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四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1952年执教以来,主要担负经济地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涉足中国文化地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1972—1982年在冶金工业部工作10年,接触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发现不少经济布局问题的症结在文化上。1980年随中国冶金工业代表团考察日本钢铁工业,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印象深刻。推敲再三,发现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实践中,渐渐领悟到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渐渐领悟到文化就是产业,文化就是经济。文艺美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娱乐等等,都是蓬蓬勃勃的朝阳产业。环顾世界,凡是文化落后,政局动荡的地方,社会和经济举步维艰。回顾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有一条是政策和方针必须符合国情和区情。国情和区情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还包括文化。对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方面的国情和区情,学术界有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文化方面的国情和区情的研究还是个薄弱环节。认识的转化促使我在1987年写成《我国经济地带与东亚经济地带的文化地理背景》小文。8这是涉足中国文化地理的起始。

前辈的鼓励和鞭策是促成本书的重要动力。钱学森院士四次亲赐墨宝(1994年11月6日,1995年12月,1996年9月8日,1999年4月29日),谆谆教导加强地球表层巨系统研究,加强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规律研究。910年前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吴传钧院士建议写一本中国文化地理方面的著作。吴良镛院士长期呼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1999年4月在云南丽江返京的航班上再次告诫,处在北京大学的地位,加强文化方面的研究是责无旁贷的。殷殷期望,铭记在心。

研究文化地理离不开考察和比较。近些年有幸考察一些国家和地区,亲见亲闻,体验深切。为此,要衷心感谢给予协助的各位学友:德国不来梅大学陶普曼教授(Wolfgang H.Taubmann);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福琴教授(Peter Fog-gin),维多利亚卡姆森学院余乐荣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杨汝万教授;香港大学薛凤旋教授和林初昇博士;台湾大学姜兰虹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张瑞津教授;新加坡大学钟临杰教授等等。最后,应该提到的是美国阿克隆大学马润潮教授穿针引线,安排出访。在酝酿纲目时,马教授特备专函,指点要津。

全书分十二章。前两章总论是理论基础。为了适应干部培训的需要,在第二章中增添了一些中国自然、人种、历史、军事、经济方面的地理知识。第三章到第七章分论,分别阐述语言、文艺、人才、饮食和建筑五个领域的地理问题。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是区域和城市文化地理,选择几个典型区域和典型城市展开阐述。有些文化地理在应用方面的案例,可供实际工作参考。从总论到分论到区域和城市,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

探索中国文化地理有两个深切的感受。一是学习上的攀登感。文化地理领域广阔,在探索过程中,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跨越新障碍。伏在案桌上,想起奕林在“凌霄花的自白”中的诗句:“也许,生命的存在,只是在于攀登。……永无止境地攀登,开一朵鲜红的花,留一个滴血的足迹。”在时钟滴答声中,留下行行字迹,确实有与凌霄花相通的攀登感。二是思想上的纯化感。中华文化,犹如“天空中的氧气,自然界的春雨,不可或缺却视之无形,飘飘洒洒,润物无声”。10探索中国文化地理,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纯化。如果能通过字里行间,把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感受,传递给读者一二,将是更大的收获。

胡兆量

200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