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府州折氏与党项的关系

关于府州折氏这一群体的形成,周伟洲先生在其《唐代党项》一书中,对此进行了两种推测:一是十六国居湟水流域的鲜卑折掘氏,到唐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势力北上,四川西北、甘南、青海的党项纷纷内徙,鲜卑折掘氏也随之迁移,最后定居于麟、府一带,改姓折姓,因其与党项诸部长期杂居,共同生活,逐渐党项化,成为党项诸部之一。另一种可能,则如上引《折嗣祚碑》所说:折氏祖先“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不改善政……”即是说,府州折氏早在唐武德年间即居府谷。后党项内徙至此,与之杂处,逐渐党项化,为党项大姓之一。周伟洲:《唐代党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折嗣祚碑》碑文为折氏后人追溯其先祖所言,以此作为唐武德年间府谷即有折氏这一群体分布的依据,不可信。笔者赞同周伟洲先生的第一种推测,认为鲜卑折掘氏应该是在吐蕃势力北上时,随党项羌一起迁徙至府州地区,后与党项羌杂居、融合,到五代时逐渐成为党项中的一个部落。

唐贞观十二年(638)左右,吐蕃松赞干布因向唐室请婚遭拒绝,遣军攻唐松州,后吐蕃退走。贞观十五年(641)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双方结成甥舅之国,保持友好关系,一直到贞观末唐太宗与松赞干布先后去世。唐高宗继位后,吐蕃势力开始向北扩张,唐朝的一些羁縻府州开始废置,或处于或臣或否的状态之中,党项部众内徙也日益增加。到唐仪凤年间(676—679),吐蕃更是不断寇扰唐鄯(治今青海乐都)、廓(治今青海尖扎北)、河(治今甘肃临夏)、芳(治今甘肃迭部东南)、扶(治今四川南坪)、松等州。其中鄯(治今青海乐都)、芳(治今甘肃迭部东南)等地即为折掘部的活动地区。至永隆元年(680)前后,“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巂等州……”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2《唐永隆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396页。

因此,在大批党项向北迁徙的大潮中,折掘氏随同党项一起北徙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些党项部众迁徙与分布的情况,据周伟洲先生统计,唐在关内道所属的银州(治今陕西横山党岔乡)、灵州都督府(治今宁夏吴忠西)内附有党项羁縻府十二、州二十八,所统党项部众当均为内徙者。周伟洲:《唐代党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内徙党项的分布,主要在陇右道的洮、秦、临等州和关内道的庆、灵、夏、银、胜等州内,其中内迁至关内道诸州的党项部众为数更多,由陇右道陇西诸州而入。

开元九年(721),六胡州康待宾联合党项掀起暴乱,接连攻下胜州(今内蒙古伊盟东北)所属的银城、连谷二县(神木境内),唐派遣张说、王晙领马步军万余人出合河关(在今山西兴县西黄河边)掩袭,大破之,北追至骆驼堰(在神木北百里),迫使党项羌与康待宾分裂,互相攻击,康待宾遂败北,逃入铁建山中(在连谷西北),余众溃散。平乱后,张说招纳党项流亡,复其居业,“奏置麟州以安羌众”欧阳修:《新唐书》卷125,《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07页。,寻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置麟州,五代因之。麟州既为安置叛降党项而建置,其州境内主要居民为党项。

到唐安史之乱后,党项又发生了第二次大的迁徙。这次迁徙始于安史之乱后的至德年间,到永泰元年,前后时间长约十年。原迁至陇右的党项先是以“寇掠”的形式向东徙至庆、盐诸州,到永泰元年,唐朝为了离沮吐蕃与庆、盐等内徙党项,将这部分党项又东迁至银州之北,夏州之西及绥、延等州。这样到永泰元年,党项基本上完成了其内徙。其中,在永泰元年迁入绥、延等州的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可能与此后在府州兴起的党项折氏有一定的关系。

党项的迁徙,带来了其部落的分离与整合。与党项羌一起迁徙至麟、府州等地的鲜卑折掘氏部落,长期与党项羌杂居错处,逐渐融入党项,到唐末五代时期,以折氏一名出现在党项众部之中。这从史书记载即可明证:如在新旧《唐书》中均提到党项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而拓跋最为强族”,其中均没有提到折氏。而在《新五代史·党项传》中载:“党项,西羌之遗种。……其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跋氏为最强。唐德宗时,党项诸部相率内附……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4《党项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12页。据此可知,至唐末,折掘已完全融入党项之中,开始以党项折氏一名见于史载,并世据麟、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