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乐句
乐句(主题)(sentence,theme)是作为乐段的次级结构而存在的。换句话说,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一般的情况下,其长度为4-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形态和相对完整的旋律起伏,同时乐句的和声也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在调性作品中,句尾通常出现和声的终止式(包括半终止或全终止)。与乐句这一结构相关的有主题,甚至是乐段这两个概念。因为,有的主题、乐段本身就是由乐句构成的。
有明确的音乐内涵、相对完整的结构表征,并能做进一步发展的乐思称为主题。如调性音乐作品中某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具有呈示性功能特点的部分,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中的“主题”。主题与动机细胞具有同一性功能,要么,主题头和某些关键部分就是动机细胞,要么主题就是由动机细胞变化而来。
在前面的阐述和分析中,我们已经粗略地看到了20世纪以来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发展为音乐结构的元素或结构基本单位注入了大量的新观念、新内容,并使其能超过并涵盖既往任何一个意义上的“同等结构单位”。“主题”也不例外。和过去相比还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在称呼上出现了不同于往常的个性化名词,如序列、集合、音集、细胞、核心、模式等等;二是这种结构单位有时不一定作为具体形态而出现在谱面上,它常常作为音乐写作的原始依据或“预制件”(Prestructural element,Pre-composed),如“十二音序列”“音集集合”等就是典型的情况。前面曾分析过的斯克里亚宾《前奏曲》中的“神秘和弦”,乔治·本杰民《海顿姓氏之冥想》中的集合体,威伯恩作品中的音级集合以及“预制节奏模式”等已经告诉我们:这些“预制件”的存在或呈现比过去调性音乐中单纯的结构单位更潜在、更隐蔽,在分析中也更难见于一瞥之下。[1]此外,非调性音乐作品中各结构力元素及元素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特别是音高关系、节奏关系或织体音型关系等也可被看作是主题。但不管何种主题,都有以下性质:[2]
1.音乐中“主题”的含义为实在的“音乐形式化内容”,即便有时它并不作为音乐的具体织体形态出现,而是作为音乐写作的“预制件”材料。换句话说,是“音乐形式实体”本身,尽管这个实体本身也具有“乐外主题内容”。因此,它和文学、戏剧中作为“题材”或“内容”的那种“主题”概念相区别。
2.在具体作品中,音乐的主题总是意义更突出,性格更鲜明,概括性更强,可塑性更大。主题(完整的或片段的)的形式化特征,特别是隐形的“预制件”材料将广泛和多样化地出现在作品之中而成为各个结构层次的构成基础或各个结构阶段的发展依据。也就是说,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凝聚了其中最重要的素材,概括了音乐最核心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
3.一部作品的主题一般来说具有“只适用于这部作品”的唯一性,因为对于具体作品来说,主题的数量多少、主题的外部形态、具体特征、陈述方式以及发展方法等都与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作曲家的表现意图相关。不过,用某种方法从中概括出来的形态特点,甚至陈述方式等仍有可能在另外的作品中见到,“但,即便是具有相同的认知,每个人在自己的描述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法和逻辑手段则大相庭径。所以,当出现音响形态和他人有相同的现象时,只要你的音乐思想不一样,你的表述方法不一样,你对音乐形态的认知和去探究这个形态可能发展的轨迹也就会不一样。尽管大家都从一个点出发,但由于观念和组织方式的差异,其过程和结果可以是截然不同的。”[3]
以下是一些乐句和主题的例子:
例1-17:舒曼《儿童情景》之七“梦幻曲”(第1-8小节)
套曲核心音调(a-f-e-d-c)——参看该作品第一首开始的主题,是贯穿整部套曲几乎每一个乐章的核心细胞材料;
a:四度音程,并贯穿全曲;av:四度音程的各种变体,包括级进形式或逆行等;
b:直线上行音型;bv:该音型的各种变体,包括缩减及方向的改变等;
c:迂回音型(来自于套曲核心音调的开头);cv:该音型的变形。
此外,从旋律线条来观察,可以看见有三个声部的模仿;节奏特点为抑扬格,并在句法的安排上打破了正常的节拍(小节)律动;和声进行表现为由柱式和弦开始,逐渐铺成流畅的线条性和声进行;上句停留在F大调属和弦上,下句内部有离调到d小调后又转到C大调。
例1-18: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第1-21小节)
此例第1-4小节,由乐队陈述主题之主要乐旨,作为第一乐章(全曲)的引子;随后小提琴独奏进入,并在两个层次上陈述了主题的乐思,其中第一个层次(第5-14小节),主题乐旨以隐伏的状态镶嵌在旋律中;第二个层次(第10-14小节),主题乐旨则直接陈述,两个层次在第13小节合二为一;此后,旋律的发展运用了不断展衍与模进的手法,并不断加入新的因素使结构不断膨胀,乐思不断丰满,使之形成了一个长达第17小节的乐句,作曲家高超的旋律写作技巧得到了充分地彰显;与此同时,和声与旋律总是不同步,这样的不同步配合了旋律不断发展、乐思永无停顿的音乐要求。
例1-19:斯特拉文斯基《C大调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此例为主部主题的第一句(整个主部主题为一个三分性结构),由具有起承转合意味的非方整循环的四个细分部分组成。其核心乐旨细胞为主题头的B、C、G三个音构成,该三个音不断以其自身形态或变形形态(含核心乐旨细胞的倒影、逆行以及其他变化)凸显于主题的构建中,使主题的形成充溢着核心乐旨细胞的变化、展衍和扩充。主题乐句形成的非方整循环是其最大的特点。此外,在“转”的细分部分所出现的具有d小调属和声域的旋律片段为主部主题中句的调性(d小调)做了准备。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