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亲子节目是这样炼成的
核心提示: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播出了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该节目是从韩国MBC电视台购入《爸爸!我们去哪儿?》版权后本土化制作出来的成功产品,在国内播出后不久即火爆荧屏,并实现了名利双收,不仅每期节目收视率位于同时段第一,在各微博、门户网站的关注度也是节节攀升,引发了受众的强烈追捧。《爸爸去哪儿》所创造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影响力非同凡响,它不仅在“父爱缺席”的现状下,引发社会对亲子关系和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而且从文化衍生产品的延伸和产业利益链的延长中,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商业利益,堪称是一个相当成熟、成功的文化产业营销案例。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产业链 亲子互动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
2013年第四季度,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创下了2013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之最,在网络上更是引发了一波收视狂潮,且冠名费由第一季的2800万元飙升至第二季的3.1亿元,不断刷新综艺类节目的新纪录。这个从韩国引进的节目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蹿红,成为一个文化产业营销的成功案例。更难得的是,它在现今媒介融合的新时代里,创造了超媒介的传播神话和商业神话,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产品应有的魅力,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思考。本文将从传播层面和产业层面对《爸爸去哪儿》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属于这个时代的成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中国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理论和现状梳理
(一)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所谓电视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性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对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真人秀这一电视娱乐节目形式最早出现在美国,中文名称是“Reality Show”的直译。我国自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引进真人秀节目形式后,便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真人秀”试水期,而其真正兴起则是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随后,各大电视台在真人秀潮流的引导下,纷纷推出此类节目。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类型的一种,它隶属于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是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的新增分支。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将人物放置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让观众能够看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隐私内容,并在逐渐淘汰那些不喜爱的人或者不太喜爱的人的过程中,最后选出人们最喜爱的胜利者。
(二)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因素分析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是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新增加的分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类真人秀节目的规律,我们可以为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关键元素:
1.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元素——参与者
真人秀的主体是所谓的“真实的人”,或者说是非角色扮演的真实状态下的人,且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同样的娱乐价值,只有那些能够引起我们关注、关心和情感好恶的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受众的兴趣和感情投入。亲子互动真人秀所设定的场景以生活场景为主,亲子的固定角色决定了此类节目戏剧性不强、动作性不强,更多的是依靠参与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来推动情节的。所以,要选择在性别上、职业上、地域上、性格上、年龄上、生活方式上,甚至语言上具有差异的参与者。这些差异化的人物既要具有某类人群的典型特征和代表性,又要能够构成一种戏剧性的对比和冲突。
2.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景元素——时空规定
亲子互动真人秀中的参与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去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这种时空的限定创造了节目的紧张气氛、期待感和节奏感,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真人秀往往强化时间限制意识,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分钟、倒计时、读秒等,利用这些紧迫的时间元素制造紧张的节目气氛,强迫参与者进入兴奋状态。在环境的选择上,这类真人秀一般设置在具有封闭性的室内或者户外环境里,室内环境一般选择带有生活气息的家庭布景,户外环境则多选择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然而,时空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使“真人纪实片”出现“秀”的因素。
3.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环节元素——竞争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情节是否有魅力取决于参与者间的竞争是否激烈、竞争结果是否难以预料。游戏环节是节目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亲子在游戏的通力合作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并且各亲子组合不同的表现塑造了各自的人物形象。游戏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构成了冲突,而这种冲突能够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也可以调节节目气氛。
4.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纪实元素——现场记录
真人秀没有台词,不规定过程和结果,也不摆拍,通常采用多机位跟踪拍摄,使参与者可在规定情景中自由思考和行动。亲子互动真人秀的魅力往往在于给受众一个窥视与评价他人亲子关系和私生活的机会。它的纪实性使得节目十分真实、自然、开放和出人意料。
5.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
虽然亲子互动真人秀要求以亲子组合的真实表现、情节的自然展开、场面的纪实还原、声音画面的写实、细节概念的演绎来实现,但是,不加“修饰”不能成为“秀”,也没有情感冲击力可言。因此,在不破坏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能增加节目的情节魅力,推动节目节奏,更重要的是强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
(三)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5年,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各大电视台像蝴蝶效应般策划播出了许多种类不同的真人秀节目,亲子互动关系的概念也悄然出现在这股大军里,亲子互换真人秀(湖南卫视《变形计》)、亲子竞技真人秀(湖南卫视《我是冠军》)等节目陆续推出,但是,这些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并没有和其他真人秀节目一样在短时间内被广泛复制,而是一直显得不温不火。
直到2013年第四季度,湖南卫视全新推出的《爸爸去哪儿》播出以后创下“零差评”的收视影响,才冲破了亲子互动真人秀捧不红的桎梏。这个由《变形计》团队再次打造的节目,自开播以来迅速引爆全国收视率。
随着《爸爸去哪儿》节目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国内大量复制的节目接踵而至,各大卫视都纷纷复制和模仿拍摄播出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如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东南卫视的《宝贝大赢家》等。众多同类型节目扎堆登上荧屏,造成观众视觉上的疲劳,同时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失和品位的低俗而日益遭人诟病。
二、案例简介
(一)《爸爸去哪儿》节目概况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其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此节目在韩国当地稳坐该时段收视率冠军宝座。第一季《爸爸去哪儿》节目于2013年10月11日播出,由《变形记》制作人谢涤葵及其团队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及其团队联手打造。
《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以亲子生活为主题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其主要内容是五位明星爸爸带着自己的孩子在三天的户外乡村生活体验中,还原到爸爸的角色单独照顾子女的起居饮食,父子(女)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五对明星亲子组合(林志颖父子、王岳伦父女、田亮父女、郭涛父子、张亮父子)组成嘉宾阵容,进行农村放羊、野外搭营、下湖捕鱼、下田挖藕等活动,使很少有时间待在一起的父子(女)拉近了距离,同时使爸爸们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和亲子观。没有孩子的妈妈在身边,爸爸们既当爹又当娘,该节目既考验了明星带孩子的能力,同时又向观众传递了正能量,让更多的家庭重视亲子间的交流与互动。
该节目设置了相对固定的环节,例如:剧组没收爸爸们的通信工具、钱包和孩子们的玩具、零食;各个亲子组合通过竞赛或者抽签的形式入住不同档次的房子;根据拍摄地点的特色设置了有趣而简单的游戏环节,父子(女)俩在陌生的环境下洋相百出,游戏胜出的亲子组合会得到奖励,反之,失败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爸爸单独给孩子做饭,给孩子梳洗,跟孩子睡前谈心。
在同期推出的周五晚卫视综艺节目中,《爸爸去哪儿》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参加节目的五对明星父子(女)迅速蹿红,成为大众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谈资,星爸萌娃之间的互动成为新鲜话题,他们之间的各种温馨场面和窘态都成为被围观议论的对象,“爸爸去哪儿”一夜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二)《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传播现状与效果
1.网台联动的视频播出平台
《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播出平台分为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视频网站两类。湖南卫视和湖南金鹰卡通两个电视台为该节目的主要播出平台(见表1)。由于节目播出后大受欢迎,不少观众在湖南卫视的各种宣传渠道留言希望重播,加上该节目收视率高涨,使得湖南卫视破天荒地安排了8次重播档期,创下了湖南卫视非戏剧类节目重播次数之最。2014年1月27日,为配合《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在春节期间上映,湖南卫视再次重播《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全集。由于同名电影在全国的票房高企和春节期间亲子游的火爆,全国再度掀起了“爸爸热”。
表1《爸爸去哪儿》传统电视媒体播出平台与时间
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不一定要依赖于逐渐衰退的电视媒体单一渠道,应该积极寻找多样化的播出平台,例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以及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爸爸去哪儿》在网络湖南卫视与电视台同步直播,百度、优酷、爱奇艺、土豆、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等网站的视频播放器也是该节目的网络播放平台。联合新旧两个播放平台创造了空前的效果,使节目打响了电视、网络跨媒体播出的双响炮。
2.网台双平台创造收视狂澜
根据索福瑞城市网收视率,《爸爸去哪儿》平均收视率为4.67,市场份额达到0.98,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在同时段排名全国第一,远高于其他综艺节目(见表2)。与此同时,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在百度指数、综艺排行榜播放量、搜索量等多项指标上也一直保持第一。以百度为例,搜索“爸爸去哪儿”能找到接近1亿个相关网页。百度指数显示,在节目播出第一期当晚,已有近4000万人收看节目,经过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的网络口碑传播期与收视酝酿期,在第二期播出后,指数绝对值飙升至近120万,用户及媒体关注度均产生100%以上、200%以上的增长。
表2《爸爸去哪儿》CSM索福瑞全国网和城市网收视率
《爸爸去哪儿》自开播后在网络上的视频点击量十分惊人,仅优酷一个平台上,上线只有两期时播放量已经超过6800万,优酷领跑整个网络视频平台并创下单集全网最先破千万的播放纪录。根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在网络视频平台点击量的统计,优酷平台的点击量超过9亿,爱奇艺和PPS双平台的总点击量超过7亿,搜狐平台的点击量达到3.26亿,土豆平台的点击量超过9000万。自开播以来,该节目在电视和网络的播放量一直保持上升走势,连创台网观看纪录,成为当年最优秀的王牌综艺节目,价值得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认可。
(三)《爸爸去哪儿》效应大盘点
作为2013年火遍整个神州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成为2013年综艺节目转型的一个标杆,由它引发的社会效应和商业效应至今仍然在蔓延。不得不承认,它不仅仅是一部形式创新的亲子类综艺节目,还是一个拥有强大影响因子的文化产品,它成功的原因除了对内容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深挖力掘,还有其自身“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
1.亲子秀扎堆荧屏
在网台双平台收视上,《爸爸去哪儿》的网台联动取得了空前的效果。在该节目收视率破1后,单期综艺节目在视频平台的播放上,极为罕见地有了超过电视剧播放的趋势。根据腾讯视频总编室的数据,《爸爸去哪儿》第一期节目有超过1360万的播放量,在第二期上线后14小时之内,视频播放量又突破了557万,创下全网播放量第一的最好成绩。
《爸爸去哪儿》无疑掀起了新一轮收视热潮和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狂潮,该节目更带动了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以及浙江卫视《星星知我心》的收视率,也让诸多卫视蠢蠢欲动,纷纷宣布将在2014年推出亲子互动类节目。例如,《用孩子打赌》、《宝贝看你的》、《加油儿女》等节目已在待播状态。有业内人士统计,至今最少有24档已经备案的亲子节目,预示着卫视即将出现亲子节目的井喷状态。同类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都差别甚少,最大的不同是,一二线卫视请大牌明星做嘉宾,而三四线卫视则是以草根为主角。“麦当劳”快餐式的消费逻辑导致卫视纷纷盲目跟风。回顾近几年的卫视荧屏,几年前“梦想”、“益智”类主题扎堆,后来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走红而扎堆“音乐”类主题,到了2013年年底又变为疯狂扎堆“亲子”类主题。
2.反哺“原始版本”
《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得到几乎“零差评”的评价,网台双平台收视率持续上涨,节目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打造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形态,加上本土化的元素和制作风格,形成全新的一档亲子类综艺节目。由于《爸爸去哪儿》在国内收视的火爆,观众才知晓原始版本并开始接触原始版本,也因此带火了原始版本。观众在爱奇艺、PPS等网络视频播出平台上可以观看到原始版本,使得该节目视频在爱奇艺的热度排名也开始不断上涨。
虽然中韩两版节目的编排策划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都有望分别成为2013年度中、韩两国的最佳综艺节目。国内版节目的热播进一步带动韩国原版节目在国内视频网站上的热播,因而创造了海外引进版权节目通过国内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在节目自身大获成功后,又反哺原版节目收视的先例。
3.引爆网络舆论热点
按照统计所得的季播综艺节目平均单期视频点击量来看,《爸爸去哪儿》的单期视频点击量达到1.7亿次,而在浙江卫视综艺节目中数一数二的《中国好声音》的单期视频点击量只达到1.4亿次。在以海量信息内容及长尾理论策略见长的互联网络中,视频点击量明显集中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相信这是季播电视节目能够将节目内容上升为社会话题并带动大众关注与传播的结果。拥有中国最庞大受众群体的电视与互联网,当这两种媒体类型相结合时,就会产生这样的能量。
这档以明星为嘉宾的亲子互动真人秀,受众并没有因为明星自身的光环而将兴趣点聚焦于明星私生活,而是聚焦于父爱缺失问题和育儿方式上。现代家庭常常出现父爱缺席的现象,生活压力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将生活重心放在事业和功利上,忽略了家庭伦理和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而这一节目恰恰提供给受众一种参照。
据百度指数和新浪指数显示:节目在播出前的关注度甚低,一直处于几百、几千的讨论量;节目播出当天也即10月11日,微博话题讨论数增加到18万;节目播出第二天(12日),微博话题讨论数量骤增到26万(见图1)。相同的情况在持续的几期节目中都能得到验证,即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便会出现节目讨论量和关注度的峰值(见图2)。因此,我们发现,一部分受众是因为受到网络热议的影响而开始搜索视频节目进行线上观看的。而从每期峰值热议话题的统计来看,对于亲子教育的话题始终是话题讨论的聚焦点,更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教育”的讨论和反思。
图1 新浪微博《爸爸去哪儿》话题讨论量
图2 百度《爸爸去哪儿》热点趋势
4.带热相关产业
《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带热了相关文娱产业,给不少商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百度、优酷、土豆、爱奇艺、网易等视频播放器的点击率及关于该节目的相关营销软文的数量每天都在攀升,网站的广告收入与点击量都是相当可观的。
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爸爸去哪儿》直接带动了许多商品的销售。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林志颖与Kimi的亲子装以及节目上萌娃们的“同款”衣服、书包、玩具甚至拉杆箱、墨镜、奶粉等商品在淘宝上的销售都非常火爆。同时,在专卖情侣服的商店里,亦新添了一些融入亲情元素的亲子服出售,亦十分畅销。该节目还带热了帐篷、户外运动服装、炊具等商品的销售。
《爸爸去哪儿》还带热了亲子游市场。带孩子出游的爸爸妈妈越来越多,亲子游成为周末旅游市场一股不小的力量。节目的取景地——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坡头、云南普者黑等已经成了网络搜索热词,节目中出现的放羊、采摘、滑沙、住帐篷、划船等亲子活动,也使不少父母蠢蠢欲动。不少家长也开始关注与孩子的亲子交流过程。
不少旅行社和网站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亲子游”项目。在携程旅行网的“爸爸去哪儿亲子游”平台上可以看到,不仅有灵水村、沙坡头、普者黑等拍摄地的团队游路线,还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设计的多条亲子游路线。
5.文化衍生产品持续升温
《爸爸去哪儿》节目通过对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实现二次甚至多次收益,形成以综艺节目为龙头并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商业链条”,最终改变仅仅依靠广告的原始而单一的价值实现模式,制作公司在综艺节目产业链的重新构建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话语权。
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是该综艺节目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之一,在半个多月里收获超过7亿元的票房。5天的拍摄时间和低成本制作,电影成品的形式与电视综艺节目基本无太大差别,可以说是将综艺节目从小荧屏“照搬到”大银幕上映,但其票房成绩刷新了中国2D电影的新纪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神话。
2013年12月6日,湖南卫视推出《爸爸去哪儿》同名手机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扮演星爸和萌娃完成收集食材的任务。上线不到三天,这款游戏的下载量已经突破300万,并在苹果手机App Store免费榜总榜、游戏榜总榜连续24天保持第二的位置。
2014年1月18日,官方授权出版的《爸爸去哪儿》同名图书正式上市。书中除了收录节目中的点滴感动外,还专门附上独家幕后采访及节目花絮。淘宝网等多家网站预售3万多册,北京新华书店在新书上市两天后就卖出了500多册。
湖南卫视在节目热播后迅速借助《爸爸去哪儿》的热潮,授权制作了各种文化产品,利用这些文化产品增加节目娱乐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商务价值。
三、《爸爸去哪儿》成功因素分析
(一)家庭主题文化大获全胜:父亲形象缺失、家庭关系疏离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60.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之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是不够的,说明了现今社会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来自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学角度讲,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社会学角度看,父亲却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古训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但父亲这一角色在许多中国人的童年中并没有产生足够强势的影响。或许是我们片面地理解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认为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父亲却被描绘成教育儿女的局外人。其实爸爸对幼儿生活细节的有效参与、有效干预是必需的。爸爸、妈妈基于不同性别特质给予孩子的判断反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乡村体验,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并且完成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参与的任务。短短的三天两夜,拉近了平日少有机会待在一起的父子(女)的距离。这个节目将“爸爸”推到了幼儿教育的中心,这是一个对中国人很有启发的设置。我国的年轻父母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早教,但是面对时间和精力不足的无奈现状,这样的情感体验型节目会使他们有较强的身份代入感。与此同时,“爸爸热”引起了网络上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讨论,更增加了节目的曝光率和受关注度。
(二)节目创新
1.节目视角
《爸爸去哪儿》这档名人待机沟通纪实节目将创新视角对准亲子关系。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掀起“平民秀”狂潮,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平民秀”节目层出不穷。此后各大卫视推出的真人秀又以明星参加作为亮点,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北京卫视的《最美和声》、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等。近年来,“竞技类”的真人秀节目,特别是歌唱真人秀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亲子类”特别是“明星+亲子”的真人秀节目视角新颖,在播出前就让受众充满期待。
2.节目形式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定位为户外亲子互动真人秀,并且节目拍摄地点不再是摄影棚内,也不是电视台综艺舞台上,而是在户外,在大自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出,这档节目的形式已经别出心裁,让观众能够看到综艺节目的多元化,也更“接地气”。
在节目形式方面,首次采用明星父子(女)搭档的形式,限定父子(女)单独参加体验,“度过一次没有妈妈在身边的奇妙旅程”,这种形式在我国电视节目圈内尚属第一次。将这个原产于韩国的节目引进中国之后,之所以能赢得国人的喜爱也与节目娴熟地运用文化传播理论的本土化策略有关,节目的改造迎合了国人的品位与认知,将他国的节目形式与中国的文化底蕴实现了有效对接。
同时,在节目环节设置上还精心布置了父母常做的一些日常任务,例如寻找食材、爸爸做饭、娱乐小游戏比赛等,增加了节目形式的亮点。在节目开播前,网友们便已在网上积极展开节目话题讨论,从侧面可看出观众对这档节目的形式很感兴趣。
3.节目拍摄
《爸爸去哪儿》的制作团队即谢涤葵团队从1999年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便开始磨合,至今已将近15年,因此该团队默契十足。节目摄制组启用了无缝录制模式,保证内容的真实完整,并事先去现场做好各种预案,保证任何情节都不会重新来过。外拍出动各部门工作人员150人,包括制片、摄像、现场导演、编剧,甚至医疗团队。现场加上监控共有40多个机位,每期90分钟的节目是从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中剪出的。据悉,每天节目组都会在早会中梳理当天的拍摄流程。拍摄时,编剧和摄像分别紧跟在明星父子身边,摄像负责记录影像,编剧则记录拍摄内容以方便后期剪辑。
4.节目后期
后期剪辑方面,以1∶15的比例将原始素材精剪为90分钟,并采用素人观看实况声录制的形式,使整个节目气质接近于纪录片。
随着视频制作技术的进步,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运用新的节目制作手段和包装技巧发展出了新的节目形态,也因此加快了观众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近年来,不少电视综艺节目在制作和包装时将大量的卡通元素融入其中,卡通元素所具有的诙谐风趣、生动夸张、通俗易懂、时尚动感的品质,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内涵和表现力,普遍受到大众的喜爱。
《爸爸去哪儿》节目增加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漫画表情和字幕等卡通元素,在片头曲、字幕、插图等后期制作中广泛运用。这些动漫卡通元素的灵活使用,给整个节目增添不少朝气,视觉上也更具新鲜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节目气氛。字幕和音效设计都是该节目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起到渲染亲子情绪和打造快乐气氛的效果。
5.平台优势
在众多省级卫视中,湖南卫视一直保持着的收视率名列前茅的优势,早已为《爸爸去哪儿》打下坚实的观众基础。据CSM和CTR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26日,湖南卫视全天收视率为0.64,份额为4.8%,排名省级卫视第一,全国第二,仅次于CCTV1。按收视人群排位,湖南卫视的电视影响力也位居第二,其中以15~24岁人群最为突出。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有部分原因应归于湖南卫视自身的平台优势,湖南卫视通过成功推出《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在年轻人中有极强的号召力,积累了大批对湖南卫视有媒介依赖的固定受众。另外,节目的档期安排在每周五晚间十点,这一时段一直是湖南卫视的黄金时间档(《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等高收视率的节目也同样在此时段播出)。黄金时间档的安排保证了节目有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并通过口碑传播,进一步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三)多媒体整合营销
1.多媒体整合营销宣传
《爸爸去哪儿》在10月首播前,除了传统的电视节目预告之外,还通过新媒体对节目进行整合营销。从8月开始,节目嘉宾林志颖已在自己的微博中通过照片、博文等方式,透露节目中的花絮。由于林志颖、郭涛等嘉宾自身具有号召力,产生强大的明星效应,节目播出前就让大批“粉丝”对节目有极高的期待。《爸爸去哪儿》成立官方微博之后,对节目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造势,加上湖南卫视轮番播出节目预告片,多点同时进行的整合营销让对节目本就有所期待的观众更是翘首企盼,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对节目还未关注的受众。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对传统固有优势传播渠道和受众市场的操纵,更在于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媒体,收获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与热议,提升了节目自身的整体观看期待与内容影响力,进一步带动节目“粉丝”的狂热追捧,使得节目价值链条呈现多维发展态势。
2.微博和电视互动增强转播效果
微博为普通受众和明星的接触提供了渠道,并在后期的反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受众可以通过微博看到嘉宾分享的未播出部分的花絮,提高观看过节目的受众对节目的后续期待;另一方面,微博的转发和评论行为,作为口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一部分也成为节目的宣传途径,并且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有了社交网站的助推,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度就会完全不一样。
“相比传统的营销方式,微博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裂变式反应,而微博名人是这个营销的重中之重。如果微博营销可以引起爆炸般的反应,那么微博名人就是点燃这个火药桶的引线。”节目播出后,节目中的五位爸爸都通过微博与受众互动并引起剧烈反响,形成良性的传播环节,巩固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爸爸去哪儿》的官方微博到目前为止已经吸引了近466万粉丝的关注。观众通过微博账号关注《爸爸去哪儿》,便可以看到最新的预告片花、照片和原创漫画,并且可以自由地评论、转发、点赞,阐释自己的观看心得和观点,给节目组最及时的反馈。
《爸爸去哪儿》播出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对其进行了十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经过这些社交网络的传播,一个电视综艺节目从名不见经传变成一夜爆红,同时让原本并不是父母的观众也去关注一档亲子互动电视节目,这样大大扩大了亲子互动真人秀的受众群体范围。除此之外,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娱乐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会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例如,Kimi喜欢的“奥特蛋”玩具成了热门抢手的玩具。
四、品牌“去哪儿”的策略探析
《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让国内真人秀节目看到了本土亲子类节目的曙光,也暂时让综艺节目从泛滥成灾的选秀上稍许挪移开来,并且带动了影视行业挖掘本土亲子类节目的热情。但是,能够将国外亲子节目的轻松感人风格学到家,且又深谙品牌塑造之道,并对亲子文化掌握自如的,国内能有几人?能打造出“现象级”旋风,掀起“去哪儿”狂潮的制作公司,国内又有几家?《爸爸去哪儿》的跟风者众多,但是《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塑造模式却是不可复制的。
(一)本土化的品牌建立
与湖南卫视许多收视火爆的节目相似,《爸爸去哪儿》也并非我国原创的节目,其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但《爸爸去哪儿》制作团队在尊重原版的情况下,对节目进行了“接地气”的改造及创新,这对节目的品牌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在节目模式的选择上,湖南卫视选择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该节目在韩国口碑极佳,长期稳坐同时段的收视率冠军宝座,这使得《爸爸去哪儿》的节目模式拥有了先天优势。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版权和模式都购自韩国,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湖南卫视负责中国版权节目的所有拍摄制作,MBC则派遣制片人和技术人员从前期到拍摄现场进行指导。这种尊重版权的意识,让《爸爸去哪儿》没有出现许多模仿节目中的“山寨”现象,节目质量相当高。事实上,每档成功的节目模式都会被视为教学案例,但要想做出好节目,真正要学习的不是某个节目的外部形态,而是它的成功制作模式。湖南卫视这种将国外节目模式整体引进的方式,让节目制作更加专业,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对国内节目制作理念和技术的更新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湖南卫视在节目模式版权引进之后,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设计,使节目能迎合国内观众的心理需求。比如,原版韩国节目的节奏较为缓慢、拖沓,而《爸爸去哪儿》则通过更为丰富的环节设置和精炼简洁的后期剪辑,来加快节目节奏,使其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在外景地的选择上,无论是北京的山沟还是宁夏的沙漠,除了作为环境要素推动节目进展和人物表现外,其独特的风景的也让观众印象深刻。在节目环节设置上,韩国版节目把明星父子带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难度不大的任务设置带爸爸与孩子进行一场亲子休闲旅游。而在中国版节目里,参加节目的明星父子则被安排到更加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通过一系列更具难度的任务设置与环节挑战,增强故事性、冲突性,突出亲子间的一对一互动,以及平时不善于照顾孩子的明星老爸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时的手忙脚乱与窘态,体现爸爸与孩子一起变化、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此外,在定位上更突出明星爸爸带孩子的能力,表现手法更细腻,重视父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探讨现代都市亲子关系中父亲形象缺失等更具中国特色的主题。睡觉前父子间的温情对话,孩子不时对父亲表达的爱意,以及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节目的每个细节都透露出父子间的亲情,这让许多观众看后大呼“有爱”。一时之间,亲子话题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种本土化的改造,一方面基于两版节目节奏与容量的不同,另一方面更是湖南卫视基于自身多年大型综艺节目制作经验,针对国内的社会文化与受众收视特点,多方考量后作出的戏剧化改动。此外,国内版节目的火热进一步带动韩国原版节目在国内视频网站上的火热,创造了海外引进版权节目通过国内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不仅节目自身大获成功,同时又反哺原版节目收视的先例。
(二)重视提升品牌内涵
亲子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意义重大。而在我国,现代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巨大的生活压力,都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忙,回到家中已深感疲惫的他们怎会有精力和时间去关心、教育子女呢?因此,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城市单亲家庭问题、城市家庭亲情缺失问题等此类亲子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突出问题。《爸爸去哪儿》就刚好对上述社会焦虑问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让所有问题都集中于通过爸爸提升照顾孩子的能力来解决,为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解释,为人父母的城市人可以对照明星的行为来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可爱的孩子、天真的话语抚慰了城市人的孤独感。
节目中,五位明星父亲要与各自的萌娃一起,在陌生的环境中度过72小时的“人在囧途”。父子俩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状况百出,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星爸们的多面形象和孩子们的天真童趣,使观众捧腹大笑。《爸爸去哪儿》在无形之中激发了观众的亲子情感、引发了观众的感情共鸣,进而使观看者萌生改善亲子关系的想法。虽然节目中的五对父子的亲子关系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家庭的亲子关系,但是其所衍生出来的“如何与子女进行亲子沟通”,“如何当好父母”等问题也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因此,观众们在观看《爸爸去哪儿》这类亲子节目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获得亲子相处的启发,获得正确的亲子观念指导,这将会对社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此外,相比韩版的综艺气质,一向擅长拍摄纪录片的谢涤葵团队,也将纪录片气质和人文情怀带进了中国版。除了睡前父子温情对话的环节被放大外,节目中还加入了对人文风情的介绍。在宁夏沙漠一辑中,对植草治沙的介绍,对羊皮筏子的历史的介绍;在云南普者黑一辑中,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爸爸和孩子们受到了当地人特殊而热情的“抹脸礼”……这一切的安排,无不显示了节目组的用心,更彰显了亲子类节目的教育价值。这再次证明优秀的文化产品除了有好的形式外,还要紧紧扣住社会的脉搏。可以说,这档节目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符合时下宣传的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使它不同于选秀类节目,受到官方媒体的一致好评。
(三)利用传媒扩张品牌
一个产品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离不开全面的品牌推广。在这方面,《爸爸去哪儿》的品牌推广可以说是八面玲珑,覆盖全面。
一是借助本台资源进行早期宣传与推广。《爸爸去哪儿》早期的品牌推广是借助本台资源进行有力的宣传、推介,使其内容和模式广泛、迅速地为公众所了解。湖南卫视拥有丰富的节目资源,在《爸爸去哪儿》开播之前,湖南卫视除了利用《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进行宣传推广外,还在备受欢迎的《我是歌手》第一季即将结束的时候,通过其官方微博预告将要开拍的《爸爸去哪儿》。此外,在节目播出期间,湖南卫视还利用网络平台助推节目热度,如联合优酷网针对《爸爸去哪儿》独家上线视频互动功能,根据当期节目热门事件设立话题,目前参与投票用户超过20万。同时,优酷联合“PC端+移动端”多平台推广,通过SNS、微博、微信等多样化手段持续酝酿并扩展节目热度。可以看出,湖南卫视充分调动本台资源,从电视台到网络,线上线下协同作战,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热度。
二是利用名人效应突破市场屏障。产品在被消费者接受和购买之前,必须先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认知和信任。但在产品种类、数量爆炸的今天,消费者通过自己仅有的信息资源进行产品判断变得不再简单,因此,品牌消费成了消费者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品牌是一种能够让消费者进行认知识别并最终获得信任的符号。《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五对父子都是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定位的。节目制作组选取五个不同的爸爸形象,让观众可以将自己与不同类型的爸爸做对接,从而增加了对人物的认同感。如:田亮与Cindy亲密互动;郭涛以身作则的严父形象;王岳伦不会做家务,但很有责任感;张亮与孩子像朋友一般平等交流;林志颖是个照顾孩子内心感受的慈父。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该节目成功的关键是选角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这五个没有太多经验的明星爸爸,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普通人是一样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明星本身就是节目的推广平台。仅“不老传奇”、永远的偶像林志颖和他细心保护、极少在媒体上露面的儿子的加入,就已成为节目的最大亮点,因此林志颖父子的出演也一直是节目推出之际宣传的重磅砝码。在节目开播前,就有很多林志颖的粉丝冲着他和小Kimi去观看节目,从播出效果来看,小Kimi果然不负众望,奶声奶气的一句“爸比”简直萌化人心,其与“爸比”林志颖在节目中合唱《十七岁那年的雨季》也一度让不少粉丝感动落泪。此外,“萝莉女汉子”Cindy、“不食人间烟火”的王岳伦、人俏嘴甜的王诗龄、模特兼大厨张亮等人,均得到大众的喜爱。各有特色的亲子组合,各自攻占其目标群体,为节目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三是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营销。在《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前,观众并不清楚是哪几位明星带着宝贝参加节目,因此,网络上对参与节目的明星的揣测非常多。湖南卫视不时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剧透,并且开辟相关的投票板块让网友参与投票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持续关注。《爸爸去哪儿》播出前,湖南卫视还举办了官方首映礼,让明星带着宝贝参加,并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了十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关注《爸爸去哪儿》的官方微博,获得最新的预告片花、照片,并且可以自由地评论、转发、点赞,分享自己的观看心得和观点,并及时反馈给节目组。《爸爸去哪儿》播出约一个月后,《爸爸去哪儿》微博的粉丝数已超过200万;节目第一季结束后,其官方微博粉丝已超过465万。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让节目播出后的每一集几乎都能出现在当天的微博热搜榜上,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如灵水村、沙坡头、普者黑在节目播出后成了人们争相旅游的热门景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Kimi喜欢的“奥特蛋”、“小黄”等玩具也成了热门玩具。可以说,通过社交媒体的推广,节目的品牌扩张发展到了极致,使其逐渐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四)电影升华品牌价值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期播出后,五对星爸萌娃一夜之间萌翻全国;电视版《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结束以后,节目热度依然不减。湖南卫视不可能浪费这座金矿,于是便趁热打铁推出了电影版《爸爸去哪儿》。许多中国消费者感到意犹未尽,便将对原节目的亲子情感赋予了大电影,在大电影上映期间再次掀起了“爸爸狂潮”。
2014年1月31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正式公映。电影版《爸爸去哪儿》由电视节目原班人马担任主演,讲述的是五位明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与长颈鹿、河马、考拉等动物共度五天时光并完成相应任务的故事。拍摄时间仅为五天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不得不说是马年春节的热议影片。据统计,《爸爸去哪儿》电影版首日票房就突破9000万,刷新了《私人订制》首日8000万的2D国产片首日票房纪录。而它的单日观影人次约为260万,单场均超过110人,两项指标均创下国产影片首日票房纪录;首日上座率也近九成,超过了《让子弹飞》81.19%的单日最高上座率;上映8天便揽入5亿元,成了春节档最赚钱的一部电影。
电视真人秀改编成电影,在国内外都是较为少见的。新兴的电影类型能否获得观众的喜爱,从电视真人秀到电影的跨越是否可行,都需要市场的检验。知名评论人韩浩月表示,虽然他个人并不能像很多观众一样懂得欣赏这部电影的欢乐和笑点,“但从市场行为来看,这是对市场分析透彻、定位准确的一部电影,它对春节档的观影需求有一定的洞见性”。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电影《爸爸去哪儿》的大胆尝试,可以说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同时也弥补了此类电影的空白,是从电视到电影的一次华丽转身。
《爸爸去哪儿》票房大卖,很大程度上由于其还在热度上:第一季刚播完,话题正热,又赶上春节档的家庭观影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说,趁热上映与适时上映无疑是《爸爸去哪儿》票房大卖的重要因素。此外,其主打亲情的影片风格,也握紧了观众的心。2014年春节期间,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仍然是国内外大片云集的态势,《大闹天宫》、《澳门风云》和《大话天仙》等影片汇集于此。这些影片的题材类型各不相同,大多都是以场面取胜。但《爸爸去哪儿》不同,这部电影是以温情、幽默、感人为路线,尤其适合阖家共赏。节目本身有基础,这样温情、正能量、有笑有泪的东西当然会受到欢迎。
可以说,大电影在《爸爸去哪儿》品牌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湖南卫视把《爸爸去哪儿》已有的品牌优势与电影相结合,适时推出了电影版的《爸爸去哪儿》,以电视版的余温带动了大电影的发展。《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却获得了惊人的收益,并且成了整个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同电视版节目一样成了《爸爸去哪儿》的标志。
五、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盈利模式探讨
在探析《爸爸去哪儿》的盈利模式之前,笔者首先要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理论渊源进行简单的梳理。
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自于17世纪中后期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卓越论断,马歇尔后来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可以称为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前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他指出,产业链的联系可分为“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但这些关于产业链的理论都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探讨。随后,价值链和供应链理论日渐兴起。这些理论对产业链的研究起到了关键的导向作用,它们成为进一步丰富产业链研究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他还指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对于一种文化产业而言,它的发展就是其价值链的发展,是一个价值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般而言,产业价值链是由创作、生产、集成、流通、消费等五个环节组成的。创作即节目的内容策划、创意形成环节,这一环节是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源头,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之中。生产即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作环节,在这个环节,企业将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将产品内容构想转化为产品。集成即营销推广,代理商、策划人、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等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参与者,他们运用各种营销模式将文化产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销售让渡给消费者。流通即传播渠道,指通过电影、电视的播映机构以及报刊、电台、演出经营场所、网络运营商等渠道,将产品变成产业。没有销售或发行通路,再好的产品也变不成产业。因此,传播渠道构成文化产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消费是指消费者服务环节,消费者对整个价值链条具有反馈和互动作用。在此过程中,文化企业应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将不同的行业联系在一起,实现二次文化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文化产业跨行业多元化的价值创新,变消费经济为体验经济。
获得利润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资源,将市场、产品、服务、人力及资本等要素进行匹配组合与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就是企业的盈利模式。企业在竞争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特有的盈利模式,它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并区别于其他企业,以此形成自身竞争力,实现利益最大化。对文化产业而言,其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为其实现盈利。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是在创作、流通、消费这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运营开发而成的,主要包含明确产品定位、资源优化整合、顾客价值认识这三部分内容。
《爸爸去哪儿》综合运用并整合了市场要素,打造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突破了电视节目在收视率和广告之间赢利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开拓了更多的赢利点,而且使得节目的价值链环环相扣,互相增益,并在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赢利结构,节目从生产到流通,再到衍生产品的开发,都是产品价值不断递增的过程。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理论,本文将《爸爸去哪儿》的盈利模式归结为节目差异化定位、资源优化整合和多赢利点的消费升值三个主要特征。以下,本文尝试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对《爸爸去哪儿》的产品盈利模式进行分析。
(一)节目差异化定位
由于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中,资源能力要求、战略重要性和利润分布是有差异的,企业可通过审视各价值链环节的差异,研究产业的价值转移规律,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把企业定位在产业价值链上恰当的、有利的位置。因此,对产品进行明确定位是企业实现盈利的第一步。对于一档节目而言,差异化定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节目内容要避免同质化,二是要满足差异化的用户需求。
对于湖南卫视而言,其昔日在综艺节目上的王者地位,正不断遭受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都曾大获观众喜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留给湖南卫视的空间,并不像十多年前开创《快乐大本营》时那么宽松。因此,制作出能够进行差异化竞争的节目,已经成为湖南卫视巩固王者地位的关键。在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电视荧屏上,综艺领域几乎被歌唱类节目所垄断。除《中国好声音》外,《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中国新声代》等节目扎堆出现在各大卫视的荧屏上。在全民皆唱的环境下,湖南卫视在前三个季度的主打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也都是歌唱类。经过三个季度的轰炸,观众在第四季度已经对歌唱类节目感到疲惫,因此,到了年末收官的第四季度,推出一档有别于歌唱类的综艺节目,成为湖南卫视的创新首选。与此同时,亲子情感、成长教育、代际沟通,一直是公众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湖南卫视制作的《爸爸去哪儿》以一档亲子类节目突围了同质化严重的荧屏,并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其次是满足观众差异化的需求。“以顾客为中心”是文化产品生产上的差异化定位的理念延伸。当今社会越来越朝着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服务的个人体验与感受,因此,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快速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带到市场。作为综艺节目龙头大哥的湖南卫视深谙这一道理,在大批同质化的节目出现之后,其也想尝试帮观众调换口味,避免观众看腻节目。此外,随着大规模的顾客制定化的出现,节目按照观众需求进行运作的时代呼声越来越大。《爸爸去哪儿》在开播后人气一路飙升,并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很大程度是因为节目所展示的亲子情感、代际关系、教育、成长等元素都带来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反馈。此外,湖南卫视在《爸爸去哪儿》播出中期,还与观众进行下期环节设置的讨论,充分尊重和考虑观众的需求与期待,如“换爸爸”、“小鬼当家”等环节的增加。正因为这种“以观众为中心”的差异化定位,使节目的收视率伴随粉丝增长而不断攀升,12期节目在全国网的平均收视率为2.48,平均份额为16.37%,最高单期份额为22.45%,成为2013年度全国上星频道中收视最高的季播节目。观众对于节目的讨论范围,远远超过选秀、相亲、职场、歌舞等节目带来的单一性讨论。可以看出,差异化的定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边际报酬,产业递增效益明显。
(二)资源优化整合
价值链上的企业并不是独立的、分散的,而是以实现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组成的综合体。通过产业价值链上内容、技术、渠道等资源的整合,能够降低企业独立研发的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同时集中企业资源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提高,确立企业竞争优势。《爸爸去哪儿》以湖南卫视为强大依托,加上顶尖团队的精良制作以及多渠道的推广,实现了资源优化整合。
首先是优秀资源的引入。在确定亲子类节目的目标后,便是决定用何种方式来制作节目。当下,我国的节目模式,无非就是版权引进和自主原创两种选择。显然,湖南卫视选择了前者。从国外引进成熟节目的版权,加以本土化操作后推送给观众,是湖南卫视一贯的做法,此前大受好评的《我是歌手》便是成功案例。自主原创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但一个成熟的模式则会将风险降到最低。引进国外节目,除了买到该节目的版权和模式,还等于将节目制作的生产流程、具体环节、时间安排、人员配置乃至舞美、灯光、观众选择等一同打包购入。可以说,国外授权节目,已经可以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在全球各个地方进行标准化生产,而我们只需要根据当地的观众需求来进行本土化微调,便能开始获利。《爸爸去哪儿》成熟版权的引入,正符合目前电视台“低成本、低容错率”的发展趋势。
其次是本台资源的充分调动。除了上文提到的在传播渠道上,湖南卫视利用其本台栏目对《爸爸去哪儿》进行推广外,在内容制作上,湖南卫视也凭借其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高水准地完成了《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制作。在《爸爸去哪儿》之前,湖南卫视曾有一档被赞为“难得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节目——《变形计》,是一档记录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身份互换的纪实性节目。而接棒《爸爸去哪儿》制作任务的正是湖南卫视《变形记》团队,他们曾制作过五季《变形计》,具有丰富的户外真人秀制作经验。在设备上,《爸爸去哪儿》与韩国配备一致,节目拍摄共有40多个机位,其中活动机位20多个,现场工作人员集体参加拍摄,包括制片、现场导演、编剧、后勤保障等共有100余人,后期剪辑中采取实况声录制,确保节目真实可看。正是如此庞大的摄像团队,才在三天两晚的拍摄中总共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而这些素材最终会被剪成不到两个小时的节目。
最后是明星资源的调动。《爸爸去哪儿》的选角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五对父子(女)除了个性迥异、外形靓丽外,最重要的是其所带来的明星效益。在《第一次任务》中选用的演员都是普通孩子,因此节目在选角上要更为慎重,要挑选更有表现力、更能营造真人秀气质的儿童来出演,否则会因为演员不够吸引人而流失观众。而《爸爸去哪儿》中出现的是明星父子,一开始即拥有注意力资源的先发优势,比普通父子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此外,比起长大成人的“星二代”出演的亲子节目《我不是明星》,《爸爸去哪儿》中五个孩子的童言童趣更能打动人心。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卫视有很好的明星资源,它能够调动的明星资源要比其他卫视多得多,这当然得益于多年来它在娱乐节目中积累的人脉。孩子们的童趣、可爱等特质和天真自然的表现,加上明星爸爸各有各的特点和粉丝群体,他们的出演已成收视保证。
(三)多赢利点的消费升值
利用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打造相近或相关的系列产品,不但可以充分挖掘品牌的潜在价值,实现利益最大化,还可以通过衍生产品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巩固品牌形象。因此,拓宽品牌、延伸产品、制造多元赢利点是消费这一环节十分重要的部分。
总体而言,《爸爸去哪儿》的产品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层收入为广告。《爸爸去哪儿》自2013年10月播出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良好的收视表现,使其在经济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最为直观的就是《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天价冠名费,伊利以3.1亿元的天价夺得第二季独家冠名权,比起第一季的2800万翻了11倍,刷新了《中国好声音》2.5亿元的纪录,创下了卫视综艺节目新高。另外,蓝月亮、富士达电动车、乐视,分别以7299万元、5299万元和4500万元获合作伙伴和插播广告的权限。可以说,《爸爸去哪儿》在商业回报上进入上升通道,这对其进行下一步的消费拓展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层收入为电影业。紧随电视版节目,大年初一《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上映,此后的半个多月里这部电影收获了超过7亿元的票房。5天的拍摄时间、5000万的宣发预算,《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却创造了首日票房9200万元,首周拿下4.6亿元(此前居首周票房榜首的是《私人订制》4.28亿元、《人再囧途之泰囧》4亿元),8天票房破5亿元,12天票房破6亿元,最终以7亿元票房收官的票房神话,并刷新了中国2D电影的新纪录。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同名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它成功的基础是同名电视节目的成功。电影延续了同名电视节目的形态,而电视节目形成的广泛的认知基础和强烈的消费期待也在电影当中得到体现。
第三层收入为图书、唱片、游戏等衍生产品。随着“爸爸效应”的持续发酵,衍生出很多经济效应。《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被唱得街知巷闻,并一直位于音乐类点播量的前列。节目中,孩子们的玩具、衣服和各类饰品也让节目外的大人和孩子们跟风购买,使得玩具企业、旅游公司、服装厂商争先恐后参与其中。节目拍摄地也因为节目的高关注度成了网络搜索热词,灵水村、沙坡头、普者黑、鸡鸣岛等原本默默无名的小角落一个个都成了热门旅游地。节目后期,周边产品更加官方化,从同名手机游戏、图书到电影,节目的衍生品也在持续发力。2013年12月6日,湖南卫视推出同名手机游戏《爸爸去哪儿》。游戏中设计的星爸和萌娃特征明显、造型可爱,游戏场景则取材于各集节目的拍摄地,玩家在游戏中扮演星爸和萌娃,完成收集蔬果的任务。据了解,该游戏上线不到3天时间,下载量已突破300万,并在作为手游风向标的苹果手机版App Store免费榜总榜、游戏榜总榜连续24天保持第二的位置。2014年1月18日,湖南卫视官方授权出版的同名图书《爸爸去哪儿》正式上市。书中除了收录节目中的点滴感动,还专门附上独家幕后采访及节目花絮。在淘宝网等多家网站预售3万多册。新书上市后两天,仅北京新华书店一家就卖出500多册。《爸爸去哪儿》凭借着超高人气,使其衍生产品亦收获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对于《爸爸去哪儿》而言,品牌的开发和经营显得十分重要。除了广告的收益和电影的票房赢利以外,对相关产品的开发也是制造多元赢利点的一个环节。电视节目的热播,证明其品牌已初步形成,这时候就应该利用品牌原有优势,适时而动推出相关的系列产品,使这些衍生产品也可以乘着电视版节目的热风而驰骋消费市场。反过来,这些衍生产品也会使得原节目更加具有内涵,从而延长原节目的生命周期,为第二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爸爸去哪儿》衍生产品的开发,为湖南卫视带来的是巨大的财富链。
从电视版节目的热播,同款玩具的热卖,到《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热映,主题歌曲的热议,再到同名游戏的上线,带动亲子旅游的发展……不可否认,《爸爸去哪儿》已由一个亲子节目开始成为文化产业,并不断地扩展、丰富。
六、《爸爸去哪儿》未来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亲子类节目的出现,让国内综艺节目的题材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为了以最小风险换取最大商业回报,各大卫视相继推出了各种形态的亲子类节目,使荧幕掀起了一场“拼娃”与“卖萌”大战。这种试图分一杯“亲子热羹”的状况,使亲子类节目大有取代歌唱类节目成为最流行综艺形态的架势。
黄金档出现亲子类节目扎堆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湖南卫视刚从音乐节目突围的同质化问题又再次出现。许多节目打着亲情、公益的旗号,通过节目倡导社会正能量、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的动机是值得肯定的,但单一的节目形态,容易引发过度消费和收视疲劳,难以为该类节目赢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后劲。面对各大卫视的同质化竞争,加上“限娱令”的出台,加紧制作原创综艺节目是湖南卫视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只有在第一季所建立的口碑的基础上,不断打开思路、提升创意,在节目内容的研发上不断创新,才能巩固目前的市场地位,以优质节目甩开竞争对手。
此外,知识产权方面应该加强保护意识。当下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大多是引进国外节目版权打造的本土节目,节目只需根据时下的社会热点、观众的需求进行微调便可以在三五年内实现一劳永逸的效果。但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中国,大多数版权引进节目,并没有具备持续发展的基因,极容易被竞争对手抄袭、模仿。因此,湖南卫视在引进《爸爸去哪儿》的原版版权和节目模式后,还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严厉打击山寨节目,避免优秀的节目模式被滥用,被山寨。
另外,要善于运用品牌乘法。《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在产品价值链的延伸方面做得明显不够,节目所开发的图书、手机游戏等产品都滞后于节目的播出。此外,节目的衍生产品种类明显不足,依靠单一的游戏和图书并不能完全挖掘出品牌的潜在价值。该节目所引发的社会话题较为广泛,其能带动的后续开发的衍生产品的种类应该更为丰富。节目完全可以针对幼儿市场,开发相关形象的图书、电视剧、动画片等适合幼儿观赏的形式,也可以举办具有教育意义的品牌讲座与活动。全方位的衍生产品创造,可以衍生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在品牌建立后,更多衍生品的设计、授权就会变得水到渠成,这就是品牌乘法的意义所在。
七、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期,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加大了政府扶持和引导的力度。而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要以内容取胜,以生产紧贴大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为核心,建构不断延伸的、成熟的产业价值链,不断进行文化产业的创新,从内容、营销、经营等各个方面着力发展,从单个资源开发走向文化产业链条式发展路径。2013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我国综艺节目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要对社会议题和受众需求保持高度敏感。创新内容,关怀时事,贴近群众,并注重受众市场的反馈。
二要实现全面互动营销传播。突破单一传播路径,开拓多元传播平台,借力新媒体,运用明星效应,实施口碑营销。在创新销售模式的同时,积极与市场互动。
三要重视品牌的开发与树立。以打造品牌为出发点,注重品牌的差异性和传播的统一性,加强品牌持续化建设,实现符号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紧密结合。
四要深度挖掘价值链各环节的潜在价值。善于整合优化资源,并以核心产品为传播支点,进行系统化的产品延伸和品牌渗透,充分挖掘衍生产品,形成优质产品集群开发模式。
在我国,综艺节目是市场环境下的一个产业,在市场供求杠杆的作用下,能够赢利便能够生存,不能赢利就要被市场淘汰。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政府政策引导下的产品,综艺节目的产品化,从更长远的角度讲还取决于领导人的远见和目光,领导人的战略规划,以及整个行业的探索和努力。《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既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体现,也是对它的一个创新。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尽快促成中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大国”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南.《爸爸去哪儿》切中了哪根脉?[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4(1).
[2]金桂娟,周捷.季播大咖 火爆荧屏2013年电视季播综艺节目网络传播状况浅析[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4(2).
[3]陆地,陈思.中国电视,你去哪儿——《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3(12).
[4]萨其尔.《爸爸去哪儿》: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J].视听,2013(12).
[5]郭安丽.《爸爸去哪儿》中韩版本“大比拼”各具特色[N].中国联合商报,2013-11-04.
[6]荣光.从《爸爸去哪儿》看引进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运作[J].现代交际,2013(12).
[7]张阳.去哪儿盈利?——《爸爸去哪儿》燃点卫视盈利新希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4(1).
[8]郭新茹,顾江.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文化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0).
[9]尹冰.浅析如何做好亲子互动真人秀电视节目——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J].中国报业,2013(22).
[10]王晓辉.《爸爸去哪儿》抛来他山之石[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11).
[11]徐安琪.社会学视角看“爸爸去哪儿”:徐安琪研究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演讲[J].精神文明导刊,2014(3).
[12]魏青.《爸爸去哪儿》的娱与寓[N].云南日报,2013-11-05(002).
[13]祝秀.荧屏刮来“亲子风”《爸爸去哪儿》一枝独秀[EB/OL],人民网,(2013-11-07).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107/c172318-23459235.html.
[14]爸爸去哪儿[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889450/11296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