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曲集:京剧名伶艺术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唱功淋漓尽致 武功干净利落

谭富英是须生演员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的拿手杰作当然不止上文提及的《定军山·阳平关》《打棍出箱》《四郎探母》等,而是几乎无所不能,以唱功为重的《奇冤报》(又名《乌盆记》)为例,在主角刘世昌发现自己被赵大毒害时唱的西皮导板及散板,意境悲怆而声如裂帛;后来他在刘的鬼魂向张别古诉说冤情时的反二黄中唱到“劈头盖脸洒下来,奇臭难闻口难开”时的响遏行云,又有何人能及?还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洪洋洞》《李陵碑》《捉放曹》《桑园寄子》等,在他当红的年代,戏院总是场场客满,观众如醉如痴。另一位名须生杨宝森也擅演这些剧目,我曾无数次观看和比较二人的演出,可谓各有千秋,如果说杨宝森是唱念讲究、表情有内涵的话,那么谭富英是淋漓尽致、让人过足戏瘾!

至于靠把戏,除了《定军山·阳平关》之外,其他如《战太平》《南阳关》等也极为脍炙人口。前者是谭鑫培和余叔岩的名剧,唱做都非常吃重,唱的方面,不但要嗓子冲(第一句二黄导板就要翻高腔),后面的西皮快板更要有排山倒海之势,且全剧要表达出主角华云的尽忠报国、死而无惧的精神。在武功方面,华云被敌方擒住时,为了表示他跌下马来,谭富英以翻虎跳来表演(华云身穿大靠,背上有四面靠旗,头上还有很重的头盔,所以难度颇高),这已经成为谭派须生表演的规范。我最后一次看他这出戏是1949年,那时他已四十三岁,这个虎跳翻得非常漂亮,带我去看的一位长辈对我说:“真难为小谭了,都四十出头的人了,还是那么干净利落!”(《战太平》的华云在被擒时应翻一个武生和武净用的“拨浪鼓子”,它类似“抢背”,摔下时四面靠旗在空中一卷,以背脊落地,据我所知,北方仅贯大元能如此,余叔岩是不是这样翻,我不知道。余的弟子李少春是武生出身,所以他就表演这个难度较高的动作;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也是武生出身,但他按照父亲的路子做翻虎跳。)

《南阳关》也是唱、做、念、打并重的戏,余叔岩当年到上海演出就以此戏“打泡”(即登台第一晚的演出,通常是演员最拿手的剧目)。这出戏演来非常吃力,所以唱的人越来越少,但在20世纪50—60年代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在同一剧团以四大头牌为号召时,谭富英还曾演出《南阳关》,届时即使马连良也要让位,由师弟唱大轴(最后一出),而他和裘、张等的戏码则排在前面。

在四大头牌时期,谭富英因为有张君秋、裘盛戎合作,因此生、旦、净并重的《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简称《大探二》)每次演出都十分轰动。这出戏以唱功为主,对演员的要求是“铁嗓钢喉”,早一辈和同辈的老生虽然有擅长此剧的,但嗓子大都不及谭富英(他的父亲谭小培也有副好嗓子,唱此剧也极佳,但是自从儿子成名后就极少登台了);旦角中以此剧享誉的,当然以尚小云为第一,此外无人能望其项背;裘盛戎的父亲名净裘桂仙也以此剧著名,并且韵味十足,但是金少山的名气比他大,嗓音更是旷古绝今。不过,老一代的声容不再,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这个阵容不但在当时确实无出其右,在今天也还没有人能够超逾他们!

谭小培《李陵碑》

马连良成名之后,曾受到很多恶意批评,却无损于他的艺术成就;谭富英也有同样遭遇,不但被某些行家认为念白不清楚,还有人说他是靠了祖父的名气,但是距乃祖远甚。其实凭良心说,他如果没有真材实料,焉能享誉数十年而不衰?马连良和谭富英都出身著名的富连成科班,这所戏校在他们之后虽然人才辈出,但是其后的老生演员却没有一个及得上这两位前辈的成就,今天壮年及青年的后学者们是否能使老生艺术再度发出像马、谭那样的光辉,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