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茶的新机会
从2010年起,接触的茶企、茶人多了起来,看到做茶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对中国茶产业的观点基于以下视角:
中国茶企当前的首要战略,是如何实现企业的快速规模化,其他问题都应从属于快速规模化这个战略。
简单地说,促使我撰写茶行业的系列研究文章,以及至今为止接触、参与、观察茶市场的初心没有改变,就是本书中所说的:探究中国茶产业超级品牌的形成逻辑。
七年过去了,中国茶行业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对茶行业的认识也更接近、更深入、更量化,情况的确有了新的变化。
先总结一下过去5年里可以列入中国茶产业发展“现象级”的事件,这些现象级事件里,透露着未来之光。
论断1:未来的品牌化的高端茶才需要由大资本介入,采用高端商品的营销方法,建立品牌消费市场,这是中国茶营销的核心课题之一。
现象级品牌:小罐茶。
小罐茶高举高打,从产品设计、包装差异化、店铺设计、广告设计、品质背书等都做了一次集大成式的创新,这是中国茶产业从来没有过的一次系统创新。为了体现品牌品位,小罐茶甚至投资专用制罐厂,形成产品(包装)壁垒。
论断2:中端茶、大路茶显然最需要营销的刺激,培养中国本土年轻消费群及中年消费群的饮茶习惯,在这种消费习惯中建立品牌。
现象级品牌:艺福堂、茶香书香。
艺福堂是大众茶品牌的典型代表,而且是纯电商品牌,可以说是茶产业里抓住了10年电商红利的代表。茶香书香则是中国茶“星巴克”的代表,虽然最终因为股权配置导致试验搁浅,但茶香书香的商业模式本身并没有大的问题,这样的品牌搞到Sudden death,只有为之惋惜。
论断3:18~28岁以下人群及女性的渗透率,是中国茶消费崛起的指标。中国茶企高谈的茶文化,离上述人群的“习惯性消费”太远了。事实是,中国茶基本将年轻大众的消费市场拱手相让。
现象级品牌:喜茶。
喜茶的出现,不是偶然,在喜茶之前,中国的现饮茶铺已经火爆了10年,比如快乐柠檬等。喜茶的意义在于最终捅破了“1”,也就是喜茶门店的网红化、快速连锁化,从全国几万家茶铺里脱颖而出,在最短时间,收割了最大的市场红利。
有了上述三个方向上的现象级事件,我在七年前说的“中国茶行业还没有真正的‘最佳实践’即学习标杆”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总算有了一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成功领先者,可以验证茶业营销方法论的真伪。
为严谨起见,除了上述现象级事件,我们简单扫描一下本书中提出的“中国茶消费十大商业模式”的发展,可以对新的变化有更加深入的洞察。
模式1:品类品牌。
这是中国茶的主力军,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品类品牌:聚芳永西湖龙井、文新信阳毛尖、一笑堂六安瓜片、柏联普洱、祥源祁红、凤牌滇红、川红、黑六黑茶、香家坡白茶等。
中国茶的真正未来是:任何一个茶种,只要按照先做消费品,再做茶文化的思维,都会产生年销售额10亿元规模的茶品牌。对于个别大茶种(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都匀毛尖、祁门红茶等),出现销售额2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大品牌,并不是天方夜谭。
现在来看,品类领袖品牌距离上述判断更近了。
值得补充的是,红茶、福鼎白茶这两大品类,未来的增长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甚至会迎来爆炸式增长。如果未来5年,品类茶品牌有什么大风口,应该是在上述两个品类里出现。
模式2:渠道品牌。
茶叶店(含茶叶市场)是茶叶销售的主渠道,可是算得上有规模的渠道品牌的,只有吴裕泰。艺福堂可以算是电商渠道品牌。这两个品牌恰好代表了渠道的线上与线下,非常有意思。
无论线上与线下,渠道品牌的商业逻辑是一样的,即对目标消费群消费特点的把握:价格段、品类、诉求、包装形态、推广方式。
茶叶渠道的碎片化、地域化与茶叶消费的碎片化、地域化是一脉相承的。出现了一些茶叶内容电商,以公众号、APP等进行粉丝圈养与转化,这也是一个新渠道,只是流量还不够。
模式3:包装品牌。
龙润、帝泊洱持续运营了很多年,还是望立顿而莫及。其实,立顿的升级版是中国茶叶包装品牌的唯一道路,非要独创一条新路,是很难成功的。
贵天下、谢裕大、徽府茗茶等,都在包装品牌的推广上下了很大功夫,可惜战略导向错误,必然事倍功半。新出现的一批走包装品牌之路的专业,如沐白匠园(挂耳原叶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包装品牌”的运营诀窍,依然会浪费立顿、川宁给予中国茶的机会。
模式4:茶馆品牌。
茶馆曾经是中国人喝茶的主要场所,除了景区及历史名胜的茶馆,作为茶消费空间的茶馆已经被咖啡连锁冲击得溃不成军。因此,从2010年开始,一茶一座、茶香书香,到因味茶(inWe)、Teabank等一大批有资本背景的中式茶空间,在成为中国茶界星巴克的愿景驱动下,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一茶一座的餐饮化,茶香书香的猝死,还是给“中国茶的星巴克”们吹了点冷风,至少说明,在美好愿景下,如何解决场所消费的坪效,包括消费热度,都是新中国茶馆品牌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光明大道上还会出现白骨。
如果问我对茶馆品牌未来的看法,我的观点依然没有改变:中国茶的星巴克品牌一定会出现,这是十大商业模式里最有长期价值的方向。没做好,得反躬自问,不用怀疑这个方向的前景。
模式5:茶艺品牌。
茶艺是中式生活美学的必然元素,出现一个规模化的茶艺品牌,不仅必然,而且必须。已经有了一些线上、线下的探索者,线上如一箱(移动茶席),线下如茶仙子,茶人主导的茶艺馆更是不胜枚举。
茶艺品牌已经不是茶消费、茶贸易,而是茶服务。这个方向上,最需要文化的底蕴与经营的能力,可惜这两者都是中国茶人欠缺的。
模式6:原液茶饮料品牌。
这是快消品的范畴,茶π的风行说明茶饮料依然是饮料行业的主流品类。
模式7:原液现泡品牌。
这个领域依然只有Lepod(乐泡)在坚守,而且孵化出了Teadiva等茶馆品牌,进入三只松鼠投食店、聚芳永西湖龙井茶叶店等零售终端。商用消费市场还是个人消费市场,七年前是个问题,现在依然是个问题。
模式8:礼品茶品牌。
小罐茶争议不小,茶圈内的评论纠结于茶叶好不好,这还是眼界问题。小罐茶已经成为中国茶高端品牌的代表,这个心智认知,比多少人认为小罐茶好喝、划算重要一万倍。这么短时间就成为高端茶礼的符号,这是按照市场规律出牌的红利。
模式9:茶食品品牌。
茶食品竟然没有专业品牌,真不知道一堆毫无特色的食品(烘焙)企业是怎么想的。目前有点风行的,是日式抹茶糕点,比如一个叫无邪的专业品牌。
模式10:茶铺(Tea shop)品牌。
本书里明确指出:具有发展出全国性、规模化连锁现饮铺品牌的潜力。喜茶、福海堂等,率先在商业区、高铁站、大学城等攻城略地,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商业模型,很容易看到数据,资本也愿意投。
这个商业形态的问题,与餐饮类似,最终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产品价值与产品效率的矛盾、运营管理的持续效能。皇太极煎饼,就是栽在这两个问题上。
喜茶广州有家门店一天流水10万元,也就是5000杯,如果按照10小时不间断工作时间计算,平均每分钟要做出8杯,这已经不是浪漫的想象,是一个精密的现代机器化操作。
七年前我说过:中国茶营销,必须呼吁、帮助中国茶在上述十种商业模式上,塑造“领先品牌”,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中国茶产业形成以“消费拉动产业链”的良性生态系统。
站在今天看未来七年,事情的新变化呈现了中国茶品牌的新机会、大风口:
风口1:年轻消费群体的加入,尤其是女性茶消费意愿与实际购买频次的提升,是最大的风口。
在这个判断下审视茶消费市场,喜茶的速度才刚刚开始,喜茶、丧茶作为现象级事件的意义是,年轻消费者对茶的创新,保持这么大的包容接受态度,这简直是上帝的礼物。
茶香书香的夭折,未必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中国茶空间2.0版的序幕。失人存地,人地两失。失地存人,人地两存。我得说,真正的好戏,还没有开场。
风口2:红茶、白茶出现战略性时间窗口。
红茶、白茶的未来将重演普洱茶的发展轨迹,这三种茶的属性是同类。红茶、白茶的市场预期在于新创品牌,按照消费品的成熟模式对传统的品牌流通模式重新洗牌,这两个品类有足够的体量与潜在消费市场,给予一次平等竞争的机会,老的茶企并不占据优势。
风口3:品类茶规模化的问题依然是老问题——市场营销的战略及持续运营能力。
品类茶是中国茶的主干,发展方向也没有改变,还是本书里预测过的,中国大多数“品类茶”最终的品牌生态格局是:
1个全球化+全国化的超级品牌(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
2个全国化的优秀品牌(年销售额超5亿元);
3~5个区域化(覆盖2个省市以上)品牌(年销售额超1亿元);
N个地方化的茶农、茶商品牌(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即现有的茶叶经营主体);
1~2个特产化品牌(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
前三类茶企将控制品类茶资源(茶园与制茶师傅)的60%以上,销量或销售额占品类茶的75%以上。
三个大风口是从可快速规模化角度的判断,并不意味着茶叶发展只有这三个方向。茶这棵大树,是大自然与历代茶人留给中国人及全世界的礼物,在十个商业模式里,任何一个用心做好产品的茶业品牌,都有生存与赚钱的机会。
消费品化、规模化、零售化,是打造茶品牌战略的营销逻辑。这是七年前打造茶业超级品牌的三个核心战略,现在得增加一个:全球化。简单说,跟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勇闯天涯。
可以预见,未来的七年,不仅是茶消费的复兴,也会是茶文化的重构。中国茶消费崛起的背后,必然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命哲学、审美风格的重构。
日本人学习苏格兰威士忌酿造100多年,结果成了世界第一,这个现象耐人寻味。世界最大的咖啡种植地,没有咖啡品牌。不要认为茶品牌一定会由中国人来建立。在全球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后人不努力,好东西未必是你的。
中国茶的超级品牌如果不是中国人创立,将是60后一代茶人的罪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茶人,何曾有今天这样庞大的茶园规模,如此热情的茶消费人群呢?
这本书是基于一个梦想:见证中国茶超级品牌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