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理咨询遇上传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此书不是一本规整的学术著作,是根据微信讲座《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十讲》的录音加工整理而成的文本。如此成书的好处是比较口语化,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不觉枯燥;不足之处则是推理与逻辑未必严丝合缝,即兴的联想时常融入其中,章节段落比较松散。鉴于出版此书的目的是为喜爱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的初学者提供学习门径,重在提出方向与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虽然行文不尽如人意,也就不刻意去推敲文字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现代心理学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如今也已树大根深,枝叶繁茂。要在这两者之间架一座桥梁,做一些对照的解说,难度不言而喻。而且一个小时左右的讲座,只能在大海中舀几勺水,在大树上摘几片叶,然后稍作展开,略述舀海水与摘树叶在目的、方法和技巧上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通之处。然而,尽管取材与讲解都仅是只言片语,挂一漏万,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有可能由小见大、举一反三,对传统文化与心理学有些新的视角和理解,对不同文化体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特点有所瞥见。本书的每一讲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十讲合起来又有一定的系统性,所以通读或只看感兴趣的章节悉听尊便,不必拘泥。

《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十讲》的微信讲座播出后,受到好评,索求文字稿的听众不在少数,于是有了结集成书的想法。我的学生徐俊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花数周时间将录音稿转成了文字稿。我再对文字稿做些加工,调整若干段落顺序,删去口头语和重复的字句,加上了分节的小标题。从字数上看,每一讲大约删去了三四千字,总体上基本保持了十讲的原貌。

在与本书的责任编辑交流定稿过程中,我感到中华书局的选题目光长远、汇古融今,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为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建设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刘天君

2018年8月于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