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5章 赵武灵王

就在秦国诱捕楚怀王的同一年,赵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的国君赵武灵王玩起了禅让(真心的),接受禅让的是他的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

赵武灵王是一位怎么样的君主?他的一生到底做了什么?他对赵国来讲又意味着什么?

想要了解这一切,还要从他继位的那一刻说起。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其年仅十四岁的儿子赵雍继位,不用我说,他就是赵武灵王。

可能是为了给今后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个下马威,也可能是为了让他更早适应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所以,就在赵国为赵肃侯举办葬礼的时候,赵武灵王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挑战。

当赵肃侯去世的消息传遍天下时,楚国、齐国、燕国、魏国、秦国立马组成了五国联军、上万人的部队,赶赴赵国,美其名曰:送葬。

送葬需要这么多人吗?看着身边十四岁的新君,赵肃侯留给赵武灵王的辅政贵臣肥义一下子就明白了。

送葬是假,欺负赵国新君年少是真。

明白了这一点,肥义立马就开始了行动,随即便做出了针锋相对的的强硬措施。

首先,赵武灵王下令全国立即进入到戒严状态。

随着国君的一声令下,赵国的几大重镇代郡、太原郡(晋阳)、上党郡以及国都邯郸的驻军立马进入到最高级别的戒备,随时准备开战。

赵国在短时间内摆出了鱼死网破、不惜一战的态度,这顿时就削弱了居心叵测的五国联军锐气。

与此同时,赵国又派出使者联络韩国和宋国这两位没有参加“送葬”的兄弟,送上厚礼,打好招呼。

五国联军,区区一万人,虽然声势浩大,但韩国和宋国也知道,无非就是去浑水摸鱼的。赵国要是手忙脚乱,这一万人说不定还真能捞点好处,但赵国已经全国戒严了,这一万人迟早是要打道回府的。既然现在赵国都送上了厚礼,不如就卖他一点人气,表面上帮他壮壮声势。

韩国的地理位置,与魏国、秦国、楚国接壤,宋国的地理位置,与楚国、魏国、齐国接壤,随着他俩与赵国的遥相呼应,赵、韩、宋三国立即形成了一个互为倚角的阵型。

本来也就是玩玩,你们怎么还这么认真?于是,齐、楚、魏、秦也就开始担心自己多面受敌。

随着各国心理的变化,五国联军从内部也就开始了分裂。

事到如今,赵国凶险的一幕算是解除了,但是,赵武灵王并没有放松警惕。与此同时,赵国的使者也已经到达了远在东南的越国,同样是送上厚礼。越王无强(当时还没死)是老实人,我们是知道的,所以,收了人家的礼,就要给人家办事。

楚国一看,这不好办了,随即便把精力放在了防备越国上。

至此,赵武灵王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赵国的使者又先后到达了中山国(魏文侯死后复国了)和楼烦国,同样的手段,燕国和秦国也略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处境来。

本来是想去赵国逛一下,看不能捞点好处,也没想花多大心思,不曾想,还被人家来了个反包围,五国联军这一万人顿时就慌了神。

不过还好,咱是打着“送葬”的旗号来的,这也算是礼。并且,事到如今,也没有撕破脸皮。

赵国当然知道还没有撕破脸皮,所以,它也只是准备准备,并没有要动手。随即,赵武灵王下令,各国前来送葬的军队不得越过赵国边境线,只许各国使者携带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并由赵国专门负责接待的官员陪同,前往邯郸。

就这样,一场硝烟被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扑灭在未燃之时。

当然,肥义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请记住这个人,在今后那场仅次于商鞅变法的改革中,他将给予赵武灵王无限的支持,最后,就连死也是因为赵武灵王。

随着赵国巧妙的化解五国联军之危,年少的赵武灵王也给各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为了了解这个年轻的对手,于是在第二年,五国联军的发起者魏惠王携太子魏嗣来到了赵国,以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

魏国前来祝贺,作为三晋之一的韩国自然也不会落后,所以,韩宣惠王带着太子韩仓也来到了赵国。

兄弟之国的朝见代表着赵武灵王正式以赵国国君的身份开始登上国际舞台,而他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无比的环境。

自赵无恤死后,赵国便逐渐失去了存在感,直至赵武灵王继位,整整一百年时间,虽有赵成侯和赵肃侯父子两代人的苦心经营,但在战国这个纷争的时代,这显然是不够的。

特别是中山国,在复国后,国土除了有一小部分与燕国接壤外,其余的几乎是镶嵌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几欲把赵国的代郡和邯郸分隔。

代国原本是游牧民族所建立,虽说从被赵无恤设计吞并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但其依旧保持着游牧文化,而这与邯郸的中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并且,在赵国的异地就任制下,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太原郡也有逐渐游牧化之势。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党郡则紧抱着邯郸的大腿。

赵国四大重镇形成南北之分,再加上横在中间的中山国,这就导致了赵国对代郡的控制稍显吃力,赵国更是因此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保持国家统一的最强凝聚力,但赵国却在没有这种凝聚力的情况下苦苦坚持了一百五十多年,内部矛盾,可想而知。并且,中山国除了阻断和削弱赵国对代郡的控制外,还经常接受齐国和燕国的资助,用以对抗赵国。

所以,消灭中山国,除掉眼中之刺,加强对代郡的管控,统一赵国的文化,这就成了赵国最想做的事。

当然,除了中山国外,赵国还需要面对很多来自北方及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比如林胡人、东胡人、空同人和楼烦人。与此同时,南方的韩魏,东方的强齐,西方的猛秦,东北方的燕国,也都在蠢蠢欲动。

这大概就是少年赵武灵王继位时面临的环境。

环境很凶险,但赵武灵王没有退却,在肥义的拉扯下,赵武灵王很快成长,而成长起来的他随即开始了对赵国的改革。

与李悝和商鞅等人的改革不同,赵武灵王的改革并不重在制度,而在于文化,他的改革叫胡服骑射。

顾名思义,就是穿着胡人的衣服骑马射箭,而骑马射箭的意思也就是作战。

其实,早在赵武灵王全面推行胡服骑射之前,赵国的骑兵就已经穿上了适应作战的胡服,只不过那是士兵们自发的行为,而且是在小范围内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赵武灵王率先在赵国的北部搞了个试点。

历史告诉我们,在改革之前搞一个试点,那是非常明智的,赵武灵王这一次也不列外。

看着试点的成功,赵武灵王便下定了推广全国的决心。于是,他找到了肥义,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作为拥有胡人血统的肥义,在赵国虽然受到两代国君的信任,但依旧被人排挤和鄙视。所以当赵武灵王对他提出这样的改革意见时,他当然知道是何意义,于是,他回了一句话:“则王何疑焉(那大王还犹豫什么)!”

有了两朝元老的支持,赵武灵王便下令全国推广胡服骑射。

然而,过程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北方的代郡以及受代郡影响的太原郡当然就不用说了,包括出身于楼烦的重臣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大将仇液,他们都举双手双脚赞成胡服骑射。但是,以邯郸和上党为中心的赵氏宗族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中原才是文明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如果毅然抛弃这些而改穿胡服,变更古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远离中原风俗,这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他们坚决反对改革,其中,就以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为代表。

赵成作为赵成侯的儿子,赵肃侯的弟弟,赵武灵王的叔叔,他在赵国的号召力是巨大的。而在他的影响下,推行胡服骑射的阻力也异常巨大。当然,这个阻力并不是很恐怖,作为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阻力,只要找到击破点就可以轻松消除,怕就怕那种分散而又混乱的阻力,你都不知道从那下手。

于是,赵武灵王让人带话给了他的叔叔赵成:“寡人将要穿上胡服上朝,希望叔父也穿上它。在家听父母,在外听老板,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如今我制定政令,改变服装,要是叔父您不穿,恐怕天下就要议论了。穿胡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主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完成功业,希望叔父能考虑。”

赵武灵王想以老板的身份说服赵成,但固执的赵成可没那么好忽悠,所以,他也让人给赵武灵王带去了一段话:“我早就听说了大王穿胡服的事,奈何我没有才能,现在又卧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我的个人情况。”

赵成的意思很简单:非暴力,不合作。

只要我不点头,哪怕我什么都不做,也会有大批人反对,看你还怎么推行。

赵成的算盘打得很好,但赵武灵王对他有的是办法,叔父既然生病了,那我也该探望一下才是,于是,赵武灵王亲自来到了赵成的家。

说到:“赵国东部的黄河、薄洛津,和齐国、中山国交界,可是我们却没有渡河的舟船。从常山直到代郡,东边是燕国和东胡的国境,西边有楼烦、秦国的边界,但是我们却没有骑射的服装。没有舟船,我们用什么守住黄河、薄洛之水?不改变服装、练习骑射,我们又如何防守与燕、三胡、秦相邻的边界。当初简主(赵鞅)在晋阳以及上党设立要塞,襄主(赵无恤)吞并戎地、攻取代国以打击各地胡人,这是为什么啊?所有人都知道。中山国经常仗恃着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践踏我国的土地,虏掠我国的百姓,还曾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都要失守了。先王以此为耻,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没有报。现如今我们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固执的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着实令人心寒啊。”

赵成的辈分是大点,但要比起赵鞅和赵无恤,那小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当赵武灵王把这两个老祖宗搬了出来,赵成立马就服了软。

“还是我笨,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真是罪过。既然大王想要继承简主和襄主的遗志,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

赵成这颗大钉子拔掉了,虽然还有赵文、赵造、赵俊等人站出来反对,但那是成不了气候的,于是在赵武灵王的三言两下下,便全部败下阵来。

然后第二天,赵国满朝文武全部着胡服上班。

随着胡服骑射的全面推行,赵国开始建立大兵团的骑兵,除此之外,赵武灵王还大批的招募胡人,充实赵国骑兵。

随着赵国骑兵的崛起,赵国军事力量迅猛上升,很快便成了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正如我前文所说,胡服骑射的最大的目的不是制度改革,而是文化改革。

赵国作为一个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的国家,他是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一个,而这就造就了赵国特别的内政环境。

与中原其他国家的内政矛盾主要体现在血脉宗室贵族与贫民出身的军功贵族之间的矛盾不同的是,赵国的内政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大臣和以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矛盾,而具体的表象方式就是中原文化背景的大臣排挤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

在这样的环境下,赵国国内分列两派,而这两派又分别把控着赵国的四大郡,以至于形成了南邯郸北代郡的“两国都”现象。而再加上邯郸和代郡之间隔了个中山国,导致真正的国都邯郸到虚假的国都代郡还要绕道太行山走一大圈。

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原因,赵国似有南北分裂的可能,但随着胡服骑射的推行,文化这个因素算是解决了,所以,赵武灵王便开始把精力用在解决地理的原因。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向东巡视中山国,向西巡视胡人地势,同时派出使者前往秦国、韩国、楚国、魏国、齐国,并让代郡相丞赵固前往胡地,购买马匹,招募胡兵。

一切的行动表明,赵国要动手了。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袑率领右军,许钧率领左军,公子章率领中军,武灵王亲自坐镇统率三军,再加上牛翦率领战车,赵希率领胡地与代郡的骑兵,赵国兵分五路正式出兵讨伐中山国。

很快,丹丘、华阳、鸱上关塞等城邑便落入赵国之手,随后,赵国又乘胜追击,接连夺取了鄗城、石邑、封龙、东垣四城。

赵军来势汹汹、锐不可当,毫无招架之力的中山国只能割让四城求和,赵武灵王欣然允应,随即便撤兵返回赵国。

一战而得十二城,赵国收获不可谓不丰富,很多人觉得,既然这么而顺利,咋不一举拿下中山国全境呢?

问这话的人,多半是单纯小白。

当年国力强如魏文侯都打了三年,更何况现在的赵国只是军事强一点,就国力而言是比不上当年鼎盛的魏国的。所以,战争的消耗,赵武灵王可不能不掂量着点。

当然,所谓的撤退也只是为了下次进攻积蓄力量。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3年),赵国再次发兵攻打中山国。关于这次的战斗,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史书都没有太多的记载。但不管如何,作为赵国攻伐中山国一系列战争中的一次,它对赵国最终消灭中山国肯定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战争不是一次能打完的,所以,赵国还有很多次。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再一次发兵攻打中山国,关于这一次的战斗,虽然过程还是没有记载,但结果却是比较明确的。赵军在中山国境内一路向北扫荡,直至与代郡和燕国接壤,向西又直至赵国的云中和九原。

自此,赵国邯郸直至代郡的路被打通,而中山国西部的大片国土也被并入赵国版图。

中山国之患,几乎被灭。

赵国声威渐起,赵武灵王更是正值壮年,一番雄图霸业正等着他。然而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没错,就是禅让。

让他年仅十岁的儿子赵何继位,成为赵国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