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体影响:克莱儿·派克的针幕动画场域
针幕动画是很特殊又很大胆的创作手法。在动画史上,针幕动画的数量极少,它是一种既费时又费力的动画形式。克莱儿·派克是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幕动画创作者,他的作品以《鼻子》和《荒山之夜》最为经典。这两部动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针幕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动画角色。这些角色在光影的变化中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针所制造出的奇幻世界和惊人的群体影响。每一颗针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互为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在光的照射下,呈现不同长短的亮部、暗部和影,受着他人在场的影响和个体的影响。
一、群体光影的针幕交响曲:《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是历史上第一部针幕动画,具有极强的实验性质。在众多实验动画的创作手法中,针幕动画可以算是最特殊的一种。相比其他动画的制作方式,针幕动画既费时又费精力,它需要在特殊的金属板上钻出成千上万的针孔,再在里面插上数万根的钢针,然后结合光线变化,通过调整每一根钢针插入金属板的深度,才能构成最终的画面。克莱儿·派克在《荒山之夜》中赋予了钢针生命,将细小的钢针融汇成一幕幕声势浩大的荒山之旅,让观众在欣赏精湛的艺术动画时,也能体验到“群体”所带来的力量。
1.“针”到“幕”的群体力量
在创作《荒山之夜》时,克莱儿·派克用自创的针幕技术为我们呈现了钢针的魔法。它的形式如同铜画的运动,气势宏大、层次分明,最难得的是细小的钢针在荧幕上却能刚柔相济、变化无穷。从形式上来看,要达到这样氛围的动画,离不开“针”与“幕”的群体力量。在片中,“针”与“幕”的形式感是成就动画艺术表现的关键。而针和幕就如同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与群体,两者是分不开的,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中,其本身的属性就会相对弱化而更多融入了群体的属性。在动画中,“针”是个体,“幕”是众多钢针集合成的整体,也就是群体。单独的细小钢针在生活中是一件小巧的工具,它擅长完成精致的工作。这是“针”作为个体的最初属性,这种属性一开始是被定位为生活的小工具,具有极强的个体性质。而在片中集结了数百万根的钢针,“针”的个体属性立刻被弱化,不再是人们常识中用来缝补的工具,而是“幕”的一员,融入了“幕”的整体。片中“幕”是数以百万根的钢针集合而成的,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形式艺术,再配合光影的变换,更加层次分明、气势宏大。这是单独的一根针或者少数的几根针无法达到的效果,是群体力量的最终表达,整体为大,个体为小。在每一根针由“针”到“幕”的过程中,其属性也由生活提高到了群体艺术,由“针”的柔转化为了“幕”的刚柔相济。
2.“归属”:群体中的角色及景物
当个体融入到群体中后,在其原本属性弱化的同时,也会增加其在群体中的“归属”性质。在《荒山之夜》里,群体是所有个体元素的集合,除了形式制作上所包括的“针”和“幕”,在动画中出现的角色、景物等都是组成动画群体的元素。群体的合成比起个体,多了一种“归属”感,任何动画中的元素在还原其个体属性的同时,也都为了统一整体电影的风格而增加了共同的属性。“归属”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是群体性质的关键,角色和景物作为动画的正式成员,为了能突出动画的群体表现,它们往往会在导演的安排下拥有同样的属性以突出片子的整体风格,如唯美的、浪漫的、恐怖的、热闹的等。角色和景物也会根据动画群体属性的不同而进行不同气质的设计。片中的场景以夜晚山中的森林为主,出现的景物有枯萎的树木、山石、草地、栅栏、乌云、稻草人等。角色则包括了山中的马、猩猩、鹤、黑身白脸的人物、宗教人物等等。短短8分钟的片子,在众多元素的配合下,成功营造了动画恐怖慑人的氛围,这些元素也都“归属”于群体。另外,动画群体性“归属”也是导演需要表现的意图。它将动画原本零散的元素变得具有绝对的指向性,例如在片中出现的诡异的黑色乌云,或者被风吹得极度扭曲的稻草人,又或者黑色压抑的背景、逆光的人物。每一个角色、景物在作者的有意指导下,都被赋予了群体“归属”感,从而制作出了一部具有独特意境的动画。
3.规范下的竞争与合作
群体内部的个体除了存在一定的共同目的外,个体之间也存在相互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群体内部的合作与竞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针幕动画,《荒山之夜》所建立的内部元素众多,所产生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也就越复杂。首先是针幕在制作手法上的关系,无数细小的钢针足以形成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一根钢针在光线的配合下,时而共同高起或者低落,时而又错综复杂、波澜起伏、高低不平。但正是这样的竞争与合作才使得最终形成一幕幕生动的画面,钢针与画面也在竞争与合作中完美呼应,令观众叹为观止;接着是动画中的角色与景物,它们也是最直接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为了突出动画中的恐怖意象,片中的树木、山石、草地、栅栏、乌云、稻草人及一系列恐怖的动物角色共同合作又相互竞争,在黑暗的荒山之中,所有的情景元素如翻腾的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又在每一个镜头中争先恐后、毫不退让。这些充满了竞争与合作的动画元素,不但增加动画的柔韧与张力,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二、光影群体下的超现实想象:《鼻子》
《鼻子》是克莱儿·派克的另一部针幕动画作品,改编自尼古拉·果戈理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它讲述了一个理发师无意中在一块面包中发现了一个脱离了面部的鼻子,这时另一位官员又因为丢了鼻子而不断寻找的故事。它继承了《荒山之夜》的针幕制作法,并在技法和叙事上更加完善,尤其是对于光影的塑造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鼻子》整部动画主线清晰,配合古典音乐,让观众陶醉于克莱儿·派克创造的奇妙梦境中。更难得的是这部动画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属性有了更客观的见解与思考。
(一)构建角色群体:引领共同属性
1.动画角色群体
动画中的角色,通常会以不同身份出现在剧情中。这些角色身份不一,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的,也就是共同完成这部动画的表演;同时也存在相互的作用,即角色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最后,他们用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也促使动画角色之间组成了一个或者多个共存的群体。动画《鼻子》中,克莱儿·派克用高超的针幕手法创建了一组丰富有趣的动画角色,这些角色都是在剧情中必不可少的,它们在动画角色群体中也具有群体成员的属性,片中的群体成员有失去鼻子的官员、官员的未婚妻、理发师、理发师妻子、鼻子、警察、路人等,这些角色在动画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得整部片中都始终围绕着失踪的鼻子展开。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当动画中的角色构成一个完整的群体时,同样也可将之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正式群体具有明确的群体规范和目标;而非正式群体则是以个人好恶兴趣为基础、没有固定目标的群体。在《鼻子》中,角色是由导演克莱儿·派克所创造出来的,导演会根据角色在动画群体中的作用将他们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其中正式群体有失去鼻子的官员、理发师、理发师妻子、鼻子。他们在动画中都围绕着鼻子失踪的事件而产生了联系。首先,理发师在面包中发现了脱离面部的鼻子,他的妻子命令他将鼻子扔掉;然后有了未婚妻的官员因为鼻子丢失而四处寻找,他丢失的鼻子却穿上了官服不愿意再回到他的身上;这样围绕着鼻子,理发师、理发师妻子、官员就互相产生了联系。这个正式群体在动画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得动画故事主线更加清楚明了、前后呼应。而非正式群体则包括了路边警察、桥上行人、街道行人、官员下属。他们的群体目标性并不明确,与失踪鼻子并没有直接联系,非正式群体在动画中只属于偶然或者被动地融入动画角色的群体。
3.构建共同属性
动画中的角色群体在被导演创建时,也构建了群体内部的共同属性。它是完成群体属性的关键:寻找个体之间的共同属性。只有拥有相同属性(或者目标)的多个动画角色才能够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共同的属性构建包括了多层次的创建方式:
1)特殊材料:动画中的角色群体本身并不具有意识,而是通过动画师用不同的材料赋予它们灵魂,如纸料、黏土、木偶、手绘材料或电脑技术等。材质的不同使构建的动画群体在本质上也会有巨大的差别,越是特殊的材料,群体共同属性就越明显。在《鼻子》中,针幕动画所创作的角色在材料制作上就区别于其他动画,属于特殊的针幕角色群体。
2)故事属性:故事属性是指群体在动画表演时要围绕着同一个故事主线展开来叙事。如在《鼻子》中的故事情节就是以失踪的鼻子为主线来展开的,环环相扣。在群体中既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在完成群体塑造的同时,也将动画的故事叙述得更加精彩。
(二)群体偏见与思维:找回个性
1.个性的堕化和弱化
动画《鼻子》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群体属性的力量,而是在塑造群体的同时,也不忘辩证地思考群体背后所具有的意义。群体虽然具有共同目标与利益,它们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但从个体上来讲,群体的作用并非都是有益的。在很多时候,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会将个体的属性弱化并产生群体性的偏见,所以个性正是个体在群体中所缺失的属性。在《鼻子》所创造的社会群体中,由于群体思维的影响,社会中充满了高低贵贱的区别,人们在群体中仿佛失去了自我,每个人都戴着一副伪善的面具。这副面具遮住了群体中每个人对自己的审视能力,将自身的个性随群体的价值取向而堕化、弱化,并以此为代价融入群体。
2.对群体的抗议:找回个性
当社会群体中某些人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举手投足都带着群体成员的偏见思维时,这就需要找回失去的个性自我。《鼻子》就是这样一部动画,每个人都有鼻子,但是由于在群体中对自身的堕化,鼻子逐渐沦为有些人傲慢自大的标志、面具、身份。《鼻子》中的官员平日里高高在上、身份显赫,不想有一天却因为失去了鼻子而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困惑。鼻子的失踪在故事中,不仅是离开了主人的身体,也是对于伪善面具的反抗,对群体偏见的抵制。另外,这个鼻子逃亡的过程也是一个找回个性的过程。同时,这个角色的基本构成部分:每根针的长短变化、位置偏移都将影响到角色的个性形象以及心理变化。每根针充当着塑造角色个性特征的基本要素和构件,也对整个针幕动画集体呈现的视觉效果有着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