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王室再乱
吕甥和郤芮一路逃跑来到了黄河边上,紧张的心情才有了一点放松。
渡过黄河,便可逍遥自在,晋国的繁华大不了从此与自己无关,留下性命才是最要紧的。
可是,当他们来到黄河边上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在这里等他们,秦穆公。
难道秦穆公是想把我们招到秦国去为他效力吗,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可怜的吕甥和郤芮还以为秦穆公是来给他们接风洗尘的,于是高高兴兴的就登上了秦穆公的船,没想到一渡过黄河本来面相慈祥的秦穆公就立刻变脸了,就这样,吕甥和郤芮死在了秦穆公的手里。
杀死了吕甥和郤芮,安定了国内的事,晋文公心里的一大块石头也就落了下来,心情不免大好。
想到这次又是秦穆公帮了自己的大忙,这让他想起了秦国的一个人:怀嬴。
于是趁着这件事就把怀嬴接到晋国来了。
秦穆公看着自己的女儿终于也算是有了着落,心里也是一阵的轻松,于是大手一挥就给晋文公送去了三千卫兵。
秦穆公和晋文公频繁的交流让秦国和晋国成为了春秋时的好基友,从此也就拉开了一段号称秦晋之好的历史。
把反对自己的人都平定了,一切都进入到了稳定的阶段,国家无事,通常会让执政者产生倦意,但是晋文公并没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沉沦。
现在的生活越是安逸,那十九年在外流浪的生活就越历历在目。
有太多的恩还没有报,有太多的情还没有还,现在是时候了,把能还的情全部还上,怀嬴就是第一个。
而比起怀嬴,有一个人还在苦苦的等待,这一等就是七年。
七年前重耳从住了十二年的狄国离开,留给他在狄国的老婆季隗的只有一个无情的背影。季隗一等就是七年,跟她一样在等待的还有他的姐姐叔隗。
现在的晋文公想起了还在狄国的老婆和孩子,于是他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就把她们母子俩接回来,不过,还没有等晋文公派人去接她们的时候,狄国人就主动把季隗送过来了。
狄人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蛮夷嘛,还是挺会来事的。
外面的情要还,身边的情也不能忘。跟随自己一起流亡的这些人,他们的情比任何人都重,晋文公深深的知道这一点。
赵衰作为其中的一个,为了报答他的跟随,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了他,然后还生了三个儿子,看着幸福美满的赵衰,晋文公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赵衰是幸福美满了,但在晋文公看来还总是缺点什么,当他看到孤孤单单的季隗时,这样的想法更加强烈。想当初季隗和她的姐姐一起被送给了自己,然后自己又把她的姐姐叔隗送给了赵衰。现在姐妹二人分隔两地,相思之苦谁能不懂,季隗的孤独让晋文公感觉自己还有些事没有做完。
赵衰幸福美满的表面之下也许还是一颗孤独成性的心,所以晋文公决定还要去把叔槐也接回来。不过还没有等晋文公开始行动,就已经有人提出来要把叔槐接回晋国了,这个人不是赵衰,而是晋文公的女儿,赵衰的老婆赵姬。
赵姬请求把叔隗接到晋国来,并且还要求把她的儿子赵盾也一起带过来,这让赵衰感到很惊讶。
多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儿子,对赵姬来讲就是多了一份威胁,赵衰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会惊讶。但是很快赵姬就告诉了赵衰,她不是在开玩笑,她是认真的。
事实告诉我们晋文公的女儿赵姬就是有这么大度,他不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付出了真实的行动把叔隗和赵盾接回来了。
赵衰现在在晋国作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么他的女人和儿子肯定也是有头有脸的,而且赵衰还是一个有封邑的人,将来他的封邑也是要传给儿子的。作为晋文公的女儿,赵姬理所当然就是赵衰的正室了,而赵姬生的儿子也就是嫡子了,以后继承赵衰爵位的就是这个儿子。
那么,赵姬真的就不怕叔槐和赵盾给她和她儿子带来的威胁吗?
当然,在别人看来,赵姬和她的儿子作为晋文公的女儿和外孙,她们是无需为自己的地位而担心的,所以把叔隗和赵盾接过来也就是让她们来享享清福啊什么的,根本就对赵姬构不成什么威胁。
别人的想法永远是别人的,赵姬只在乎自己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当赵盾来到了晋国后,赵姬完全被眼前的这个少年惊呆了,小小的年纪才能却不是一般的。
所以当赵盾来到晋国后,赵姬做出了一个决定,她看到了赵盾的才干,但她并没有担心赵盾会抢他儿子的世子之位。因为她看到了赵盾的才能远在自己的儿子之上,所以她知道,赵盾比自己的儿子更适合继承赵衰的爵位。
赵姬是一个聪明的人,既然事实已经如此了,与其日后的不测,不如现在就把嫡子的位子让给赵盾。
赵姬亲自向父亲晋文公请求立赵盾为赵衰的嫡子,而甘心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并且连自己的正室之位也让给了季隗。
对于赵衰来说,能娶到这样的妻子,人生何不圆满。对于赵姬来说,也许她看不到今天做的这个决定对赵盾来讲意味着什么,他也不知道日后的赵盾对晋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她现在知道,嫡子之位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意味着这是一份责任。而要扛起这份责任的人一定要是有能力的人,这份责任不仅仅代表着赵家,还关联着整个晋国。赵姬清楚的看到,赵盾就是最合适的人。
有赵姬这样的女人,这不仅仅是赵衰的幸运,这也是晋文公的幸运,这更是晋国的幸运。
目前国内形势已经稳定,能人贤士伴随左右,老婆也接回来了,晋文公一把年纪了,是不是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部分人是会选择沉沦的,但是晋文公清楚自己并不是来这个君位上安享晚年的,在他的内心还有一份让他激情彭拜的事业还没有开始。
像齐桓公一样,称霸诸侯,这便是晋文公的梦想。
晋国国内现在已经具备所有条件了,所以晋文公要去实现他的梦想,当然,这还需要等一个时机。
梦想很多人都有,他们也都为此付出过很多的努力,可是很多人离成功也都只差一步,这一步就叫做时机,很多人一辈子也等不到一个时机。
宋襄公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所以晋文公很明白,称霸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强行号召诸侯会盟就可以完成的。
与宋襄公相比,晋文公绝对就是那个为争霸而生的人,晋国不是宋国能比的,晋文公也不是宋襄公能比的。
在晋文公回国之前,他的父亲和弟弟早就已经把他争霸的基础打好了,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去完成父亲和弟弟遗留给自己的使命。
对于晋文公来讲,这就像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而当一个人拥有上天赋予的使命时,当他已经完全准备好了时,机会便会来到他的身边。
这个机会还要从郑国说起。
郑国在郑庄公死后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那种诸侯争霸的感觉了,不过他一直不甘寂寞。虽然没办法跟齐国、楚国、晋国争,但小国家还是很多的嘛,没事可以去欺负欺负他们啊,在他们身上找到一点争霸的感觉还是可以的。
这不,一个叫滑国的诸侯就成了郑国的玩物。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郑国,滑国一直以来都是听命服从的,不过最近不知道哪根筋搭的不对劲了,滑国突然不听郑国的了,这让郑国火冒三丈。
脆弱的人总是想在比自己还要脆弱的人身上寻找自豪感,当有一天那个比他还要脆弱的人突然不惧怕他了,他就会无比的愤怒,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通过愤怒来掩盖自己的恐惧。
这时那个曾经脆弱的人就会发现,他的愤怒不仅没有掩盖住他的恐惧,反而会暴露他的无能。
无能便是对现在这个郑国最好的定义,不过郑国虽然无能,但他现在至少还没有无能到在滑国面前也抬不起头的地步。
所以面对滑国的背叛,郑文公立马率军攻入了滑国。
军队向来是有说服力的,看到郑国的军队,滑国的心里虽然有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不得不低下头颅。
好,既然你服气了我也就回去了,郑文公的目的也不过如此。
但是,郑国军队一走,滑国又立马变脸去亲附卫国去了。
刚回到家的郑国军队鞋还没有来得及脱呢,滑国反叛的消息又传过来了,他们不得不又操起刚放下的家伙奔向滑国而去。
和第一次一样,郑国来到滑国绝不是为了挑起战事的,无非还就是吓吓他,可是这样的行动次数多了就不管用了。
郑国和滑国就这样一来二去的闹腾着,这让一个人看不下去了,周天子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消失得太久对周王室来讲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周襄王决定趁着这个事露一下面,在诸侯们面前刷一下存在感。
周襄王选择用郑国和滑国来刷自己的存在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现在的郑国和滑国已经是二、三等以上的诸侯了,他们的势力没有齐国、晋国等一等诸侯强势,就不会那样独断专行,容不得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所以当他们产生纠纷的时候就会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调停。
这是周襄王在准备出手调停郑国和滑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之前做的分析,于是,以为万无一失的他派出了周王室的两个卿大夫前去郑国请求不要再攻打滑国了。
当然,说是请求,但周王室的卿士到了地方,多少还是有点居高临下的,这便让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了。
郑国本来对滑国是没有多大仇多大怨的,就是寂寞了跟他玩玩,滑国要是低头认个错郑国也就回去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自己闹着玩,你周襄王没事进来插一脚干嘛,平时给你送点保健品过去你就自己吃得了,你还以为自己是以前的天子呢?你真管得了我们诸侯之间的事啊?
周襄王的掺和不仅没有起到调停的作用,反而让郑文公想起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当年郑厉公在王城帮周王室平定王子颓的作乱,后来设庆功宴的时候,在宴会上周惠王把他老婆的镜子送给了郑厉公,而把自己的青铜酒杯送给了虢公。我先父那么大的功劳你就赏一个你老婆的镜子,而这个跟在后面的虢公你竟然把自己的酒杯赏给了他。
天子的酒杯和女人的镜子哪个意义更大就不用说了吧。
郑文公对此一直很生气,并且这口气一憋就是三十七年,现在三十七年过去了,虽然当事人基本上都死光了,但是现在周襄王掺和到郑国和滑国的纠纷中来让郑文公又把当年的事浮现在了眼前。
于是,郑文公决定要把憋着的这口气吐到周襄王的身上。
郑文公的做法是面对周襄王那和稀泥的热脸,他很冷静的拖掉了自己的裤子把自己的冷屁股贴到了他的脸上。
郑文公不仅不听周襄王的话,还把他派来的两个王室卿大夫扣了下来,这就让热情饱满的周襄王颜面无存了。
郑文公不给周襄王面子,这让周襄王很尴尬,不过周襄王虽然没有成功调停郑国对滑国的用兵,但起码他把郑国的火力吸引过去了,这也算侧面营救了滑国。而郑文公想的是:知道你没本事,就要给你脸色。
周襄王确实没有本事,如果周王室想跟郑国干一仗,谁输谁赢各自都清楚。不过周襄王虽然知道自己干不过郑国,但是并不代表着他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说自己好歹也是天下的共主。
感觉到被郑文公羞辱了的周襄王为了教训一下郑国,他决定借助其他人的力量,身为中原诸侯的天子,这一点是难不倒周襄王的。
但是,谁会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中原的诸侯肯定是不会看着自己的天子和身边的诸侯把事情闹大的,所以周襄王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戎狄之国。
没有人会比他们更愿意掺和这种事了,于是,周襄王找到了狄人。
出动狄人,周王室的大夫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他们纷纷前去劝阻周襄王,试图把他拉回来了,但是这时候的周襄王已经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了,他立马派出了大夫率领着狄人出兵攻打郑国。
狄人一出手,更何况还是举着周王室的旗号,郑国哪里还招架得住。
带领着狄国攻打郑国,攻陷郑国的城池,这让周襄王拾起了天子旁落多年的威风。他觉得这样是施展了王室的雄威,沾沾自喜的他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以后那些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的诸侯就这么伺候他们了。
周襄王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威风,他得感谢一下狄国,于是他把狄人的女儿娶回来了封为王后,从此以后狄国就是天子的国丈了。
当周襄王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有人已经看到了危机。
周王室的卿大夫富辰就觉得狄人现在虽然用得好,但是他们生性就贪婪,绝不会完全听命于周襄王的,如果现在这么信任他们,到时候会后患无穷的。
可是当富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周襄王时,周襄王根本就不想理会他。
确实,富辰的话没有一点错,狄人今天帮你打郑国,明天他就会跟别人一起来打你。周襄王似乎忘记了自己刚继位那会,王子带是怎么带着戎狄打到京城来的,那时候要不是齐桓公的全力支持,自己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轮回投胎呢。
说起王子带,当初齐桓公还好几次来求情讲和呢,周襄王都完全不给面子。不过现在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毕竟同室血脉之情,周襄王也渐渐原谅了王子带,他也把王子带接回来了。
但是,麻烦来了,因为王子带还是没有改变狗吃屎的本性。
当初,想夺王位没弄成,现在老哥原谅了他,但是这小子又是不干正经事,回来后的他就和周襄王娶的狄国王后通奸了。
面对这样的窝囊废,周襄王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周襄王并不打算计较王子带跟王后通奸的事,他已经看淡了这一切,他内心的独白是:“只要你不再犯上作乱,老哥我就不追究你。”
不追究王子带,但是跟别人通奸的王后还是要处理的,所以周襄王就把狄国王后废了。
这一废便引来了大事。
因为废掉从狄国嫁过来的女人,这让狄国人很尴尬,而尴尬的后果就会变成报复的心理,这就让王子带又逮到了机会。
狄国人心情的变化也被周王室的大夫颓叔和桃子看在了眼里,于是周王室的一场内乱就在这些微妙的变化里慢慢酝酿出来了。
周王室政坛风云际会,但这也不影响男女干那不好意说的事,王后虽然被周襄王废了,但是她跟王子带的关系却没有改变,这一点也让狄国人改变了立场。
既然自己嫁过去的女儿不是周襄王的王后了,那不如就让她做王子带的王后吧。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王子带是周天子。
狄国人有这个想法,这也被颓叔和桃子看透了,于是,他们两人打着拥护王子带的旗号便率领着狄国的军队前来攻打周襄王了。
叛军来犯,周襄王身边的人坐不住了,纷纷请示要出兵迎敌,不过,周襄王却展现出了异常的冷静和从容。
他表示王子带是惠后(周惠王甚是宠爱)宠爱的儿子,我要是杀了他,到时候惠后会怎么说(注:当时惠后已死,周襄王可能在讲鬼话)。
这话说得,那你当初又那么排斥他干嘛。
当然,话讲得太透也就没意思了。
卿士们不知道周襄王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但是叛军总得有人去收拾吧,总不能真把天子之位拱手相让吧。可是周襄王却依旧坚持表示这件事宁可让诸侯国来帮忙解决也不要自己动手。
周襄王不想动手和自己的弟弟干,但是王子带可没这么手软,他率领着狄人全力攻打王城,搞得周襄王只有弃国外逃了。
周襄王的离开让王子带觉得自己已经成功,得了一点便宜的他并没有一鼓作气去追杀周襄王,而是带着周襄王的前妻狄国的那个女人安心的过起了小日子。
也许这一切周襄王都已经意料到了,出逃在外的他也没有着急着想要回到洛阳去。
周襄王到底在想什么,他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王子带不知道,但周襄王自己很清楚:杀王子带这种人何须自己动手。
于是,接下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周襄王派出使者向中原各个诸侯国传达王子带叛乱的消息。
这便是周襄王的手段,他不屑与王子带对抗了,因为争着帮他收拾王子带的人多得是。
正如周襄王所料,各诸侯国一接到天子落难的消息,各个都激动万分,就连刚被周襄王带着狄人教训了一顿的郑文公也第一时间带着郑国的大夫前去慰问了。
时间果然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一无是处的人继续一无是处,它会让聪明的人更加聪明绝顶。
在这个问题上,王子带和周襄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十几年过去了,王子带还是一如既往的无能和无赖,还是一如既往的成不了气候,但与他相反的周襄王就完全不一样了。
十几年前,太子郑看到父亲对自己的宠爱偏少了,看到自己的弟弟在父亲心里面的地位越来越重了,他就知道自己的危机正在一步步的逼近。
局势的变化让当时的太子郑感受到了地位的变化,他很清楚随着父亲的变化,惠后和王子带也会跟着改变,这一切现象都表明自己在这里的一切都已经被悄悄的改变了。
聪明的人在变幻的局势中挣扎时是不会选择暴力的手段的,那时的太子郑知道自己如果公开在父亲面前和王子带展开争夺君位的话,那么失败的一定是自己。所以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他还有一线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王室太子的这个身份,因此他找到了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的齐桓公。
作为当时唯一一个可以左右天下大势的人,太子郑知道自己以王室太子的身份找到齐桓公的时候,自己太子的身份就已经无比的稳定了。
几十年前周襄王就能够考虑到这么多,那么现在的他就更不会轻易的被王子带打败了。所以当王子带再一次作乱的时候,周襄王没有表现出愤怒,而是一再退守,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