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银行
说起上海的中国人办的银行,(国民政府设在南京,而中国的国家银行设在上海,也可见当年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上海,国家社会经济,非仰洋人的鼻息不可的。)下意识地会说出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来。其实,农民银行的历史很浅,中央银行也早不了多少年,历史悠久一点的,还是中国和交通二家。可是最早的中国人办的银行,却是中国通商银行,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
中国通商银行,开设在外滩路广东路朝北那一角上,在当年是一件大事。那时,政府陆续向洋人借了一些外债,数字累积得越来越大,国人感到洋人的经济压力已经受不了了,说是“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存”。究竟该如何振兴实业呢?有一位太常盛宣怀,他向清廷建议,谓:“要振兴实业,非把那些资本小、范围狭的金融机构、钱庄、票号、银号改革一下不可。”他拟定章程向朝廷请示,要仿外国银行办法,设立银行以挽回利权。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八日,上谕下来了,说是允许了他的请求。接着就在上海设立筹备处,由杨文骏、叶成忠、刘学训等十人,指定为总董。到了二十三年正月,公议了二十二条章程,大体上都是仿着汇丰成例,并请了美得伦为洋大班,陈笙郊为华买办,完全和外国银行相同。当时清廷,特别优待,给予三种特权:(1)存官款,由户部拨存官款一百万两,周息五厘,前五年只还利息,第六年起,每年拨还二十万两,五年还清。(2)发行纸币,铸造银洋。(3)经理国家证券,所以名义上是商办的私立银行,它的权力,就等于国家银行。廷谕一下,接着就催促成立;因此,那年四月二十六日,黄道吉日,隆重开张了。
那时洋商银行资本雄厚,通商也得和他们看齐,资本额定五百万两,分作五万股,每股一百两。先收一半,当时由盛宣怀认捐一百万两,杨文骏等各总董认捐一百万两,其余五十万两,由各地商民投资。创办后,曾在天津、汉口设两分行,天津分行毁于庚子,汉口分行毁于辛亥。因此,这家银行也只限于上海一地。到了民国十年以后,才先后在南京、宁波、汉口成立三分行,定海倒有一家办事处。民初,这家银行的董事长是傅筱庵,常务董事是徐圣禅、孙衡甫、谢光甫和朱子奎,事务局理事厉树雄,业务理事俞佐庭,这就成为宁波人的天下了。
本来这家银行英译,上有“IMPERIAL”字样,显然是官办的,民国元年三月,才议决改为“COMMERCIAL”,算是“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