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香港 按图索骥 香港唱片与二手地带
香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最早知道它是小时候在读历史时,因鸦片战争而了解香港。我是1996年才有机会去香港的,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去香港是去访问香港同行的事务所。
当时对香港的一切都很好奇,在弥敦道看见有个洋人弹吉他,我觉得很好听,似乎很专业。随行的香港朋友说他在乞讨,我当时感到很是诧异,因为从没见过这种情景。以后自己走的地方多了,就见怪不怪了。我在国外经常见到这种场景:这类人在街道旁、地铁里、商店边,或是乞讨或是卖艺。由此我对社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据说,路边卖艺的人有他们自己的规则,甚至还有执照。当我路过,听到弹奏音乐很有感觉的,也会放下一两块钱。他们甚至有自录的碟,只可惜我从来没有从街头艺人那里听过一首电影音乐或者电影歌曲,不管他们是外国人还是中国同胞。
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我还未开始收藏电影音乐,所以错过了香港的HMV和Tower Music。而再次去香港时,香港已经回归,我也开始喜欢听电影原声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100张最佳电影原声大碟封面Show》,最开始几次去香港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它。
去香港淘碟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出国前主要是逛HMV,2009年回国后主要是去淘二手碟。记得2002年第一次去香港淘碟是去尖沙咀的HMV。那时的HMV是香港最大的唱片店,有四层楼高。自从我开始买电影音乐碟,通常一到唱片店就直奔电影原声的货架前。初次去尖沙咀的HMV买碟,是跟朋友一起,那时感觉香港的店员还不太会说普通话,我又不会说粤语。说起来惭愧,到2002年我在广州已住了近十年,粤语我只会听不会说,英语更是糟糕。我的朋友英语很好,奇特的买碟经历发生了:首先我拿着从电影杂志上撕下的《100张最佳电影原声大碟封面Show》,按图索骥,如果我有疑问但又说不清楚,就干脆让我朋友用英文帮我翻译,店员竟然可以很快地理解。
我至今还保留着HMV的会员积分卡。之后我陆续拥有了很多这样的积分卡,但好像从来都没有把它们进行兑换。
刚开始淘碟时,我对电影音乐的知识掌握不多,了解的信息也很有限,所以错过了很多若干年后成为绝版的“天碟”。当时我不知道“电影原声”(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分为电影歌曲和电影配乐。对电影音乐爱好者来说,配乐才是真正值得收藏的,尽管很多的电影歌曲非常好听,有些甚至还是由著名歌手演绎的。

我去香港淘碟就是按图索骥,这样的淘碟方式直到我若干年后留学北美时才有所改变。早期的香港因有大型的唱片卖场,所以选择很多,当HMV等日渐式微后,香港淘碟就只能到二手碟店去淘了,如九龙尖沙咀弥敦道信和中心商场地下有许多不错的二手碟店:信和中心CD Boutique、CD经济特区和湾仔道东方188商场ABCD等。这些二手碟店都不算大,音乐类型也算丰富,由于香港的国际化程度高,所以在香港淘碟总是能有收获。而且自从人民币兑换港币的汇率增长后,在香港买碟无疑是很划算的。比如,我在CD Boutique 买到一张全新未拆封的孔泽尔指挥的史诗电影音乐合辑SACD版,只要119港币,比以前要便宜得多。它成为我收藏的孔泽尔指挥的由泰拉克录制发行的电影音乐合辑系列中的一张。




后来在看凤凰卫视介绍孔泽尔的专题纪录片时,他已经过世,我还特地把它们拿出来,选听了其中的几张,算是表达对他的敬意。
在香港二手碟店,古典、流行、爵士,各线的歌手;港版、台版、西洋版、日本版,各种版本,应有尽有。但对我来说,每次去这些地方淘碟只为淘电影原声碟,而且是流水式的淘碟。从广州东站出发,坐第一班直通车,在红磡过关后,直奔东方188商场,大约两个小时以后再转车到信和中心,经过两个小时的淘碟,回红磡搭最后一班直通车回广州。
当然香港HMV依然存在,只是小了很多,2010年后我一般会去另一家著名的连锁店——“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买新碟。很多时候我不会专门去“香港唱片”买新碟,而是在淘完信和的二手碟店后再去又一城的“香港唱片”买新出的电影原声碟,特别是华语电影原声碟。


“香港唱片”应该是香港本土的连锁碟店,我只去过海港城和又一城中的两家店(可惜又一城的那家店现在已经关闭了),在那里可以买到最新的电影音乐碟。《香港制造》《榴莲飘飘》,以及黎允文的几部电影配乐:《线人》《激战》《锦衣卫》等都是我从那里买到的。跟HMV一样,我从来没兑换过这家的会员积分卡。
在香港淘电影音乐的优势就是,可以淘到很多不错的华语电影音乐碟,如《鸿门宴》《堕落天使》《和平饭店》等都是我这几年来在香港淘得的华语电影音乐碟。






现在香港也受唱片业大气候的影响,二手碟店的生存也越来越困难,能遇到的二手碟越来越少,我去香港淘碟,收获也越来越少,当然这与我的收藏越来越多也有关系。不过自从香港有了“限奶令”,打击所谓“水货客”和发生“占中事件”后,我就再也没去香港淘过碟。
香港由于曾经的电影辉煌,涌现出很多不错的电影音乐作曲人:胡伟立、陈光荣、金培达、黄英华、刘以达、黎允文等。香港有一批本地的配乐人,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顾嘉辉、黄霑、雷颂德等,他们的配乐主要有《黄飞鸿》《窃听风云》《青蛇》等。






香港作曲家的电影音乐作品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风格,这主要跟香港的电影风格或香港本身的东西方文化交汇有关,电影中的音乐很多时候不如其中的歌曲出名。但这不妨碍有些配乐获得国际专业人士的肯定,如《伊莎贝拉》的原创音乐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就是一例。目前,香港华语电影音乐的创作基本是由本地加外来(主要是欧、美、日)配乐家构成的。
中国大陆的电影音乐长期以来都是以电影歌曲为主要类型,电影场景配乐的作用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或许从传唱的角度,电影歌曲更容易被人们记忆。我在刚开始淘碟的时候很少关注华语电影音乐,主要是其不像欧、美、日那样有完整的发行机制和产业。绝大多数的电影音乐没有被发行,国内大多只发行电影歌曲集锦,或一些著名电影音乐的合辑。《蒂芬尼家的早餐》等是我这几年淘到的国内发行的电影音乐的碟。







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的电影音乐也获得了一定的重视。一些著名电影的配乐得以发行,但大多是由非中国大陆的唱片公司来制作和发行的,这使中国的电影音乐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我开始收集与中国电影作曲家有关的原声碟,尽管不是很多,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其中,赵季平的碟显然是必须收藏的。






可惜的是赵季平的配乐几乎不在大陆发行,主要由台湾滚石、美国Milan Records,以及日本唱片公司等发行,或许是不愿受电影配乐的限制,或许是属于他的时代已逝去,赵季平早已经回到纯音乐形式的创作中。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对电影音乐迷而言,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电影配乐已很难在中国电影中听到。
中国的唱片公司为何不去买下本土作曲家的配乐版权,其中的原因似乎有点复杂:制作实力不够、很难赚钱、电影公司或版权人不配合等,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电影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即便是美国,很多的电影原声也是由规模比较小的独立唱片公司来制作和发行的。虽说赚钱是第一位的,但这些唱片公司对电影音乐普遍认同,并全方位地诠释其内涵(很多唱片会附送介绍电影配乐和作曲家的小册子),这使电影音乐的制作发行方兴未艾,即便是在唱片行业大环境受影响的情况下,能够传承已经是非凡的贡献了。
中外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但还是期待未来本土的唱片公司能发行更多的中国电影音乐,也留下更多够我们日后回忆的电影印记、音乐印记和文化印记。







《孔雀公主》《红河谷》等是我收藏的为数不多的内地独立发行的唱片,其中,《伤逝》《原野》是香港唱片公司很早就发行过的,而香港版是我在美国淘到的。
中唱的几张电影音乐,是我在广州海印电器城的广东新华书店音像制品门市部(开业不久就倒闭了)淘到的,可惜当时没买《红楼梦》,没买的唯一原因就是电影版没有电视剧版出名。很快,电影《红楼梦》的中唱版就绝版了,后来市价据说已涨至600元人民币。不过我淘碟的习惯是,只要有机会,在相对合理的价格下就会把遗憾弥补。2015年,机会来了,在淘宝上,有卖家放出《红楼梦》电影版原声碟,价格当然高出原价很多,但也并非天价,算是合理,我果断拍下。
华语电影原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歌曲在一张电影原声碟里的比重很大,可能发行者认为好的歌曲更受听众欢迎。国内就发行过很多的电影歌曲,如《中国百年电影寻音集》。但正如前面提到的,电影中的音乐鲜有发行,或许是因为宣传的需要,或许是版权不清晰,或许是市场化的问题。似乎印度的电影也有同样的情况,在我为数不多的印度电影原声收藏中,几乎都是歌曲,不过印度电影的情况可以理解,毕竟宝莱坞的电影是以歌舞见长。不过即使是这样,印度还是出了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配乐家A.R.Rahman,他曾经为《天地英雄》配乐,后来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当然,电影原声本身就包括了电影中选用的歌曲和配乐,很多时候,电影公司发行电影原声会考虑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发行形式:歌曲版、歌曲版加主题配乐、主题歌加主要配乐或配乐版等。对于真正的电影音乐收藏者来说,配乐版是最好的收藏,其次是主题歌加主要配乐版。歌曲版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藏价值,即使有时一部电影歌曲的影响力要大于配乐本身,如《保镖》(The Bodyguard)。



收藏者往往期盼一部电影发行后,配乐版也能同步发行,但很多时候,因为涉及版权、市场、制作费用或作曲者的态度,甚至遇到最初的母带丢失等情况,一些电影并没有及时或从没有发行过配乐版。爱好者或收藏者们往往翘首以待很多年,甚至要永远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