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年

【经】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46]

【注释】

[46]齐侯:指齐僖公。嬴:齐邑,在今山东莱芜西北。ft

【译文】

【经】桓公三年,春天,正月,鲁桓公和齐僖公在嬴会盟。

【经】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47]

【传】胥之为言犹相也[48]。相命而信谕[49],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50]。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51],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注释】

[47]卫侯:卫宣公姬晋。胥命:共同订立盟会之辞。本传中,是指诸侯们开会,大家平等参与,不签约,不盟誓,口头上达成协议即可。杨伯峻认为:“胥命者,诸侯相见,约言而不歃血。”蒲:卫邑,在今河南长垣。

[48]之为言犹:训诂术语,用音同音近的同义词解释词义。“之为言”表声训,此处即“胥”与“相”读音相同,“犹”表意训,此处即“胥”就是“相”的意思。后来到清代,一些训诂学家也间或用“犹”表示声训。“之为言”与“犹”合用,其功能与“之为言”相同。相:相互。

[49]相:相互。信:诚。谕:使理解。

[50]近古:接近上古代时。

[51]以相言之:用“相互约定”来表述,即经文里说“胥命”而不说“命”。ft

【译文】

【经】夏天,齐国国君、卫国国君在蒲地相见,达成约定。

【传】“胥”的读音和意思都和“相”一样。相互约定并且理解彼此的诚意,慎重地说定后就各自返回,这是接近上古时代的做法。这样做,一定有一人先提出建议,经文却说“相”,为什么呢?为了避免引起齐侯命令卫侯的歧义。

【经】六月,公会杞侯于郕[52]

【注释】

[52]杞侯:指杞武公,姒姓,公元前750年—前704年在位,因此时杞已由公爵降为侯爵,故称。郕(chéng):鲁邑,在今山东宁阳东北小汶河附近。ft

【译文】

【经】六月,鲁桓公在郕会见杞国国君。

【经】秋,七月,壬辰[53],朔[54],日有食之,既[55]

【传】言日言朔[56],食正朔也[57]。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58]

【注释】

[53]壬辰:为当年当月十七日。

[54]朔:每月初一叫朔日。

[55]既:尽。指日全食。

[56]言日言朔:说了具体的“壬辰”日子,又说是“朔”日,指同时记了两个日食的日子。

[57]正朔:每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这里当指初一。正为正月,朔为初一。按,以今历法科学推算这年的日食发生在七月十七日。

[58]有继:尽而复生的意思,即太阳在日食之后又重新出现了。ft

【译文】

【经】秋天,七月,壬辰(十七)日,朔(初一)日,发生日食,太阳被完全遮住了。

【传】说了七月十七日又说了是朔(七月初一)日,日食发生正当初一。“既”,是完全的意思,又有尽而复生的意思。

【经】公子翚如齐逆女[59]

【传】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注释】

[59]公子翚(huī):鲁国大夫,宗室,姬姓,名翚,字羽父。公子,诸侯之子的泛称。如:往,去。逆女:指代鲁桓公迎娶文姜。依礼,诸侯娶妻必亲迎,但春秋时诸侯无出国境亲迎例,多由宗亲代迎,可能国君迎亲于国界?逆,迎。女,指齐僖公之女、齐襄公异母妹文姜。ft

【译文】

【经】公子翚去齐国迎亲。

【传】迎亲,应该国君亲自迎接。派大夫去,不合正礼。

【经】九月,齐侯送姜氏于equa[60]

【传】礼:送女,父不下堂[61],母不出祭门[62],诸母兄弟不出阙门[63]。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64]。”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65]。”诸母般申之曰[66]:“谨慎从尔父母之言[67]。”送女逾竟[68],非礼也。

【注释】

[60]姜氏: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因为离开齐国,所以不能称女,还没嫁到鲁国,不能称夫人,只能称娘家的姓姜氏。equa(huān):鲁邑,在今山东宁阳北稍西三十里。

[61]堂:住宅正中的厅堂,一般作为家族集体活动的场所。

[62]祭门:祭祀先祖的家庙的庙门。

[63]诸母:庶母。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情况下,只有夫人为母,其余均为庶母,即使是生母,也只能作为庶母。阙门:指宫门,因宫门前两侧起观望高楼以示威仪,而中间缺门扇,故称。

[64]舅:公公。

[65]姑:婆婆。

[66]般:小袋子,通常给男子的是用皮革做的,给女子的多用丝织成。

[67]申之:一再说明。

[68]竟:同“境”,边境。ft

【译文】

【经】九月,齐僖公把姜氏送到equa地。

【传】按照礼制:诸侯送女儿出嫁,父亲不走下大厅,母亲不走出家庙庙门,庶母和兄弟不送出阙门。父亲告诫女儿说:“要谨小慎微,遵从你公公的话。”母亲告诫女儿说:“要谨小慎微,遵从你婆婆的话。”庶母拿着小丝囊一再地嘱咐:“要谨小慎微,遵从你父母的话。”送女儿出了国境,这是不合礼制的。

【经】公会齐侯于equa

【传】无讥乎[69]?曰:为礼也。齐侯来也,公之逆而会之可也。

【注释】

[69]讥:讥刺。ft

【译文】

【经】鲁桓公与齐僖公在equa地会面。

【传】经文这样写没有讥讽的意思吗?回答说:这是履行礼节。齐国国君来到鲁国,鲁桓公去迎接并会见他是可以的。

【经】夫人姜氏至自齐[70]

【传】其不言翚之以来[71],何也?公亲受之于齐侯也。子贡曰:“冕而亲迎[72],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

【注释】

[70]夫人:指文姜,鲁桓公已经迎亲,所以称夫人了。至:新妇娶至国,要先告祭祖先,也称至。

[71]翚(huī):指代鲁桓公到齐国迎娶文姜的公子翚。

[72]冕:穿着冕服。ft

【译文】

【经】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鲁国。

【传】经文不说夫人是公子翚接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是鲁桓公亲自在equa地齐国国君那里迎接到夫人的。子贡说:“穿着冕服亲自去迎亲,不是太隆重了吗?”孔子说:“将两个不同姓氏的人合好成一家,来延续到子孙万代,怎么能说是太隆重了呢?”

【经】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73]

【注释】

[73]其弟年:即前文提到的齐僖公弟弟夷仲年。他兄弟二人关系密切,隐公七年夷仲年就曾受齐僖公委派来鲁聘问。聘:聘问,访问,用于诸侯国之间。ft

【译文】

【经】冬天,齐僖公派他弟弟年作为使者来鲁国问候。

【经】有年。

【传】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译文】

【经】丰收年。

【传】五谷都丰收了,就是“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