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然资源定价相关理论
自然资源价格理论模型是指包括自然资源内在价值来源和外在价格形成在内的系统设计,其形成的资源价格既可以是市场交易的价格,也可以是资源价值所体现的资源价格,或是二者的综合价格。由于价格理论的不同,对自然资源价格的来源和构成说明不同;即使运用同一价格理论,由于自然资源的复杂性,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资源定价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定价理论模型。
一、影子价格模型
影子价格是针对现实市场价格的缺陷,为实现合理分配稀缺资源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价格。它是20世纪30年代分别由荷兰的丁伯根(Jan Tinbergen)和苏联的康托罗维奇(Kantofovitch)提出的:前者主要是针对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缺陷而提出的,因而在国外常称之为“效率价格”;后者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体系中如何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提出的,因而也称“最优计划价格”。二者都是从资源有限性出发,以资源充分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作为核心,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测算价格,是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量分析。萨缪尔森发展了丁伯根的影子价格理论。从三个方面对影子价格做了补充:第一,影子价格是以线性规划为计算方法的计算价格;第二,影子价格是一种资源价格;第三,影子价格以边际生产力为基础。
自然资源影子价格的具体计算方法是:
上式x为资源数量,a为约束系数,b为资源问题,Z为目标值。利用运筹学的规划求解方法,可以计算各种资源的影子价格,并以此价格作为自然资源定价的基础。从数学规划角度看,影子价格即是线性对偶规划的最优解。其经济含义是: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使社会总效益最大时,该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社会总收益的增加量。由于影子价格是根据资源稀缺程度对现行资源市场价格的修正,反映了资源利用的社会总效益和损失,符合资源定价的基本准则,影子价格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提供了正确的价格信号和计量尺度。自然资源的影子价格,可以根据上述有关理论进行测算。
二、边际机会成本模型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的,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把一定的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另一用途的效益,其中最高的就是它的机会成本。用机会成本确定自然资源价格,不仅意味着将一部分资源开发利润计入成本,也意味着必须将未来所牺牲的收益计入成本。
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用机会成本来间接计算资源价格,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而机会成本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自然资源定价。其中边际机会成本(M OC)定价模型就是较为先进和流行的一种。边际机会成本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的消耗使用应包括3种成本:①边际生产成本(M PC),它是指为了获得资源,必须投入的直接费用;②边际使用者成本(M UC),即将来使用此资源的人所放弃的净效益;③边际外部成本(M EC),外部成本主要指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目前或者将来的损失。上述3项可以用下式来表示:M OC=M PC+M UC+M EC。M OC理论认为:M OC表示由社会所承担的消耗一种自然资源的全部费用,在理论上应是使用者为资源消耗行为所付出的价格P,即P= M OC。而当P<M OC时会刺激资源过度使用,P>M OC时会抑制正常的消费。
三、市场估价模型
市场估价模型也称效益换算定价模型,它是基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会给人类带来经济正效益,也会造成环境负效应的认识,通过自然资源在市场上的价值表现,将两种效益进行换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市场价格来估算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定价模型。市场估价理论模型由一系列以市场为主的价值评估方法组成。根据市场信息完备与否,可分为直接市场方法(收益现值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预防支出法等)、间接市场方法(后果阻止法、保护费用法、旅行费用法、工资差额法等)以及以调查为主的主观性较强的模拟市场方法(直接询问调查法、间接询问调查法、德尔斐法等)。除了模拟市场法采用问卷调查外,以上每种定价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经验模型或具体模型。其中较为常用的模型有:收益现值模型、疾病成本和人力资本模型、旅行费用模型、资产价值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