺堂、报本堂、避贵堂、诚心堂、承启堂、崇礼堂、传礼堂、赐礼堂、赐仙堂、德润堂、独步堂、惇叙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仁堂、二甲堂、二礼堂、固本堂、广陵堂、恒安堂、恒德堂、厚德堂、讲席堂、敬胜堂、礼教堂、立本堂、留余堂、其昌堂、谯国堂、清河堂、清华堂、荣席堂、尚礼堂、绍礼堂、诗礼堂、世德堂、树德堂、同仁堂、望槐堂、问礼堂、务本堂、习礼堂、孝谨堂、孝思堂、修本堂、叙伦堂、诒谷堂、翼经堂、永思堂、余庆堂、忠裔堂、注(註)礼堂、追远堂、紫薇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西汉戴德、戴圣叔侄注《礼记》,子孙以“二礼”“注礼”“传礼”“绍礼”“崇礼”“安礼”“习礼”“尚礼”“问礼”“诗礼”“赐礼”“礼教”等为家族堂号。
东汉光武帝召集群臣解经,令群臣中能说经者于廷前辩论驳难,博士戴憑与诸儒论难,连续驳倒50余席,名扬远近。这就是“夺席谈经”的典故。戴憑后人以“讲席”“荣席”“翼经”为家族堂号。
东汉戴良,怀有奇才,谈吐议论与众不同,傲慢清高。他曾说:“我独步天下,谁与为偶?”地方官强迫他当官,他躲到山中。子孙以“独步”“避贵”为家族堂号。
由于“戴”字笔画比较多,许多人往往将“戴”姓写作“代”姓。“戴”和“代”原是两个不同的姓氏,虽然现代普通话中两个字读音相同,但古代并不相同。现代南方许多方言读音也不一样,所以南方人很少写作“代”。现代有没有真正的“代”姓呢?有的。例如湖北省当阳县代姓就是真正的“代”姓。至于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呢?应该还是有的。由于许多人将“戴”姓写成“代”,就搞乱了,弄不清楚了。代姓出于战国国君赵襄子(?—前425)的侄子、代国国君赵周之后。代国就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史记》有一个叫代举的,就是战国时的赵国人。汉代还有一个叫代武的人,做过京兆尹的官。宋代仁宗时有一个研究《易经》的学者叫代渊,他是代州,也就是今天山西代县人。今天代县一带有没有他们的后人呢?我想可能会有的。“戴”写作“代”是错误的。不过,“戴”字笔画的确太多,最好简化一下。“戴”字在周代青铜器铭中写作“”就很简单。
戴姓有4个主要来源:
戴氏,子姓。春秋宋戴公之子公子文之后。春秋宋平公时大夫戴恶,《孟子》战国时宋大夫戴不胜,《韩子》宋太宰戴驩,即公子文之后。
戴氏,姬姓,以国为氏。戴国,故城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
殷氏,或改戴氏。见南宋戴埴《鼠璞》。
汉明帝帝时有燕济,改姓名为戴名贡。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戴姓,例如:蒙古族汉姓。本姓塔塔儿(塔塔尔、达塔尔)氏、查嘎岱(察嘎歹)氏、布斯沁氏、达日哈德(达尔哈德、达日胡德、达尔呼惕、答尔忽惕)氏、博斯沁氏、代奇古德氏、乌德如德氏、泰亦赤兀惕(泰奇高德)氏、瓜尔佳氏、岱齐特氏,回族戴姓,辽宁沈阳一支,始祖戴诚“与一缠头僧相契……退佛门而入古教,称西域回回”,回族遂有戴姓。满族戴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戴拉氏、戴佳氏、戴尔佳氏、乌苏氏、达尔喜氏、达尔充阿氏,八旗蒙古塔塔儿氏、岱齐特氏、戴卜罗氏,八旗汉军戴氏。鄂温克族戴姓,本姓达陶氏、大达陶氏、小达氏、西达图达陶氏、蒙古勒达陶氏、黑得特达图氏、涂克东氏。锡伯族戴姓,本姓代佳氏。藏族、彝族、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高山族、土家族等民族也有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