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合纵大战略
当苏秦再次来到赵国的时候,奉阳君已死,并且,他可是携燕国相印的正使。所以,他很快便见到了赵肃侯。
关于苏秦的为人,可能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我总觉得他是个器小之人。比如这一次来到赵国,见到赵肃侯后,苏秦第一件事并不是马上开始他的工作,而是对着死人出了一口气。
“从天下的诸侯卿相到粗衣的读书人,无不仰慕国君您的贤明仁义,都希望能在您面前听从教诲,陈述忠言。虽然如此,但是奉阳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宾客和说客都没有谁敢在您面前畅所欲言。如今奉阳君已经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亲近了,所以我才敢于向您陈述愚见。”
这叫话吗?这不叫话。
这是什么意思?这没什么意。
然而苏秦就是说了。
奉阳君是个什么人,赵肃侯真的不知道吗?
关于拒绝苏秦这事,赵肃侯也跟苏秦一样愤愤不已吗?
我想可能是苏秦自己想多了。
我不知道赵肃侯听完这话是什么反应,但我可以知道,说这话的苏秦绝对是一个器小之人。
我所谓的器小,不是指小气。
思虑无所本末,做事无所目的,虚实不分,行为不定,这便是器小。
发完牢骚后,苏秦才正式切入主题。首先,套路先来一下。
“赵国,疆域纵横两千多里,作战之士几十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够支用数几。西有常山,南有漳水,东有清河,北有燕国。而燕国,本来就是个弱小的国家,不值得害怕。所以,天下间,秦国最忌恨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国为什么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呢?无非是害怕韩国和魏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那么韩国和魏国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是,如果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它就没有什么名山大川的阻挡了,到时候便会象蚕吃桑叶似的逐渐侵占,直到逼近韩国和魏国的国都为止。在这样的条件下,韩国和魏国是绝对不能抵挡秦国的,到时必然会臣服秦国。而秦国一旦解除了韩国和魏国在后面暗算它的顾虑,那么到时战祸必然会将临到赵国,这就是赵国最应该担虑的地方。”
赵国有担虑的地方,那么赵国该怎么做呢?苏秦已经为赵肃侯想好了。
“当然,赵国也可以选择跟秦国结盟,这样看起来似乎也可以保全赵国。但是,赵国如果结盟秦国,三晋联盟则宣告破坏,而这时秦国必然会依托赵国蚕食韩国和魏国。并且,它蚕食韩国和魏国的办法必然是要魏国割让河外之地,要韩国献出宜阳之地。在没有了三晋联盟的庇护下,韩国和魏国必然只能选择屈服。所以,如果赵国一旦跟秦国加盟,韩国和魏国必将逃脱不了被蚕食的命运。而这就回到了上一个观点,解除了韩国和魏国的威胁后,赵国和秦国的联盟还会牢靠吗?我想那应该是不可能的。然后呢,赵国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保全自己了吗?也不是的。办法还是有的,比如,如果赵国结盟燕国,燕国就不会像秦国一样破坏三晋联盟,并且,燕国还可以献上特产,为赵国所用。”
仅仅只是如此吗?不要急,听苏秦继续说。
“天下之势,各诸侯国的土地之和五倍于秦国,士兵之和十倍于秦国。试想一下,假如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您觉得秦国能承受得住吗?我想应该是很难,到时秦国一定会被打败。但是,如今有些诸侯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试问,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那一个更好一点?这个就不需要我来回答了吧。所以,不如使韩、魏、齐、楚、燕、赵六国结成一个联盟的整体,共同对抗秦国。如果能成功,就可以让天下诸侯在洹水之滨结盟,相互沟通故有的嫌隙,杀白马歃血盟誓,彼此约定。在六国联盟的背景下,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那么齐国和魏国就可以分别派出精锐部队帮助楚国,韩国则可以出兵切断秦国的粮道,赵军则南渡河漳支援,燕军就固守常山以北。同理,假如秦国攻打韩国或者魏国,那么楚军就负责切断秦国的后援,齐国就派出精锐部队去帮助韩国和魏国。赵军就渡过河漳支援,燕国就固守云中地带。以此类推,假如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就切断秦国的后援,韩国固守城皋,魏国堵塞秦国的要道,赵国的军队就渡河漳挺进博关支援,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去协同作战。假如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固守常山,楚国的部队驻扎武关,齐军渡过渤海,韩、魏同时派出精锐部队协同作战。假如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的部队驻扎宜阳,楚国的部队驻扎武关,魏国的部队驻扎河外,齐国的部队渡过清河,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协同作战,你看如何。”
说得轻巧,你说联盟成立就成立啊,你说合纵攻秦就合纵攻秦啊,要是有人只享受联盟的权利而不付出义务呢。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苏秦也是有想过的。
“即便联盟成立,谁也不能保证在秦国出动的时候能立即反应。所以,联盟还可以约定,假如有的诸侯不照盟约办事,就用其他五国的军队共同讨伐他,这就应该不会再有人背叛盟约了。试想一下,如果能遵循此约,那么秦国还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山东六国吗?”
漂亮,战国时期最出名的战略(但不是最实用的)理论就此成立,从此天下拉开合纵连横的七国角力大幕。
任何一个开放性的时代,当人们贫富的差距达到一定距离的时候,矛盾便会变得异常尖锐。而这个时候通常会有两个办法化解这矛盾,第一个办法叫改革,第二个办法叫重启。当然,这是对国内而言。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国与国之前来讲,通常也是有两个办法的。第一个办法叫兼并,第二个办法叫报团取暖。
此时的天下,战国各诸侯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
秦国在不断变强,各诸侯却依然原地踏步,诸如魏国那样的甚至还在退步。你说接下来怎么办,不是秦国兼并各诸侯,那就只能是各诸侯报团取暖共同抵抗秦国了。
苏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来到了赵国。
听完苏秦的一番大论之后,赵肃侯顿时精神大作,看着苏秦,犹如天神下凡,瞬间就膜拜在了他的脚下。
我可没有用夸张的手法,据《史记》记载,赵肃侯是这样对苏秦讲的:“我还年轻,继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如此长治久安的策略。”
这句话有多大的意义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赵肃侯说他还年轻,他真的还年轻吗?
关于赵肃侯的年龄,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多方推测一下。
赵肃侯的父亲赵成侯在位是有二十五年的,并且,赵成侯在元年的时候还平定过一场赵国的内乱。我们可以想象,有能力平定内乱的赵成侯即便不是老练成熟之人,至少也该是个成年人了吧。那么,在元年就已经成年了的赵成侯会不会在二十五年之后给赵国留下一个年幼的君主呢?这一点我们不能确定,但是从赵国自受封于周天子后相对稳定的朝局来讲,这个可能性是很低的。
当然,除了猜测外,我还能找点其他的佐证。
苏秦第一次来到赵国的时候,被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拒绝,而当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奉阳君却已经死了。我们知道,苏秦在燕国也才待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算加上在路上的时间以及跟燕文公交流的时候,应该也不会太长吧。
大家肯定会觉得,用这个时间来佐证赵肃侯的年龄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所说的重点不是在苏秦离开赵国有多少时间,而是在奉阳君身上。
奉阳君是赵肃侯的弟弟,假设赵肃侯继位的时候还很年幼,那么他的弟弟岂不是更小。众所周知,让年幼的国君继位往例是有很多,但是,国相的位置可是只能干出来的。即便走一下后门,拉一下关系,攀一下亲戚,多少也要有点政治资本的。所以,让一个比年幼的人年纪更小的人做国相,这怎么说都是说不通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即便奉阳君成为赵国相邦不是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才上位的,那他至少也已经参政了。而除了国君,一个未成年人参政,这可是史料不有的事啊,也就是说,奉阳君最低的年龄也该成年。而按常理话,一般是个中年人,甚至的老年人。
奉阳君的年龄确定在了一个界限之上,那也就是说他哥哥赵肃侯的年龄则在这个界限之上的之上。
当然,仅仅只是给赵肃侯的年龄推测出一个界限,这还是不够的。
苏秦来到赵国的这一年是哪一年,史料没有直接的记载,但是能从其他方面得到信息。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擒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这是《史记·苏秦列传》中司马迁记载苏秦说服赵肃侯后形容天下形势的一句话。
“是时”是什么时候。
我们可以翻阅到《史记·秦本纪》来看一下。
四年,天子致文武胙。
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
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这里的四年、五年、七年指的都是秦惠文王纪年,这个内容之前在讲他出场的时候就提过。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秦惠文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三三一年。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这个“是时”至少是秦惠文王七年之后的时间。
而秦惠文王七年对应赵国的纪年又是什么时候呢,我可以告诉大家,是赵肃侯十九年。
现在可以确定了,一个继位便已成年的人,在至少当了十九年国君之后,在苏秦面前竟然说自己还很年轻。
这是装嫩呢,还是装傻。
更重要的是,在位十九年以上啊,这可是多少国君梦寐以求的,赵肃侯竟然还说自己继位时间短。这不是要气死那些在位只有几年,甚至几个月的人了。
赵肃侯的年龄,我们不知道,但是他自己是不可能不知道的,所以,他在苏秦面前这么说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放下姿态,虚心受教。
让一个国君在自己面前放下姿态,苏秦对赵肃侯来讲,地位是不可谓不高的。而这仅仅只是苏秦与赵肃侯的第一次见,所以,让赵肃侯折服除了苏秦的那番言论外,别无任何。
当然,赵肃侯除了表示折服外,他的话还有后半句。
“如果您有意使天下得以安生,使各诸侯国得以安定,我愿诚恳地倾国相从。”
倾国相从,燕文公也说过这话。
所以,如果说燕国是苏秦合纵战略的起点,那么赵国就是这个战略的轴心。
在把赵肃侯忽悠住后,苏秦便把目光投向了合纵战略的下一个据点---韩国。
当苏秦将要离开赵国的时候,赵肃侯也给了巨大的资助,并且,比燕文公给的还多。据记载,赵肃侯给苏秦的资助包括装饰精美的车子一百辆,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
还有,赵国相印一枚。
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是多大的财力,自己去体会。
苏秦离家北上之时是孤身一人,那时他落魄狼狈,现在他万人簇拥,风光无限。
然而,就在苏秦即将前往韩国的时候,他头上的一片阴云却让他郁闷不已。
刚才提过,此时的秦惠文王一会攻魏,一会擒魏将,一会又取魏邑的,大有东出之势。如果照他这么发展下去,怕是苏秦还没有走完六国,秦国的兵马就已经东出函谷关,侵扰天下了。而一旦战乱之势形成,苏秦再去构建合纵联盟,那时怕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在合纵联盟构建完成前,想办法让秦国暂时不再东出,给自己争取时间,这成了苏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秦国势大,兵力绝不是能阻拦它东出的原因,为今之计,唯有请一个口舌说客向西赴秦。但是,秦惠文王向来不喜欢说客,更何况,天下的说客,强如苏秦,也从秦国折戟而回了,那天下还有人能完成这任务吗。
苏秦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试一试。
于是,他想到了曾与自己同在鬼谷门学艺的同窗兼好友张仪。
二十年前,同样出自鬼谷门的庞涓与孙膑师兄弟上演了一出同门相残的戏码,现在,历史还会再次重演吗?
犹如庞涓了解孙膑,苏秦对张仪也很是了解。并且,相比于庞涓只了解孙膑其一,苏秦对张仪的其一和其二都很了解。
张仪,姬姓,张氏,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落魄支裔。作为跟苏秦同窗学艺的他,当苏秦已经佩戴燕国和赵国两国相印的时候,张仪还是一个无业游民,而就在这时,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他身边。
我们知道,这个陌生人是苏秦安排的,但张仪不知道。
这个陌生人来到张仪身边很快就跟他混熟了,于是对张仪说到:“你和苏秦同门学艺,关系一定很好,听说他现在已经当权了,你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图功名呢!”
一言惊醒梦中人,说得对,苏秦现在混得这么好,我为什么不去见见他。如果能在他手下讨个滋润的活干干,也好比在外到处流浪受气的好。
二话不说,张仪便启程前往赵国,来到赵国后,便向苏秦递上了名帖。
按理说,老同学见面,是不需要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的,但毕竟现在地位不一样了,先按程序走着。
张仪不会想到,这不是程序,是套路。
张仪递上名帖后苏秦很快就收到了,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召见他,并且,还吩咐身边的人,不能让张仪离开。
既不见张仪,又不让他离开,就这样晾着他。苏秦到底在搞什么,直到几天之后,张仪才搞明白。
当张仪因等待而怒气渐起的时候,苏秦才“极不情愿”的见了老同学一面。并且,见了面之后也没有给老同学好脸色看,不是对他大呼小叫,就是让他蹲在门口,甚至还挖苦他:“以你的才能,混到如今这穷困潦倒的地步,确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不像我,位高权重,只要我一句推荐的话,就能让你大富大贵,但我不想这么做,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根本就不值得推荐。”
满心欢喜的来投靠老同学,这气受的,是个人都受不了。不想用我就不想用我,不见就罢了,现在见了我又这般挖苦我,杀人诛心啊?
苏秦想干嘛,此时的张仪当然不知道,更狠的是,苏秦说完便把张仪打发走了。
“打发”这两个字怎么理解,估计就是你坐家里吃饭,一条流浪狗站你家门口看的都流口水了,然后挨了你一棍被你轰走的情形。
事情搞成这个样子,估计要是苏秦没人护卫着,张仪都能拿刀砍了他。
而张仪不会知道,这正是苏秦想要的。
在苏秦这里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张仪气愤不已,随即离开了赵国。而就在他离开赵国的时候,又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他身边。
我们知道,这又是苏秦的安排。
与上次靠近张仪的人不同,这次这个人是携带着大量的金钱、财物和车马出行的。不管张仪走到哪,他都会以极其意外和自然的方式靠近张仪,久而久之,便和张仪自然而熟了。
在与新朋友的交往中,张仪肯定会露出怀才不遇的烦恼,而作为新朋友,这个人也必定会给他一些建议和意见。于是,在新朋友的指导(引诱)下,张仪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
一路上,新朋友与张仪同住一家客舍,吃什么、用什么都在一起。即使来到秦国后,他的这位新朋友也没有离去,而是散尽财物不停的替他在秦国打通关系(贿赂)。在新朋友的努力下,张仪终于见到了秦惠文王。
苏秦在这里失败了,张仪会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环境不同了。
苏秦到来之时,崤山以东六国散沙一盘,秦国根本没有正眼看一下。但现在燕、赵已联盟抗秦,韩、魏、齐、楚也大有加入联盟之势,照此发展,一旦山东之国联盟成立,秦国便再也无力东出了。面对这样的局面,秦惠文王不得不再次光招天下贤士,以为秦国效力。
政治大环境变了,秦惠文王的心态也变了,而张仪正好遇上了这样的好时候。
于是在和张仪一番交谈后,秦惠文王大为欢喜,随即任张仪为秦国客卿,开始参与秦国战略制定。
苏秦激张仪入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他说服秦惠文王停止暂时向东出兵,张仪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