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与天子争锋

中原战事算是告一段落了,随着这一系列的战争,郑国霸道的形象也已经完全烙到了各诸侯国的心里。

纵横于中原各诸侯之间的寤生,挥舞着手里的大刀,让周围的每一个诸侯都领教过了他的厉害。

从此在中原一带,寤生和他郑国的名气响彻云霄,这样的局面是寤生想要看到的,然而,有一个人却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他就是天下的共主,天子,周桓王。

周桓王看不惯寤生,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郑国的风头已经盖过了周王室。

这是周王室绝对不允许的,郑国建国于周宣王时期,相比于其他的诸侯,郑国完全就是诸侯界的新人。就因为这个,周桓王认为郑国更应该放低姿态好好的跟周围的邻国相处,没事的时候串串门,拉拉家常,集集会什么的,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的按时纳贡,按时进京朝拜。

但比起周桓王的想法,寤生的想法则完全不一样。

正因为郑国建国晚,寤生认为郑国更没有像其他的老牌诸侯那样啃老本的资格,所以他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个世界,能更清楚的知道这个世界弱肉强食的法则,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既然旧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为什么还要遵循旧时代的法则,何不建立新的法则。

所有的人都在赶路,走在路上的,任何人都回不到起点,还有很多人甚至找不到终点。只有少数人能看到自己的终点并为之坚持,命运的最终结局会告诉我们那些坚持过的人和不知道坚持的人是不一样的。

寤生也曾在脆弱的时候想要回到起点,但当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时候他也为找不到终点而迷茫过。但是,现在的寤生很清楚自己的终点在哪里,他很清楚自己需要走的是哪条路,他很清楚在这条路上会有多少的困难,他更加清楚在这条路上有过多少的失败者,所以寤生依旧坚持。

郑国从郑桓公开始到郑武公,从郑武公到郑庄公都知道一点:必须自己强大才不会受人欺辱,而强大是一条漫长的路。

郑国从郑桓公担任周王室士卿开始,到郑武公为郑国开疆拓土,到郑庄公平定内乱并纵横诸侯,就是在走一条坚定不移的发展道路。

时代在变动的时候亦是矛盾最尖锐的时候,郑国在一点点的改变着,在一点点的变强着,这离不开三代国君的努力,而这三代国君的一举一动都被周天子看在了眼里。

看着郑国一点点的变大变强,周王室感到了不安,因为与郑国相反的是周王室在一点点的变弱。

此消彼长,周王室已经彻底失去了掌控诸侯的能力,但他依旧不甘心,为了不让郑国再发展下去,周天子决定该出手了。

可是,现在的周王室还有跟郑国抗衡的实力吗,周王室不曾想这个问题,但他有自己的办法。

郑国三代国君之所以发展迅速能在诸侯间呼云唤雨,这还是托了周王室的福的,一直以来他们都是以周王室卿士的身份打着周天子的大旗进行着讨伐工作的。

周王室这被动的局面都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周天子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也就以为找到了制衡郑国的办法。

想着要削弱郑国的势力,首先就要把他在周王室的卿士职位撤掉,想到这一点周平王立马就开始准备行动了。

但是,想要撤掉寤生,周平王需要一个理由,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就把寤生的职位撤掉,以寤生对周王室的功劳和寤生的实力,周平王想平稳的解决这个事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一时半会也好不到强有力的理由,于是,周平王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郑国内务繁忙,寤生无暇处理周王室政务,特任命虢国的虢公为周王室卿士与寤生共同担任左右二卿,共同分担寤生在周王室的工作任务。

表面上是帮助了寤生分担工作压力,实则是分拆了寤生在周王室的权力以及在诸侯间的影响力。

而分拆权力还只是第一步,周平王真正要做的是让虢公架空寤生。

当寤生失去了天子的旗号时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征伐诸侯的名义,剥夺了寤生的名义也就意味着削弱了他的势力。

周平王的计谋是相当厉害的,可执行性也是相当高的,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寤生的感受。

周平王任命虢公为周王室卿士是没有和寤生商量过的,所以当寤生通过非官方渠道得到这个消息后,他是非常愤怒的。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是谁在诸侯没有向周王室纳贡的时候挺身而出,是谁在诸侯没有进京朝见天子的时候出兵讨伐。

是我,是我寤生。

我可以不在乎王室卿士的职位,但这样重大的任命至少要找我开个会吧。

寤生很生气,不过很快也就冷静下来了,因为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意识到了这对郑国和他来讲是一次危机。

作为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家,寤生知道,一旦周王室卿士权力被人瓜分了,那就代表着自己在诸侯间的威望力将大打折扣。

而面对这样的形势,寤生之所以还能冷静下来,那是因为他早就料到了周王室总有一天会来削弱自己的。

周平王的这招釜底抽薪对寤生来讲的确是一个大的考验,不过这也是周平王能力范围内能做的对寤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可是,这注定是失败的。

好的谋略要用在对的时候,很明显现在不是一个好的时候,因为寤生已经到了敢跟周天子叫板的时候了,所以,本是对郑国的考验反而演变成了对周王室的考验。

以寤生现在的实力,还甘心在周王室担任职位分流自己的精力替周王室做事,那是因为他还尊重着周王室的名义,如果寤生不想这样子,他完全不需要看周天子的脸色。

因此,当周平王任命虢公的消息被寤生知道后,寤生直接就是赶到洛阳去质问周平王了。

没有一点点的准备,寤生突然出现在周平王面前,周平王显然被寤生的气势吓到了。

于是面对寤生的质问,周平王支支吾吾也讲不出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本来信心满满的他在寤生面前一下子就鄢了。

寤生是来找周平王讨要说法的,但他没有想过讨到说法要怎么样,讨不到又怎么样。

周平王的任命通知已经发出去了,你总不能让他收回来吧,毕竟天子的这点面子还是不能毁的。

寤生明白这个理,所以他也没有逼着周平王收回他的命令。

不过任命发出去了可以不跟你计较,但是我既然来了事情总要给我个满意的处理结果吧。周平王此时是一面萌逼的,他不敢想作为天子的自己竟然被诸侯逼得不知所措,他一点办法没有,最后不得已提出了个和郑国交换人质办法。

任命虢公为王室卿士的事是不可逆转了,寤生也不能再为这件事和王室彻底闹翻,否则最后受伤的还会是自己,所以,当周平王提出交换人质时,寤生也乐得顺着这个台阶下来了。

周王室跟郑国交换人质,可能寤生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是一件事开创新纪元的事件。

春秋时期,交换人质是诸侯之间为了保证表面上纯洁的友谊而进行的一项交流活动,该活动的基本情况就是诸侯间我家的公子到你家去住个几年,表面上说是去做人质要被你们看押着,实质期间就是吃喝玩乐念念书,然后和你家公子小孩一起玩耍长大,并且还会结识一批你家士大夫的公子。而你也会安排你家小孩来我家吃喝玩乐读读书写字,和我家小孩一起玩耍长大,然后结识一批我家的士大夫公子。

等到这批小孩都长大了家里老爸去世了就要回家继位,即便不能继位的也能当个大夫什么的。因为这批在一起玩耍长大后了的小孩在各自的国家非君即臣,所以这样就保证了诸侯间纯洁的友谊和紧密的联系,一旦国家之间玩得不愉快了要脱衣服干架的时候,就会说一句小时候我们一起去掏鸟窝的还记得吗,你差点从树上率下来是我一把拉住了你耶,所以熟人一叙旧架是肯定打不起来了的,于是交换人质就成了保证国家安全的一个双赢的方式。

不过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同等级的诸侯之间的,但这回交换的双方一边是诸侯郑国公室的公子,另一边是周王室的王子。

但不管怎样,经历了一番波折,周平王总算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虽然跟郑国交换人质确实拉低了周王室的档次,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总之这次决策还算是成功的。

分流了寤生在周王室的权力,周平王以为一切都会慢慢的回到正轨的,可是,他没有意识到,他所作的一切不管多么完美,最后都将是徒劳的,天下诸侯不再听命于天子这是历史不可逆转的一步。

周平王已经年迈了,没有了年轻人的斗志,虽然政治嗅觉还是比较敏感,但他却没有了再大动干戈的勇气了,不过,年轻人就不一样了。

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继位的周桓王是他的孙子。

年轻人做事不会像老年人那样顾虑那么多,因为他们看不清事件的本末,所以他们喜欢直来直往,看谁不爽就干谁是他们的特质。

很明显目前天底下最让周桓王看不顺眼的人就是自己的堂叔公郑庄公寤生。

从小到大周桓王没少耳濡目染郑国是怎么扩张的,郑国是怎么征伐诸侯的,郑国是怎么压迫周王室的,这些印象早就已经深深的植到了年轻的周桓王的脑中。所以看着软弱的爷爷,周桓王早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的收拾郑国。

于是,当他继位的这一天,他就拿起周王室的大刀砍向寤生了。

周桓王一上台就直接宣布彻底解除寤生在周王室的卿士职位,并把卿士的权力全部移交给虢公。

周桓王不理解自己的爷爷为什么把事情做一半,所以他把另一半也做了。

年轻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很紧张了,摩擦已经不可避免,寤生之所以迟迟不动手,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压力。而解除寤生的权力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让寤生彻底放下了礼仪的包袱。

既然已不是王室卿士了,那也就不用再对王室负什么责任了。既然已完全站到了对立面,那以前的一些不痛快就都发泄出来吧。

寤生发泄不痛快的做法也很直截了当。

在洛阳的郊区有些地,这些地是周王室自己耕种供自己吃的,而寤生就是盯上了这地里的东西。

于是就在周桓王刚继位的第一年,当他兴冲冲的准备去收割这些地里的麦子时,他发现这里空无一物,麦子早就被人收割掉了。

同年秋天,当他兴冲冲的准备去收割这些地里的谷子时,发现也是空无一物,谷子也早就被人收割掉了。

是谁敢偷周王室的粮食,真是反了天了。

寤生悠悠的说道:我干的。

竟然敢洗劫周王室的收成,看样子寤生是真的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当然,他敢这么干,那是有底气的。

寤生现在要把他想做的都做出,他的下一步就是不再到洛阳去朝见周天子了。

曾经寤生因为宋国没有按时到洛阳去朝见周天子而讨伐过他,可是现在连自己也不去洛阳了,这真是天大的讽刺,不过好在这个局面没有持续太久。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寤生还是来到了洛阳,尽诸侯朝见之本分。

本来寤生的这个举动表明着郑国与周王室关系的缓解,但是,周桓公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形势往恶化的方向发展了。

寤生虽然来到了洛阳,但是被周桓王撤职的怨气并没有全部消除,所以他面对周桓王的时候还是一脸的傲慢。

这就让身为天子的周桓王很生气了,加上郑国是到了第三年才来朝见自己,所以周桓王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周桓王对寤生的情绪直接就表现在了接待寤生的态度上,《左传》记载周桓王对寤生的态度只用了四个字:王不礼焉。

礼仪是当时天下最高的规格,既然周桓王对寤生不礼,那寤生也就知道这意识着什么了。

此次进京朝见周桓王本是一次化解郑国与周王室紧张关系的会面,没想到却变成了升级郑国与周王室矛盾的见面,这就让事件恶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并且,更糟的情况还在后面。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寤生在与宋国的战争中拿到了四座城池,而就在这时,周桓王主动找到寤生,表示想用自己的四座城池跟寤生新得到的这四座城池交换一下。

天子都开口了,寤生也就没多想了,于是同意了周桓王的要求。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自己交出了四座城池给周王室后,周桓王给他的却是连周王室自己都管辖不了的地方。

这就有点过分了,你想一下,有人看上了你家东西,表示非常喜欢,就跟你商量想用自己的东西跟你交换,你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就同意了。然后兴冲冲的就把东西交给人家了,结果当你准备去取他的东西时人家告诉你他的东西在谁谁家里让你自己去拿,等你去拿的时候却发现那东西本来就不是他的。

这是一种诈骗行为,一般情况下报警处理就好了,证据充分,移交检察院到法院打个官司就可以要回自己的东西了,然后对方就可以安心的坐几年牢了。

当然,如果不想走正常程序,也可以直接雇几个人晚上趁他走路套个麻袋打一顿,然后再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可是,周桓王是天子,警察是他家的,检察院和法院也不要说,并且,他也基本不走夜路,所以,以上的两种方法基本对他都没有用。

被周桓王诈骗,寤生表示很无奈,但是吃了亏往肚子里咽这显然不是寤生的性格。他的性格是吃了亏然后回家生闷气,半夜悄悄的起来去磨刀,一边磨一边想着拿这把刀捅他的时候要捅几下,捅那个部位,要不要捅死。

寤生是个有仇报仇的人,可是,就在寤生还没有想好怎么去向周桓王讨要说法的时候,周桓王反而找到自己的门上来了。

年轻的周桓王是个更狠的角色,寤生还没有亮出他的家伙,而周桓王却已经想好了要怎么么整治寤生。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寤生长期不进京朝见为理由,召集陈国、蔡国、虢国、卫国等数国联合讨伐郑国。

诸侯联军来势汹汹,然而,寤生没有一点点的害怕,此时的他更多的是一种释然。

这数十年来与周边的诸侯打打停停,有胜有负,但是却总不能彻底把对方打到服气,寤生早已经厌倦了这种战争的模式,他多希望有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斗。

这一次周天子亲自带队,后面的诸侯也是带着数十年来被郑国欺负受辱的怨气而来,看样子这正是一场寤生期待已久的战斗。

诸侯们集结了他们所能集结的全部力量在做着最后一次的赌博,寤生虽然很谈定,但他心里也很清楚这次战斗的关键。如果这一次郑国要是输了,那就只有被瓜分的命了,他们会毫不留情的。

但如果郑国能够打赢,那么就可以彻底击碎中原诸侯的最后一点希望,令他们完全丧失意志,以后唯郑国是听了。

无休无止的战争已然令人厌倦,面对天子这次率领的联军,就让他做一次了结吧。

天子的军队就是王师,王师就是正统,正统的军队就要有正统的打法,周桓王就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他将联军分成左中右三路,自己坐镇中路,让蔡国和卫国的部队坐右路由虢公率领,陈国的部队坐左路由周桓公黑肩率领。

面对诸侯联军,寤生肯定是有压力的,不过他这个压力不是体现在实力上的,而是名义上的,对抗王师,这可不是一个正经诸侯能做的事。

好在寤生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面对摆出了王师架势的联军,寤生的次子子元(公子突)提出了一种战术:全军分为三路,分别对应联军的三路,但是主将的位置要在全军的后方以便指挥,而主力则集中在左右两路,然后用步兵和战车混合形成的战斗方阵对联军展开攻击。到时候战斗一开始,用主力集中的边路猛攻周桓王的左右两路,这两路联军必开始溃败,那时主力部队继续向中间压缩,那么周桓王很快就可以被包围了。

公子突的思路很清晰,也很有针对性,所以寤生同意了他的战术布置。

于是,寤生让自己的长子公子忽担任右方战阵的指挥,让郑国的卿大夫祭仲担任左方战阵的指挥,而自己则坐镇中军。

双方都完成了战术布置,接下来就是开始战斗了。

郑国率先挥舞起了令旗,郑国的军队闻令而动发起了进攻。

联军边路的陈国、蔡国和卫根本就抵挡不住郑军的冲击,很快就开始了败退。

左右两路的溃败让中路的周桓王就彻底暴露在了郑国的军队面前,此时失去了两个边路保护的周桓王则完全被困在了郑国的包围之中。

战场之上,大家正杀的眼红,也不分谁是谁,刀和箭都是不长眼的。这不,郑国大夫祝聃就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而周桓王也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着军队战斗。

祝聃做梦都不会想到,曾经高高在上的天子也只不过是一个凡人的躯体,刀砍下去也会流血的,箭射过去也会有个窟窿的。

郑国的攻势愈发生猛,眼看着联军就要全军覆没了,此时的周桓王才意识到了败局的不可逆转,于是就开始慢慢的撤退了。

兴奋至极的祝聃请求前去追杀,但是寤生却没有被这场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语重心长的说了一番话:“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还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避免国家危亡,这就够了(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左传》)”

我们看惯了霸气天下的郑庄公寤生,看惯了他的杀伐兼并,我们一直以为他是个神人,但是我们忘了,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十三岁父亲就去世了,把他留给了不爱他的母亲。

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需要承担一切的时候,在他的眼里是看不到美丽的风景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母亲的偏爱让他痛苦万分,弟弟的背叛让他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一忍再忍,可还是得不到他想要的平静。当他不得已而奋起反击的时候,却不得不背负起千古的骂名。这个骂名对寤生来讲是否公平,历史上是否拥有那一刻,真正理解过寤生一生的痛苦,这不得而知。

寤生有没有流过眼泪我们不知道,但是被最亲的人背叛是什么感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只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寤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君,这才有了以后的郑庄公,有了那个杀伐决断的寤生。

寤生只是一个在弱懦中慢慢变强的人,他不应该背负那样的骂名。

世人总是这样,怜悯弱懦的人却不帮助他,谩骂强势的人却害怕他。

寤生从共叔段的叛乱之后就一直在改变,直到这场与周桓王的战斗。

这场战斗终究是要被写进史书的,那个已经从神坛跌落了的天子再一次从马上跌落,自东迁以来,天子号令不出洛阳已是天下诸侯的共识了,但是敢用武力和天子对抗的人寤生还是第一个。

祝聃的那一箭终结了一个时代,被神化了的天子也不过是个凡人。

对郑国来讲,对中国历史来讲,这场战斗的意义都是非凡的。

而对于周桓王来讲,比起打了败仗和受了伤,他失去的东西就更多了。

寤生只是一个先例,以后天下的诸侯难免不会再做出比寤生更疯狂的事。天子早已只是个名义而已,这个改变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虽然周王室不甘心数百年来的礼仪规则变得支离破碎,不甘心原本高高在上的自己被天下所有的人忽略,不甘心自己从一出生就跟所有人一样一无所有。但是,历史的车轮向前翻滚的时候,它不会在乎任何人的感受,因为它要给后人呈现一个比前人更为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