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清代陕北民族分布格局的最终形成
清朝建立后,于康熙七年(1668),陕、甘分治,陕西省所领七府(西安、同州、凤翔、汉中、兴安、延安、榆林)、五直隶州(乾州、商州、邠州、鄜州、绥德州),基本与今陕西省所辖地区相同。延安、榆林两府及鄜、绥德两州大致管辖今陕北地区。清初,自元、明三百多年以来陕北地区原有的诸族基本上融入汉族。由于明末陕北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关中、渭北及山西一带的汉族又大量迁入,因此,使陕北地区汉族人口迅速增加,加速了该地区的以汉化为主流的民族融合。而明初陕西形成的回族也日益发展壮大,主要聚居于关中,其次是陕南和陕北地区。
在清同治年(1862—1874)以前,陕西回族人口到底有多少?据同治年间镇压回民起义的左宗棠的奏牍中说:“通计陕回七八十万。”而据民国初年西安回族马光启所撰《陕西回教概况》记:“历宋元明清以来,生殖日繁,遂布满全省,号称百万。”
又据同治年间曾参加镇压回民起义的余澍畴所撰《秦陇回务记略》说:“陕则民七回三,甘则民三回七。”
即陕西回族占总人口的3/10。这一数字为现今一般有关论著所引用。然而,清乾隆时,陕西总人口是700万至800多万,
到嘉庆、道光年间,增至1000万至1200万左右,
如果上述陕西回族总人口约70万至100万较确,则回族只占全陕人口约1/10,余澍畴的说法恐不确。尽管如此,当时陕西十人中就有一回族人,回族人口之多,发展之迅速,也是很引人瞩目的。而陕北地区的回族则较关中人口为少,主要居于延安府县城附近,及与甘肃交通沿线。此地回族与甘肃陇东、宁夏的回族关系较为紧密,往来较多。
到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七,以陕西关中华县圣山砍竹事件为导火线,点燃了声势浩大的陕西回民起义。到同年八月,陕西回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全省回民皆举义旗,众约数十万,以东府为最多,西安次之,西府也有四五万众。正如有的清朝官吏惊呼:“自夏徂秋,通省回民皆叛,地方无完土。”此时,回民起义军又与陕南的太平天国的义军相呼应,攻占关中多处。清廷急调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起义军于同治二年(1863)七月后,大部分西退至甘肃董志原(今甘肃宁县西北),建十八大营。
同治五年(1866),陕西汉族人民因连年战争,清军“复苛派民粮,民不能堪”,也纷纷揭竿而起。其中以活动于陕北及陕甘交界处的董福祥、高万镒为首一支,势力最强,“众号数十万”,且有与回民起义军联合的趋势。这就为回民起义军复起于陕西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同年十一月,西捻军张宗禹部六万进入陕西,其目的即是“前进陕西,往连回众,以为掎角之势”
。这无疑使回民起义军势力复振,大大有利于陕西革命形势的发展。由于陕西清军已大部分在西边与甘肃回民起义军作战,故东府一带防御薄弱。因此,西捻军由潼关、华县避开驻防清军,由蓝田转至渭南。十二月十八日,在西安灞桥十里坡一战,西捻军围歼清军数千人,遂围西安省城。时清军“文报不通,粮路断绝”
。这种形势下,在甘肃的原陕西回民起义军及部分甘肃回民起义军纷纷东趋入陕,再次掀起了反抗清朝统治阶级斗争的高潮。
同治六年初,从甘肃东来的回民起义军数万,却与陕北汉族义军联合,由邠县至鄜县,三原、耀州、同官、岐山、扶风、延安、安塞、甘泉等地,遍有回民起义军活动其间,致使陕西巡抚乔松年“茫无以应”。于是,清廷任命左宗棠为督办陕西军务、陕甘总督,严令催促立即入陕。同年六月,左宗棠率军由湖北抵潼关,他提出了“先捻后回,先陕后甘”的围剿捻军和回民起义军的方针。九月,西捻军转战至陕北,进入白水、中部(今黄陵)、洛川等地,与回民起义军联合,先后攻破了安塞、延川、清涧等县。十月二十七日,又攻占绥德。与此同时,以崔伟为首的回民起义军在岐山、陇州活动,清军告急,到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回民起义军的掩护下,西捻军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宜川东北壶口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直到同治七年六月在华北才为清军所镇压。
西捻军撤离至山西后,左宗棠以“先土后回”“各个击破”的策略,采取剿抚两手,分化瓦解回民起义军内部及陕北汉族义军。同治七年底至八年初,陕北汉族义军首领董福祥等降清,反过来攻打回民起义军。至此,回民起义军势孤,为清军各个击败,又退守至甘肃董志原、宁县和正宁一带,与甘肃回民起义军一起继续战斗。陕西地区的回民起义基本结束,而回民起义的烈火仍在甘、宁、青、新等地如火如荼。直到清光绪三年(1877),西北的回民起义才最终为清朝统治者所镇压。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的结果之一,是改变了清初陕北民族由汉、回为主的分布格局,即因陕北回军及家属西迁至甘肃(包括今之宁夏)各地,而变成汉族为主及仍在人数不多、已不断汉化的蒙、满(即少部分驻防陕北八旗官兵)诸族。到近现代,陕北基本上为汉族的最终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