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国外保税物流研究综述
国外对保税物流区域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于自由贸易区不同形式的对比分析、功能模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
(1)关于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的研究
自由贸易区(港)最早产生于欧洲,发展已经历460多年。13世纪,法国马赛港就开辟了自由贸易区。1547年,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雷格亨港(Leghoyn)被认定为全球首个自由贸易区(港)。理查德·S.托曼《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麦克尔威和雷耶斯《港口开发》、国际海关组织合作理事会《京都公约》《关贸总协定》(GATT)、198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美国(1991)《对外贸易区法案》等,定义了自由贸易区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2)关于自由贸易区对设区国(地区)的经济贡献研究
学者们多从直接和间接效应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其中,Carikci和Emin (1989)在《关于出口加工区的经济影响》一文中分析了积极的直接效应(设区国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到自由贸易区内,或吸引外国资本到区内)和间接效应(考察由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的经济效应)。Johansson (1994)研究了通过进口进区的高技术产品或仪器,能产生外部正效应,可以提高该国或该地区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该国或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Kankesu Jayantha-kmaran (2002)研究了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建立出口加工区的目标,认为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吸引FDI,解决就业问题,出口更多的工业制成品,取得外汇收入。
(3)关于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Hamada (1974)用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建立了第一个分析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框架。Miyagiwa (1986)认为自由贸易区的相对要素密集度在决定经济增长和外国投资之后的福利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Warr(1989,1990)将成本—收益分析应用于亚洲四个国家,他认为出口加工区的三个主要目标是赚取外汇、创造就业和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