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脸面与相关汉字
面miàn《说文》小篆作。《说文·面部》:“面,颜前也。从首,象人面形。”许慎解说:面就是人的脸。颜是额,自额而下,都叫面。指事字,从首以像人的头部,加一个框表示人面。
小篆字形的外框是人脸的轮廓,里边“目”是人的眼睛,现代汉语有“面目”一词。
“面”字的本义是“人的脸面”,如《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汉书·李广苏建传》:“何面目以归汉。”
用于动词“脸朝着”,如《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战国策·秦策》:“皆西面而望大王。”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战国策·赵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庄子·盗跖》:“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此两例的“面”是“当面”之意。唐韩愈《南山诗》“微澜动水面”和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两例中的“面”是“表面”之意。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四面竹树环合”中的“面”,则是指“方位”。
提醒注意的是:在古代,“面”与“脸”所指部位不同,最初脸指颊,就是女子的目下颊上搽胭脂的部位,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脸颊”一词。
玉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皃mào《说文》籀文作,《说文》小篆作、。楷书作皃。《说文·皃部》:“皃,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许慎说:皃指人的容貌;仪表(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象形字,下面是儿,上面是白,像人的头面。
《说文》:“籀文皃,从豹省。”皃是形符,豹省为声符。后来写成“貌”。《说文》小篆的“皃或从页,豹省声”,页是形符,表示人的头;豹省为声符。
“皃”字的本义是“人的容貌”,如《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论语·季氏》:“(孔子说):貌思恭,言思忠。”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貌恭而心不服。”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由“人的容貌”引申为“神态”,如《说苑·脩文》:“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宋朱熹注:“沃若,润泽貌。”此“貌”义为“样子”。
通“緢”,细微的丝,如《尚书·吕刑》:“简孚有众,惟貌有稽。”《说文》引作“帷緢”。
颜yán 繁体作顏。金文《五祀卫鼎》作,《说文》小篆作。《说文·页部》:“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许慎说:颜是印堂,两眼两眉之间。形声字,颜面在头上,所以以页作形符,彦是声符。
唐代女泥俑
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目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以为颜专指两眉之间,“目”字是后人妄增。可供参考。
“颜”字的本义是“印堂”,引申指“面容”,如《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意思是有位姑娘和我坐在一辆车上,面容好像木槿花开放。而“颜色”连用,则指“脸部色彩”,如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颊jiá 繁体作頰。《说文》籀文作,《说文》小篆作。《说文·页部》:“颊,面旁也。从页,夹声。”许慎说:颊指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形声字,页是形符,夹是声符。
“颊”字的本义是“人的脸面”,如唐戎昱《闺情》诗:“未能开笑颊,先欲换愁魂。”由“人的脸面”引申为“辅颊”,即耳目之间,如《易·咸》:“咸其辅颊舌。”虞注:“耳目之间称辅颊。”由“辅颊”引申指“侧旁”,宋文同《湖桥》诗:“湖桥北颊花坞,水阁西头竹村。”也指“堂内正室旁边的房间”,如宋苏轼《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诗:“中和堂上东南颊,独有人间万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