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竹桥黄氏家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元末至明末竹桥黄氏代表性人物

元末至明末是竹桥黄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明之际,社会鼎革,汉民族军事集团推翻了蒙古族贵族所建立的元王朝,夺回了天下。汉民族结束了近百年屈辱的历史,上层社会和下层民众压抑的心情重新释放,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对于竹桥黄氏家族而言,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不少代表性的人物,虽人生经历各异,但各有建树,成为竹桥黄氏家族中的佼佼者。根据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所载入的代表性人物所处的时代,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元末明前期代表性人物、明中期代表性人物、明晚期代表性人物。本节主要根据黄宗羲所撰《黄氏家录》、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所载人物事迹,作简要论述:

一、元末明初代表性人物

元末明初,竹桥黄氏家族较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为黄墀、黄均保和黄珏。

(一)黄墀

黄墀,竹桥黄氏九世孙。黄宗羲在《黄氏家录》中载其事迹:“表忠公讳墀,安定公九世孙也。与同邑陈子方、山阴陈性善友。让皇帝逊位,性善以礼部左侍郎投水死。公与子方相约,亦死之。有诗云:‘为臣真欲效全忠,岂料翻成与叛同。北狩缘藏青史笔,南还犹是白头公。’自革除忌讳,故家乘亦莫详其官也。《余姚志》并二人姓名而逸之。”[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页。光绪《余姚县志·黄墀传》亦载其事迹:“……燕师起,性善以副都御史监军战败,入河以死。墀与子方亦同死。崇祯末附食表忠祠。国朝予入忠义祠。”据史载,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1402)四月,燕军在安徽灵璧县境最终大败南军,俘获南军将领数百人。时为副都御史任监军的陈性善被俘,放还后投河尽忠,黄墀与陈子方为尽忠亦同死。生前留下《正命诗》一首:“为臣真欲效全忠,岂料翻成与叛同。北狩缘藏青史笔,南还犹是白头翁。”[清]黄徵敷等续辑:《余姚竹桥黄氏宗谱·诗文集》,清道光四年(1824)惇伦堂木活字本。此诗抒发了为国尽忠,不愿以苟且之生度日的壮怀。对先祖黄墀的献身,黄宗羲感慨万分,在黄墀传略中有一段议论,抒发了对历史上余姚一地多忠烈之士的赞叹之情:

有明之乱,其关系社稷者,“靖难”之师也、“土木之变”也、阉人刘瑾也、宗室宸濠也、阉人魏忠贤也、北都之陷也、南都之陷也,而我姚江无不着节其间。“土木之变”由于忠肃公而定。忠肃其先姚人也。刘瑾之乱,谢文正公持韩尚书论瑾之疏不肯下,遂去。瑾于是榜文正姓名为奸党。宸濠之乱,死乱者孙忠烈公,定乱者王文成公。当魏忠贤之时,吾忠端公死之。未二十年而北变,施忠介公又死之。踰年而北兵南下,虚入无人之境。孙、熊两相国始明春秋之义,螳臂以当之。顾独“靖难”,死节之盛,从古未有,而姚江乃无一人载于县志,百年长老亦莫能举之于缺文之余,则非其后人之过欤?崇桢末,赐祀表忠祠。呜呼!吾黄氏,庆元通判公死于金,表忠公死于“靖难”,忠端公死于阉人,故孙熊两相国建义之时,宜乎多揭竿而起也![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页。

自宋末至明末清初,余姚人在朝正直官员在重大的政治斗争、军事较量中,为国尽忠者辈出,属于竹桥黄氏宗族一脉的忠烈之士就有宋末的黄通判、明初的黄墀和明末的黄尊素等。竹桥黄氏中的代表性人物为国尽忠的精神成为其家族的优良传统。

(二)黄均保

黄均保,号菊源,竹桥黄氏七世孙,属石柱支。黄宗羲在《黄氏家录》一文中记载其先族祖黄均保事迹:“御史公讳均保,号菊源,安定公七世孙也。洪武二十三年(1390)贡士,天子亲诏策之,闽人刘驷第一,公第二,授北平道监察御史。上《便宜十二事》,称旨。已有传檄北平者,公辨其伪,捕斩之,天子以为能。”说明黄均保为官精敏强执,敢于进言,受到皇帝赏识。至于黄均保的结局,黄宗羲子百家说:“菊源公后被宋中、田炳文之馋,谪戍山西安东卫。”[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页。清光绪《余姚县志·黄均保传》亦载其事迹。然黄炳垕对其先祖黄宗羲有关黄均保“闽人刘驷第一,公第二”的记载表示怀疑,他在《竹桥黄氏世德传赞·黄均保》条后有按语:“《进士题名碑》《贡举考略》二书并载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岁,举行乡试。二十四年辛未岁举行会试,会状黄观榜姓许、榜眼张显宗、探花吴言信。是科中式止三十一人,并无刘驷及菊源公之名。即查前后数刻内亦无其人。《家录》所云,不知何本。或者天子特旨召试,而第其高下,未可知也。”[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从黄炳垕的按语可知,其严谨求真态度体现了竹桥黄氏家族的学风,即便对大名鼎鼎的先祖黄宗羲所撰人物小传也敢于提出质疑。这种追求真知的治学精神是对其家学精髓的弘扬。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万言对策,立论铮铮。乌台执简,鳌首分荣。识精辨伪,帝许为能。纵遭馋毁,名德常馨。”此赞语歌颂先族祖黄均保智力超群,善辨奸细。其为官正直,为竹桥黄氏成员确立了人格品位,影响深远。赞语中所称“乌台”,即指御史台。据传,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茂密,乌鸦翔集,世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赞语中指代黄均保,其系竹桥黄氏家族中首位担任监察御史之职的官员。明清之际,竹桥黄氏集中地出现诸多志士仁人,应该说与黄均保的人格典范是有联系的。

(三)黄珏

黄珏,字思明,一字玉合,号菊东,为竹桥黄氏八世孙,前园支。黄炳垕据明代《一统志》载其事迹:“初学《春秋》,后见四明黄产实说《尚书》,心好之,更受《尚书》,隐居教授。浙之言《尚书》者多宗事之。喜玩邵子《皇极经世书》,旨趣精妙,贯彻天人,有以自乐。”[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光绪《余姚县志·黄珏传》亦载其事迹,叙其“八岁就外傅,辄鸡鸣往夜分乃归寝,寒暑无间。年十二三,祖雷令说《春秋》,谬于经旨。祖曰:‘欲绍儒术乃若是耶?’遂从祖深求其义。”可见,黄珏自少年即攻经学,为学极其刻苦,后受祖父及名师指点,学业大进。然黄珏科举不遂,遂家居教授。晚年,与太原黄万石、上虞谢肃为文字欢,逍遥海云山月间。有《菊东集》八卷传世。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麐史笔削,衮钺交施。尚书义理,剖析精微。天人贯彻,化及一时。隐居自乐,百世经师。”麐史:麐同麟,借指麒麟阁,汉武帝建于未央宫之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主要用于藏历代记载资料和秘密历史文件。此处,指代黄珏的才学。此赞语说明,黄珏的一生成就主要在经学方面,颇有造诣。竹桥黄氏自八世开始,学术人才开始出现,家族人才的发展方向并不局限仕途。黄珏的经学造诣功底之深,为学者称道。在人生志趣上,淡泊明志,隐居自乐。黄珏豁达逍遥的人生境界亦为其后世所效仿。

二、明代中期代表性人物

明代中期,竹桥黄氏家族处于兴盛时期,人才迭出,交相辉映。其代表性人物有黄韶、黄珣、黄翊、黄伯川、黄玺、黄嘉仁、黄家会、黄嘉爱、黄堂、黄元釜、黄尚质、黄夔、黄谅、黄稔等人物:

(一)黄韶

黄韶,字九成,号道南,竹桥黄氏第十世,古路支。黄宗羲所撰《黄氏家录·道南公黄韶》载其事迹:

道南公讳韶,字九成,亦安定公十世孙也。初为小吏,给事于藩司。藩司尝夜出,闻吏舍读书声甚苦,问之,乃公也。试以经义,奇之。值天顺己卯乡试,藩司引入试院,遂中式。成化五年(1469)登进士第,授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历左寺副、右寺正。升江西按察使佥事,署学使者事,请谒不行,公知见忌于世,遂致仕。尝赋其所居之山水,曰道南八景诗。一时名士,如华亭张弼、东吴桑悦,皆从而和之。[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页。

上述简介说明,黄韶读书刻苦,攻读经书有得。入仕后,为官正直,因不善迎合、奉承上司而退出仕途。黄宗羲还在《黄氏捃残集》一文中记载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先生所交多才士,华亭张东海、东吴桑民怿,皆为赋其所居之景,而先生之诗文质而不华,有古承平作者之风。然家集散失亦无从,究其底蕴所存,诗数首,又杂徐曰仁之作,某因删去,取文翰大成所选,律诗七首,合之以为是兹集,尝见同邑《魏尝斋集》与先生唱和甚多,今亦失去不得,取而附之。[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黄韶不恋官栈,性喜山水。致仕归里后,与友人魏瀚、刑简、丁佣、蒋谊、张渊、邵曦、桑悦等数友徜徉山水,赋诗唱和。黄韶有感于家乡美景,咏《道南八景》,即:通德高门、招贤故里、雁岭来青、鹤桥环碧、丁山一泉、沙浦九曲、槐屋春阴和桂林秋色。《道南八景》成为歌咏乡里风光佳作。明成化十五年(1479)冬十月既望,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前翰林院侍读学士兼经筵讲官同修国史太和尹直为《道南八景诗》作序。序中说道:“浙之余姚治南十里地曰古路,路之南,进江西佥宪黄君九成世居之故地。君自号道南居士,其所居之北七里,旧有通德门,乡人出入,孝友德义,习以成俗。其视郑公通德之门。何异门之南,旧有招贤里,士大夫聚止之地。衣冠文物,于斯为盛。”[清]黄岳等辑:《余姚竹桥黄氏宗谱·题咏》,乾隆四十一年(1776)惇伦堂木活字本。序文对黄韶家乡的风土人情之淳朴、文明之盛高度赞赏。黄韶诗作甚丰,其中《友梅》一诗,有诗句:“风霜共守形骸老,冰霜相资意味长”,[清]黄政敷等续辑:《余姚竹桥黄氏宗谱·诗文集》,道光四年(1824)惇伦堂木木活字本。借咏梅而寄怀,表达了自己矢志不移的人生志向和追求。《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贫不废学,书声琅琅。达不忘廉,介节堂堂。洊升要职,志洁行芳。徜徉山水,风雅颉颃。”[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重点赞扬先族祖黄韶高风亮节的品格,尤其对黄韶致仕后“徜徉山水,风雅颉颃”的情趣尤为赞赏。这也说明竹桥黄氏自十世开始在文学上出现了诗才高超之贤达,诗书传家之风犹兴。

(二)黄珣

黄珣,字廷玺,号梅川,追赠谥号文僖,竹桥黄氏余姚彭桥支,按竹桥黄氏排序为第十二世。清光绪《余姚县志》据《分省人物考》及《三祠传》辑录黄珣事迹:

黄珣,字廷玺。祖文,有儒行,世称“白云先生”,父廉,南京留守卫知事。母戴,孕十四月生珣。读书过目成诵。成化十七年(1481)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弘治改元,与修《宪宗实录》,充经筵官。书成,升侍讲,赐宴及金币,进右春坊谕德,管司业事,升南祭酒。丁母忧。孝宗念经幄旧臣,特遣官为营葬及谕祭。服除,补祭酒,升南吏部右侍郎,寻升本部尚书。勒令致仕。(正德九年)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太子少保,荫一子。嘉靖初追谥文僖。珣简易笃实,凡经筵进讲,必反复开陈以感悟主听。掌南北太学,于诸生甚有恩义。山西魏成家贫,不能归,止一女已字,人欲改字同舍生,以其聘资途费。珣廉知,即拨门差济之,其余或病给以药,或死无所归为之殡敛。又斥其公余银缮理号舍,完辑公廨。正德初,逆瑾专恣,与其党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邱聚、谷大用、张永时号“八虎”,日进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又于西华门作豹房,工役繁兴,民力罢弊。珣与三山林瀚条奏时政十二事曰:“隆大孝以先天下,集群议以决大政,改州治以奉陵寝,崇俭德以足国用,省虚费以胆军民,增贡举以进人才,修武备以御寇盗,省匠役以苏民困,节工役以省财用,清吏役以革宿弊,定马政以防欺蔽,大优容以广言路。”疏入,瑾憾之,瀚降,珣去位。瑾又以珣与谢迁同邑,恨余姚人尤甚,凡京朝官俱外转,无留者。珣著有《纷纷论稿》《惕斋稿》《东山文集》《素庵诗集》藏于家。[清]《余姚县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从黄珣生平事迹看,出生奇异,受祖上德行教化,天资聪颖。明成化十七年(1481),与同邑王华榜同科进士及第,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海日,为王阳明之父。浙江余姚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因不屈从阉党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后被强令致仕。王华参与预修《大明会典》,著有《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王华为状元,黄珣为榜眼,一时名闻天下。黄珣曾任皇帝侍讲,讲论简洁务实,深得弘治皇帝的称赞。其在《经筵日讲论用人疏》中提出了“善用人者,必有以定天下之志,必有以作天下之气”的观点,[清]黄徵敷等续辑:《余姚竹桥黄氏宗谱·诗文集》,道光四年(1824)惇伦堂木木活字本。将善用人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极有见地。黄珣主管南北太学期间,对学子十分关心,生活上处处照顾贫寒学子;对教育设施的修缮亦十分重视,廉洁奉公。黄珣为官直气,对阉党刘瑾专权十分痛恨,与朝中正直官员联名上奏论时政十二事,揭露刘瑾奸党的罪行。黄珣等人对奸党罪行的抨击触怒了刘瑾,被刘瑾强行致仕。因黄珣积极参与同为余姚人的阁臣谢迁等人反对阉党的斗争,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溪,又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迁左庶子。孝宗居东宫时,迁为讲官,孝宗即位,升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诏命入阁,参与机务。皇太子出阁,加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武宗即位后累加封至太子少傅,因上书请诛阉党头目刘瑾,未获准,遂被迫致仕。刘瑾借机罢黜时任兵部主事的谢迁之弟谢迪、及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谢迁之子谢丕。刘瑾被诛后,谢迁复原职,不久致仕归里。嘉靖十年(1531)卒于家,年八十三岁,赠太傅,谥文正。有《谢文正公集》《归田稿》等传世。(《明史》有传)又被刘瑾以“奸党”的罪名榜示天下。《国朝献征录·南京吏部尚书黄珣传》亦载其生平事迹简介:“弘治十八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二年,进本部尚书。时逆瑾方任情,黜陟天臣,遂传旨令致仕。九年八月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珣平易厚重,不存畛畦,文如其人云。”[明]焦竑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七。黄珣为人宽厚,气度恢弘,与文学造诣极深。黄珣诗歌中有一首《贺年姪王伯安登第》,诗末言:“登第乐却合,同担廊庙忧”,表达了对晚辈俊秀王阳明(字伯安,王华长子)的殷切期待,后王阳明不负前辈所望,成为一代伟人。黄宗羲所撰《文僖公集序》一文中,对族先祖黄珣诗文评价很高:“其诗文典雅平淡,如其为人。”[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黄珣是竹桥黄氏家族本县外支中官阶最高的,他的为官品格、为人之道、为学精神均对竹桥后人产生了极大的人格影响。

(三)黄翊

黄翊,字九霄,号菊泉,竹桥黄氏第十世,古路支。《黄氏家录·菊泉子黄翊》一文载其事迹:

吾姚江画学,盖始自菊泉子。云菊泉子,讳翊,字九霄,能为五七言诗,书法赵松雪,画竹石菊花,而菊花尤入神品。菊泉传醒泉,醒泉传杨秉和,秉和传僧海怀,此其画菊之源流也。菊泉子之画菊,引泉为池,种菊数百本池上!朝夕啸咏于侧。时其烟容傲色,敛之尺幅,遂自号菊泉子。其视人世荣利之事,嗤斥不啻灰尘矣。成化十六年(1480),观其兄道南于留都。留都士大夫闻其名,争挽致之。遇其意所不乐,断梗孤蕊,绝不可得。雪湖冯兰以诗名,其咏菊泉也曰:“种菊雁山下,山深泉亦长。傲霜秋色老,映月夜犹凉。妙洒临池墨,清分献酒觞。萧然三亩宅,风景即南阳。”今菊泉故地,芜秽不治,而樵儿牧竖过,犹指之曰:“菊泉子尝种菊于此矣。子鹤溪、半山。[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黄宗羲对其先族祖黄翊的介绍,既交代了其画学的师传渊源、擅长画菊,又点出了其人品,不为世俗所染。黄翊以菊花品性自勉,志趣高洁,风格洒脱淡雅。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洒墨挥毫,唯意所命。断幅零笺,择人而赠。意所不合,求无一应。人世纷华,扫除绝净。”[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赞美族先祖黄翊在姚江画坛上的成就独树一帜,以画菊著称于世。画菊寄情,随意挥洒,画风孤芳雅达,似秋阳淡菊,白鹤凌空。黄翊不与世俗同流,为明代艺苑名士。

(四)黄伯川

黄伯川,字德洪,号蛰庵,竹桥黄氏第十世,周家埠支。《黄氏家录·蛰庵公黄伯川》载其事迹:

蛰庵公讳伯川,字德洪,安定公十世孙也。公尝为蒙师教授。吴中有大姓,聘两师于家塾,一经师,一蒙师,蒙师则公也。大姓有重客,置酒高会,召经师,独不召蒙师。公耻之,即日辞大姓而归,乃从他经师,复为弟子。天顺壬午举于乡。明年会试,试日大火,举人焚死者九十余人,而守军负公得出。公乃喟然叹曰:“吾脱死如毫厘,而复求进乎?”天子改试期八月,公竟不就试。除建宁府教授。当是时,公之礼经特闻,行省分闱,束帛聘之,士之得出其门者,无不自为荣也。久之,致仕归,徜徉山水之间。相倡和者,小野倪宗正、秋江管溥、东余徐彬。[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黄伯川,学有专攻,曾教授童子,性格耿直,为自尊而辞教职。后因科举遇险,遂绝意科场。后被朝廷授予教职,声名远播,弟子以其自重。黄伯川不为官场名利所羁,致仕归里后,性喜家乡山水,与诗友倪宗正、管溥、徐彬等诗友唱和歌咏,流连山水间,感物赋诗,其乐融融。黄伯川吟咏家乡风光,赋《竹桥十景诗》,十景即为:通德名乡、招贤故里、官埭义塾、平原别墅、箭山拥翠、剡水环碧、东溪观涨、西浦临清、南坡晓牧、北野春耕。明嘉靖辛卯岁腊月,同邑诗友、文章家倪宗正在宅第清辉佳气楼为《竹桥十咏》作序:“蛰庵黄公以教授致仕归乡,徜徉山水间,列为十景,各赋七言律,所谓竹桥十咏也。余童时见其伟衣冠皓鬓眉,巍然达尊,少长闻乡评以公为首称。今诵十咏则又知其为大雅君子也……”[清]黄岳等辑:《余姚竹桥黄氏宗谱·题咏》卷首,乾隆四十一年(1776)惇伦堂木活字本。序文对其《竹桥十咏》评价甚高,指其为“大雅君子”。

黄伯川七世孙宗裔亦为先祖《蛰庵先生集》作序:“……遂绝意进取,自号蛰庵,以见志。家居数载,征为建宁县教谕,改任乐平。九载考,最升建宁郡博郡,为朱夫子过化之地。又遇先生之如胡安定者为之师作人。成化名动京师,爰膺陕西典试之命,不次之荣也。而先生处之泊如闱,事甫,即致仕归。徜徉山水,以诗文自娱……”[清]黄宗羲辑:《黄氏捃残集》,康熙四十一年(1702)抑抑堂刻本。黄宗裔的序文对其先祖的经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点出其性情淡泊与诗歌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清光绪《余姚县志·艺文上》卷十七亦载文学大家倪宗正对黄伯川所作《竹桥十咏》的高度评价:“而其戚话浓淡,孙谋党规。水旱之尤,稼穑之乐。泉水之趣,时物之感,皆本于性情,而安于礼仪,可以观此也。予所谓大雅君子。”[清]《余姚县志·艺文》卷十八,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倪宗正的评价高度概括了黄伯川诗歌的审美特色和其人品之间的自然联系。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棘院失火,脱死毫厘。绝意进取,鳣堂幽栖。秉铎镇武,分闱陕西。经师硕望,远迩宗之。”[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赞语中“棘院”指科举时代的试院。古代科举试士,用棘围试院,以防弊端,故称。“鳣堂”典出《汉书·杨震传》:“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因称讲学之所为“鳣堂”。此赞语主要歌颂族先祖黄伯川坦荡的胸怀,不恋官栈,怡情山水,诗友为伴,歌咏故乡。其性格美德对竹桥黄氏后人的人格情操产生深远影响。

(五)黄玺

黄玺,字廷玺,号小雷,竹桥黄氏第十一世,李家塔支。黄宗羲所撰《黄氏家录·小雷公黄玺》一文载其事迹:

小雷公者,安定公之十一世孙也。自小雷公以来,羲为宗子,又七世矣。公讳玺,字廷玺。邑之南山有大小雷峰,高士谢遗尘之所居也。公之兄号大雷,故公号小雷云。大雷公商于楚,逾十年不归,莫知存亡。公曰:“有兄而弗知其存亡,何以弟为?”乃入楚求之。初,大雷公之商也,第言之楚,不言楚之何邑何聚,十年中流转,又不复一邑一聚。公茫然往来湘汉者久。之至道州,一日公奏厕,置伞路旁。大雷公遇之,视伞与其地伞不类,意为乡土之新来商者,得借问乡土事。已而公出,相视若梦寐,恸哭失声,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时大雷公业已有田庐妻子于道州。公留数月,卒奉其兄归。羲尝欲考公生之时,而祝版虽有生讳月日,不注其岁。然公之子素庵公,年八十余,公之孙东河公,年五十。东河公生弘治十年。东河公之卒,素庵公弃世已久,则素庵公生东河公在四十内外。由弘治十年而上推之四十年,当天顺元年,素庵公之生不过先后其间。公盖宣、正间人也。[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在封建社会中,从占主流文化的社会意识看,家庭、学校、社会以“孝”为道德伦理教育之要,由此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朝廷及民间还以孝道作为品评人物德行的基本标准。黄宗羲通过较详细的叙述,大力彰显其先祖小雷公的孝梯事迹,不仅对竹桥黄氏家族成员传承孝道确立了典范,也为社会弘扬孝道美德提供了人物范例。黄宗羲另著有《万里寻兄记》一文,专记先祖黄玺美德。[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由此可见,黄宗羲对其先祖的孝悌精神十分敬仰。同时,也展示了竹桥黄氏家族对孝道孝行的敬重。黄玺的孝行,亦被《明史·孝义传》载录,《二十五史·明史·孝义》卷二百九十七,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613页。可见其事迹影响之大。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磨镜三年,寻兄万里。至诚感神,仍同姜被。孝义肫肫,名标青史。英宗郕王,能无愧死。”[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赞语中引“姜被”一词,典出《后汉书·姜肱传》。汉姜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后世遂以“姜被”谓亲如兄弟,咏兄弟友爱。又例举明英宗被蒙古兵虏去达一年半之久,受尽折磨侮辱欺诈但他能保持名节骨气,感动蒙古人放明帝回京。英宗回京后又被继其位的弟弟景泰代宗幽禁关押八年之久,从二十二岁关押到三十岁。赞语中的郕王是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之前的封号,是王爵称呼。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后,郕王被于谦等大臣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此赞语极具激情地歌颂了先祖黄玺长途跋涉,不辞辛劳,磨镜三年,万里寻兄的感天动地的事迹。并以普通百姓的孝行,反衬封建帝皇中的败类满口礼义廉耻,实则唯权是图、骨肉相残的卑鄙行径。赞语通过历史典故阐明儒家的孝道在于行,而不是看其夸夸其谈和显赫的权势地位。人间自有真情在,黄玺的孝行是竹桥黄氏的典范,集中体现了竹桥黄氏的传世精神。以孝道立族是竹桥黄氏家族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此赞语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引经据典,用对比手法力显黄玺的孝友精神,体现出其尊重生命、孝亲、与人为善、关爱的本质。黄玺是竹桥黄氏孝行的代表人物,行为时范,其后世维贤影从,孝行人物代不乏人。

(六)黄嘉仁

黄嘉仁,字一元,号半山,竹桥黄氏第十一世,古路支。《黄氏家录·半山公黄嘉仁》一文载其事迹:

半山公讳嘉仁,以诗名。其送别云:“襄山远寂莫,汉水波清漾。一片别离情,尽在河梁上。”中联如:“穷将入骨心犹壮,老倦趋时梦亦清。”又:“苔裀展绿连朝雨,松粉飘黄昨夜风。”又:“梯山有脚云将雨,繍地无名草自花。”又:“山当好处偏多寺,地到断头方有桥。”又:“对酒易为今日乐,看花犹记少年狂。”又:“杜鹃啼老红犹湿,精卫情深海欲干。”结句如:“柳衰荷尽芙蓉老,交割秋光与菊花。”又:“西风也不从公道,破屋人家分外多。”又:“年年江上无情鸟,只带秋归不带书。”其可传无疑者。[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黄宗羲通过引用族先祖黄嘉仁的诗句,证明其人的诗歌成就。他所撰的《半山先生诗集序》对其族祖黄嘉仁的诗歌艺术评价也很高。黄嘉仁为黄翊之子,诗才出众。其诗步唐韵,缘情而发,情景交融,一反明代前后“七子”的模拟之风,为明代中期姚江诗人的佼佼者。此联主要赞颂先祖黄嘉仁诗情才艺,说明竹桥黄氏家族的“诗教”传统延至明代中期已蔚为大观。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红叶山头,白云坞口。诗料当前,得心应手。断句零章,珍逾琼玖。地久天长,诗名不朽。”[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在明代中期,黄嘉仁是竹桥黄氏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七)黄嘉会

黄嘉会,字懋礼,号履斋,竹桥黄氏十一世孙,古路支。明敕授文林郎、弘治辛酉(1501年)举人、江西金溪县知县。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履斋公黄家会》一文载其事迹:

履斋公讳嘉会,字懋礼,读书城南僧舍,胸不沾席者数年,遂得博览。学使者谓:“姚江才压旁邑,必得通五经者为第一。”于是第一。公弘治辛酉举于乡。其后十四年,知金溪县事。抚属六县,金溪与乐安远水。乐安无兑淮,而金溪租米之致淮者,费三石有奇而得一石。又割金溪西北境十八里,立东乡,其兑淮之米尚留金溪。公皆移文除之,由是见称。武宗南巡,公预备诸费,民用不扰,人益以为能,考上上,乃公竟乞休。初,道南公无子,乞其兄轼之子,得公以为后。晚生嘉全,公视其能立,复归后于本生。[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黄宗羲在记述族先祖黄嘉会的事迹中,重点介绍了其人对于五经的贯通。所谓五经,即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黄宗会出仕之后,任金溪知县。在任上以民生为本,向上司移文,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变相邻县之间的交换关系,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明武宗到江南巡视,实为游山玩水,为减轻百姓的负担,不扰民,设法筹措经费。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学贯五经,以博擅名。政安万民,以能见称。绩考上上,遽谢簪缨。心轻利禄,志慕山水。”[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彰显其族先祖黄嘉会的亲民政德,以及不追求功名利禄的君子人格。同时,也说明竹桥黄氏家族中的出仕者的爱民情怀。

(八)黄嘉爱

黄嘉爱,字懋仁,号鹤溪,竹桥黄氏十一世孙,古路支。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钦州知府。明嘉靖《钦州志·国朝职官》(卷四)载:(知州)黄嘉爱,浙江余姚县人,进士,正德九年任,卒于官。《钦州志》,明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版。黄嘉爱曾受学王阳明。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文提及:“黄嘉爱,字懋仁,号鹤溪,正德戊辰进士,官至钦州守。”[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黄宗羲所撰《黄氏家录·鹤溪公黄嘉爱》亦载其事迹:“鹤溪公讳嘉爱,字懋仁,正德戊辰进士,授颍州守,改广东钦州,卒于官。公从文成讲学,尝有诗云:文章自荷逢明主,道季还期觉后人。其自负如此。”[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从上述史料可知,黄嘉爱作为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嫡传弟子,道德文章出类拔萃,志向高远。黄宗羲所撰《颍州集序》对其先族祖黄嘉爱的人格学识评价极高:

公从王文成公讲学,抱负不凡,而左官万里,忧忧不得志。其弟半山挽之诗云:“凰翔天上九苞高,文彩呈祥冠俊豪。青海三年遭官谪,白头双泪倚门劳。日沉霄汉光芒掩,云锁山川怨气饶。老我惠连情似海,离骚空赋对谁招?”“讣回万里祸双双,凤去雏随痛夭亡。半纸浮名真幻梦,三春玉树忽重霜。神游老瘴终辞广,魂逐孤云始返杭。骨肉一家三苦处,西风泣断几肝肠!”[清]黄宗羲辑:《黄氏捃残集》,康熙四十一年(1702)抑抑堂刻本。

从黄宗羲对黄嘉爱生平事迹的记载中可知,黄嘉爱为官正直,气度不凡。贬官青海,身限绝境,仍守志不移,足见其人格操守之高洁。学宗王阳明,以“良知”为本。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文导语中亦提及黄嘉爱。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阳明之徒,菊泉之子。文采九苞,左官万里。魂逐孤云,名留半纸。斯道仔肩,谁为知己。”[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主要称颂族先祖黄嘉爱于忧患中坚守良知之道,无愧于阳明弟子。同时,也说明阳明学说在竹桥黄氏家族成员中的传播和影响。

(九)黄堂

黄堂,字敬勉,号南浦,竹桥黄氏第十一世,周家埠支。进士,历官宜兴县知县,敕赠文林郎。黄宗羲《黄氏家录·南浦公黄堂》一文载其事迹:

南浦公讳堂,字敬勉,蛰庵公(黄伯川)子也。少随蛰庵公之官。建宁令闻其才,引入,便使拜其夫人,欲得公婿之。其女亦私窥公,心悦而好之。而蛰庵公不欲越境婚姻,固辞于令。其女闻之,遂自缢死。后十五年,弘治乙卯(1495),公举于山东。偕计吏北上,睹舟子之女,惨然不乐。舟子问之,曰:“向吾约婚建宁令女,女乃为我而死。汝女何其似也!”舟子遂以其女许公,为期而去。已而公会试不第,竟归,而读书南浦,亦忘所期于舟子之女者。乃舟子之女待公不至,又自缢死。后七年壬戌(1502),公会试入场屋,恍惚见舟子之女为之磨墨。公既第,未廷试而卒。然而小说家所言韦皋之事,果不可谓之诬邪?[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从黄宗羲对其先族祖黄堂的生平事迹简介看,突出其一生中的两次艳遇。一是建宁知县欲选其为婿,被婉拒,导致知县女蒙羞自尽,二是在北上参加礼部会试时在舟中遇船家女,船家将女儿许配给黄堂;因黄堂落第后未按时迎娶,导致船家女自缢。后黄堂再度参加礼部会试顺利通过,遗憾的是突发疾病卒于廷试。黄堂一生虽没有突出的建树,黄宗羲取其二则故事,又与唐代曾为剑南节度使韦皋的爱情故事联系起来,采用委婉的叙述手法,对黄堂的才俊倍感钦慕,又对其生平中的不幸和早逝深感痛惜。在黄宗羲所撰写的大量人物小传中,涉及爱情方面的内容是极少的,从中可见,黄宗羲并不回避男女之间的爱情。对黄堂科考经过,黄炳垕对此作了考证,认为:“《(黄氏)家录》云:‘举于山东。'《(南浦轩)记》云:‘折秋香第一枝’,似本省解元。今查《邑志·选举表》公名下不注山东榜,而《贡举考略》是科浙省解元为会稽陶庄敏公谐,即或举于本省,非解首矣。《家录》云:‘未廷试而卒’。《记》云:‘廷试第三人,未传胪卒。’查《邑志·进士表》有公名,而是科《进士题名碑录》不列公名,究不知卒于廷试前后也。”[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可见,黄炳垕对家族世系人物生平事迹是经过严格考证的,即便对其族先祖的著述也是如此,据实记载或存疑,不下断语,学风之严谨可见一斑。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圭璋之器,廊庙之英。簪花琼宴,射策天廷。鹏方展翼,龙待为霖。玉楼遽召,未抒经纶。”[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主要歌颂了族先祖黄堂在科举上的成就,为国家之人才;但正当腾达之际,却散手西去,为之惋惜之情言于溢表。在赞语写作上以“圭璋”比喻朝廷有用之人才,以“廊庙”代朝廷,典出《孙子·九地篇》,用典确切。同时,也提及黄堂在科举场上的从容表现:簪花琼宴,射策天廷。射策:汉代考试法之一,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此处指科举考试,展现了明代科考的威仪和考生中举之艰难。

(十)黄元釜

黄元釜,字汝用,号丁山,竹桥黄氏第十二世,古路支。王阳明弟子。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提及:“黄元釜,号丁山……皆笃实光明,墨守师说。”[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黄元釜为王阳明的及门弟子,一生遵循师说,践行致良知,是浙中王门的中坚人物。黄元釜性情淡恬,志趣高洁,与同为王门弟子的书法家杨珂为友,情谊笃深。明嘉靖己未(1559)秋八月望前二日,黄元釜八十大寿之际,杨珂撰祝寿序,杨珂,字汝鸣,号秘图,诸生,从王阳明学。曾隐居余姚秘图山,养母以孝闻。善书,被里人称为“今之右军”。清光绪《余姚县志》载:“为诗潇洒不群,书法宗王右军而雅自负。”文中对黄元釜一生的品行尽情赞美:“公少业儒,博洽经史”“视富贵若浮云”“年跻八秩犹读书常若不足,惟自处若愚”“公尝学于阳明先师。”[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由此可见,黄元釜一生品行高洁,以读书为乐,不为名利所绊,亦得同志所重。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璞鹤之质,松柏之姿。秘图为友,阳明是师。浮云富贵,悦志书诗。归真返璞,悟澈良知。”[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着重赞誉族先祖黄元釜从学王阳明的好学精神,反映了阳明心学在余姚学子中的传播和影响。黄元釜与杨珂的友情同样也说明阳明心学在余姚的感召力。

(十一)黄尚质

黄尚质,字子殷,号醒泉,竹桥黄氏第十二世,泉水支。明嘉靖四年(1525)举人,历官景州知府。黄宗羲专为其族先祖撰有《黄醒泉府君传》一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黄醒泉的生平业绩:

正德丙寅(1506),谢文正致政归,谢文正:即指明代大臣、余姚人谢迁,生平事迹见前注。与冯雪湖相唱和,冯雪湖:即指冯兰,字佩之,号雪湖。余姚人。进士,历官至江西提学副使、江西按察副使。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往复至于八九。嘉靖辛酉(1561),吕文安尤归,吕文安:即指吕本,字汝立,号南渠。余姚人。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谥文安。与黄醒泉相唱和,赏花对酒,登山临水,无日无之:姚江风雅,唯此两时为最盛。承平士大夫之风流,今无复有梦见之者矣!

醒泉则余五世族祖也,讳尚质,字子殷,醒泉其号也。吾始祖鹤山十三世孙。祖晰,父舜卿,母邵氏。府君生时,母有梦笔之祥,幼而颖异,日诵千言。稍长,以《易》为大师。湖守胡君闻其名,遣子从学。

举嘉靖己酉(1549)科浙江乡试,知息县事。

府君吏治,以教化为先。民曾珣兄弟讼产,府君手书《棠棣》章与之,曰:“熟读后始为若理。”越数日,诣府君求直。府君曰:“前诗熟否?曰:“熟”。府君发明诗义,慷慨呜咽。珣兄弟感动流涕,不待章终,相让而去。或怪其速化,府君曰:“人孰无天性,批之以法,愈见其汩没耳。”

寻迁景州守。景州多盗,皆劝其刻深为治。府君曰:“不然,景濒沧海而麓大行,苟如此,足驱之为盗也。”于是捐钩距,省簿书,多所纵舍,盗自衰止。明年,修董仲舒书院、周亚夫祠,自为文记之,相观以经术,使民不游学堂,与他挞市同。

时分宜私柄,分宜私柄:此指明代中期奸臣严嵩专权。严嵩,字惟中,号勉庵、介溪等,江西新余分宜人。进士。曾任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大官多出其门下,府君激烈抗愤,发言无所梗避,闻者恶之。分宜既败,分宜之党未衰,廉平之誉,无由渐朝廷之耳。黾勉六载,乃自免归。筑室乌胆山,读书赋诗,耳目所及,分为十四景,片石孤枝,题品张皇。万历丁丑(1577)元旦,庭诰诸子,手书付之,十三日卒,年七十四。

府君与雪湖皆不受人牵挽,雪湖母年九十,固不欲出;府君之在景州,吕相气势方盛,府君蹇嵼偏州,未曾以尺腋自鸣不平,其自重如此。府君所最善者,杨珂、徐渭,其诗文书画齐称一时。而弇州主盟坛坫,士之未捧珠盘者,多见诋诃,三人崛强不甘于邾、莒,故徐渭之诗、杨珂之字,皆有贬辞,于府君无称焉。百年以来,渭以袁公安显,珂仅有知者,府君姓名几将湮没,余因选其诗而为之传。[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页。

从以上黄宗羲对其先祖事迹的介绍看,黄尚质秉性颖悟,敏而好学,专攻《易经》为长,学有名声。黄尚质出任景州知州后,以儒家的仁政理念治理地方,以教化开启民众的心智为治道,取信于民,深得当地百姓拥戴。即便对那些因生活无着落而横行乡里的盗贼,黄尚质亦不主张用严刑清除,而以宽刑薄赋等惠民措施,在解决其生计后,施以教化,引导那些铤而走险的人弃邪改正。黄尚质不仅为官清廉,而且极重视文化建设,为官任上修复董仲舒书院、周亚夫祠等文化设施,并撰文记其事。以开启民心,转变民风,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的治安混乱和教育落后问题。黄尚质为官心系百姓,但从不为一己之利而巴结朝中权贵,时朝廷权柄被奸臣严嵩把持,一些投机官员纷纷拜其门下,寻求政治靠山;而黄尚质则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地与严嵩奸党集团展开坚决的斗争。尽管尚质为官廉洁,口碑极佳;但他并没有以此向朝廷邀功。当年,同邑吕本在朝权倾一时,黄尚质亦未向其提出个人的任何要求。其在景州任上为官六年后主动提出致仕归里,光明磊落之品格为世人所赞誉。黄尚质不但为官清廉,而在诗歌创作上亦有成就,与绍兴名士徐渭、余姚名士杨珂齐名。黄宗羲所撰《景州诗集序》对族先祖黄尚质的诗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序曰:

若景州公者,乃可谓之诗人矣。夫诗以道性情,自高廷礼以来,主张声调,而人之性情亡矣。然使其说之足以胜天下者,亦由天下之性情,汩没于纷华污惑之往来,浮而易动,声调者浮物也,故能挟之而去,是非无性情也。其性情不过如是而止,若是者不可谓之诗人。周伯弓之注三体诗也,以景为实,以意为虚。此可论常人之诗,而不可以论诗人之诗。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景州之诗,咽噱于冷汰,缠绵于绮靡,江滨山畔,至今性情恍然犹在,其斯谓之诗人之诗乎?余尝辑《姚江逸诗》,千年以来,称诗者无虑百人,而其为诗人者三人而已:宋高菊磵、高翥(1170—1241),字九万,号菊磵。浙江余姚人。南宋“江湖诗派”代表性诗人。明宋无逸及景州是也。菊磵之诗,仅见之诗话、《武林旧事》者,不过十余首;无逸诗集久堙,余从其后人钞之以传;景州当时诗画,与杨秘图齐名,秘图诗散失,而景州亦无有明其能诗者。异时诸老先生论姚江之诗,盛称陈太常(贽)、冯雪湖(兰)两人。太常之和唐音,未免一时习气;雪湖与谢文正唱和,险韵相伯仲,拟古乐府去西涯远甚:虽各有长处,要俱不可谓之诗人也。顾他年有定姚江诗派者,菊磵为诗祖,景州则又为吾黄氏之诗祖,当不舍吾言而取定于前人矣。[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黄宗羲在序中,对其族先祖的诗作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其诗歌的特色及地位作了介绍。黄尚质的诗重性情,情景交融,诗中内含“萃天地之清气”。黄宗羲将其族先祖黄尚质尊为“吾黄氏之诗祖”,足见其对黄尚质的敬仰之情。黄尚质诗歌风格独树一帜,与浙中文坛诸名士交谊甚笃。黄宗羲所撰《黄氏家录·景州公尚质》一文中载其文坛故事:

隆庆元年(1567), (黄尚质)致政归。当是时诗人,山阴有陈鸣野、徐文长,上虞有葛公旦,鄞有沈嘉则、姚江则公与杨秘图,而马鲁原附之,倡和无虚日。秘图死,公哭之云:“自从解绶入秋云,何处看山不共君?十载论心成往事,一时垂泪惜斯文。谁收遗稿将千首,得见行书有八分。几听鹃啼江月白,愧无碑记郭公文。”秘图诗已散失,羲从其遗墨收拾,仅得游四明山者数十首。公之集,则有《青园录》藏于家。公与秘图,姚人仅能举其姓名,况于马鲁原乎?文献无证,后死者之责也。七人之中,公与文长、秘图又以画名。[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页。

黄尚质于明隆庆元年(1567)致仕归里后,与浙中诸多名士交游甚密,诗歌唱和,寄情家乡山水,所著《青园录》,收其诗作。黄尚质不仅擅诗而且善画,而且多才多艺,其画与绍兴徐文长、同邑杨珂俱有名声。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诗歌常棣,化否为藏。术捐钩距,化盗为良。振兴学校,民知周行。政成身退,诗酒徜徉。”[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重点突出了族先祖黄尚质为官之德,重视文教,深得民心。致仕后,与姚江诗人同游,钟情山水,怡然自乐。其诗歌造诣精深,在黄氏家族中独领风骚,在明代诗坛中也有一席之地。说明竹桥黄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极重文学创作,代有传人。

(十二)黄夔,字子韶,号后川,竹桥黄氏第十二世,周家埠支。王阳明弟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贡元,任宜兴县知县。

黄夔,字子韶,号后川。黄堂子,黄堂科举不第,归乡后而读书南浦,后人故称其为南浦公。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提及黄夔,赞扬其族先祖对阳明心学的信奉。黄夔为王阳明的得意弟子,为学精神深受王阳明欣赏。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竹桥黄氏续谱序》中盛赞黄夔德行:“近有族之胤曰夔者,以俊秀选为郡庠生,负笈稽山书院从予游,苦志立业,学以有成……夔能及此而益勉之弗懈,尚何德之弗修、行之弗饬,功业弗底于大且远哉!”[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9页。黄夔步入仕途后,曾任宜兴知县,以礼乐治政,为官简政轻刑,无为而治,故有“鸣琴阳羡”之誉。阳羡:古县名,古称荆溪、荆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阳羡县,属会稽郡,今为江苏宜兴。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王门高第,南浦后人。光明笃实,师说遵循。鸣琴阳羡,名立政成。黄氏贤嗣,见称阳明。”[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着重称颂族先祖黄釜从学王阳明,得阳明心学要领,知行合一,为官重德,政清人和。说明竹桥黄氏家族中众多的成员受教于王阳明,从而涌现出诸多如黄夔那样的贤达之人,这是阳明心学濡化的结果,也是竹桥黄氏家族成为一地望族的重要原因。

(十三)黄谅

黄谅,字素庵,竹桥黄氏第十二世,李家塔支。黄宗羲在《黄氏家录·素庵公黄谅》载其先祖事迹:

余问公故长者也。治生厚富,有乞贷者,多不取其券。当春夏之交,囷有余粟,则往来里门而告之曰:“若不足于粟者,往之吾家。”里门人囊橐随之累累,犹外府也。已而里门人曰无不足者,始召他村告籴者而与之。呜呼!素庵公之富厚,赢衣觳食之所致耳。顾皇皇求仁义若此,可不谓之长者哉?[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黄谅的生平事迹较为简略,但从中可以看出,其治家有方,时家境十分富裕,凡有乞贷,乐于救助。当春夏之家,一般农家粮食难以为继时,其常常主动为邻里提供救助,以解燃眉之急。其不仅乐于施助近邻,而且对周边乡邻亦提供救济,故乡人对其格外敬重,其仁义大度之风对其后世子孙的为人、家风延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十四)黄稔

黄稔,字东河,竹桥黄氏第十三世,李家塔支。黄宗羲《黄氏家录·东河公黄稔》一文载其高祖事迹:

东河公讳稔,年过四十无子,乃使其从子读书。从子之师,敬事之。家人之食饮,无敢视于师,亦无敢视于从子。初,素庵公有女为姜氏妇。姜氏贫甚,公数问遗之。亡何,姜氏中甲科。姜氏有贵客大宴会,此时公适在姜家,姜氏觞公异席,公覆觞而誓姜氏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由是感激,欲其子姓兴起儒雅,故重之如此。公五十岁而赠太仆公生,赠太仆生五月而公卒。公卒数月而仲川生。自赠太仆以后,儒雅盖彬彬起矣。[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黄稔极重儒家的礼仪教育,因其年过四十尚无子,遂培养其侄子读书,还为其延聘家庭教师,并教育其子尊敬师长,家庭饮食等生活常规悉尊礼数。时其女婿家生活贫困,黄谅并未另眼相看,时时周济。然其女婿姜氏进士后则忘恩负义,一日在家中设宴大会宾客;而将丈人搁置一遍,冷眼相待。黄谅遭此羞辱后,与其婿绝交,然后在家中立儒雅规矩,以此激励家人。黄谅五十岁时,其长子大绶出生五个月后,黄谅去世。黄谅所开启的儒雅家风成为其后世子孙修身立人的准则。

三、明晚期竹桥黄氏的代表性人物

明晚期,由于明王朝整体上已处于衰落阶段,阉党集团的专政更加剧了其政治的黑暗、经济的衰退、社会动乱不宁,这势必对竹桥黄氏家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情势中,竹桥黄氏仍然出现了黄大绶、黄曰中、黄尊素、黄琜等代表性人物。

(一)黄大绶

黄大绶,字对川,竹桥黄氏十四世孙,李家塔支。黄宗羲在《黄氏家录·赠太仆公黄大绶》一文载其曾祖父事迹:

羲生四岁,而赠太仆公卒。盖羲犹逮事曾王父母者云,赠太仆公讳大绶,别号对川,黄炳垕编黄氏《世系图》中黄大绶,字“对川”。见[清]黄炳垕辑:《黄梨洲先生年谱·世系图》,同治十二年(1873)秋,刻本。道光《竹桥黄氏宗谱》亦载:黄大绶,字对川。生五月而孤,乡人易之。“条编之法”未行,库子最为重役。公年十五耳,身往受役,终役,无毫发累,乡人始大惊。乡人有争讼,曲直质之公,自公所曲直者,退无异词。而公顿尚气,尝与人争田,公直于官,竟归我田,退而以其田还曲者,曰:“吾意不在田,顾汝不能降以相从耳。”公治田为乡人师,乡人所治肥美,不能当公之硗者。姚江之田大,大半转江水灌之,旱则海水入,不可灌。公占天将雨,海水可以一溉,或私笑之。末几,大雨,咸水为冀,其田之收独倍,以此服公之精。往大父谓羲曰:“公盖出自副室,东河公卒,副室去帷,公侍嫡母甚谨。章太淑人少有过误于姑,公甚怒,取婴儿于章太淑人怀中,投之牛宫。太淑人庭谢乃止。”婴耳即大父也。然则公之制行,岂特为气使者哉?崇祯元年,天子念忠端公死节,晋公今阶。忠端公之生,公识其贵,尝问曰:“孙之推封其祖父,何品及之?”忠端公对曰:“三品。”忠端公死前御史,才七品耳,乃天子特恩,竟如忠端公之封云。[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从黄宗羲的记载看,其曾祖父生世艰辛,五岁丧父,十五岁即到衙库受重役,经受了锻炼。从黄大绶的生平事迹可知,在黄宗羲曾祖父的时代,时其为农耕之家。黄大绶品行正直,为乡人论曲直十分公允,得到乡人的尊重。凡其与他人遇到利益冲突问题,只论是非曲直,而不计较利益的最后归属。黄大绶善为农事,能预测天气变化,因而其所耕作的水田收获超于常人,邻近农家都十分佩服他善为农事的本领。黄大绶在处理家庭关系中,以孝友为准则,屈己而善待长辈,以维系家庭的伦理纲常。黄大绶对孙儿尊素亦寄予极大的希望,望孙儿来日出仕,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黄大绶虽为草野之民,但为人精敏大度,性格耿直,以儒家的道义治家,这一切对其后世的人生之路和性格养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黄曰中

黄曰中,字鲲溟,竹桥黄氏第十五世,李家塔支。明诰封大中大夫、太仆寺卿。黄尊素父。黄宗羲《黄氏家录·封太仆公黄曰中》一文载其祖父事迹:

封太仆公讳曰中,别号鲲溟,黄炳垕编黄氏《世系图》中黄曰中,字“鲲溟”。见[清]黄炳垕辑:《黄梨洲先生年谱·世系图》,同治十二年(1873)秋刻本。道光《竹桥黄氏宗谱》亦载:黄曰中,字鲲溟。以《易》教授吴兴。诸生应试,公先第其高下,无不奇中。然公为文,援据经术,一切剽剥私攘之词,不屑为也。公久在外,家之生产益落。尝薄暮傍徨檐下,诸生问故,公曰:“计无以卒岁。”诸生皆愿有所输,公曰:“吾不忍累诸生。”卒谢之。其狷介如此。忠端公既第,乡邑利害,公必毅然闻之当事,口授手画,未尝假借一词。当事即心不怿,而识公一无所私也。尝议南粮事,公言:“是役破家不一,不如以道里之费,税亩而官解之。”有蒋太常者曰:“税亩则均役,非缙绅之利也。”公曰:“吾所言者,为诸君子孙计。诸君能保后世之不降为皂隶乎?”时父老子弟会者千人,皆竦听叹息。忠端公上书请诛阉人魏忠贤,诏下捕忠端公。公俱,入京师。忠端公在狱,魏忠贤缚公置神祠中榜掠之,使籍记其往来者。公对:“仓卒不能悉,有尺鲁藏某所,可取视。”乃其人宽公,公得脱走。已而天子磔魏忠贤,封公太仆寺卿。一时与忠端公同死节者,唯忠端公有父。当是时,东浙之为魏忠贤舍人而至大官者,皆髡黥归里,公独见荣于世。故遇公,府县则大惭,公亦困厄之久,时有所发。舒县令蒋灿者,詟大官之气势,常恐失其欢心。忠端公之发丧也,灿将吊于殡宫。公移书显责之曰:“此郊吊也。明府以春秋起家,尚不读左氏传乎?”璨为之愧谢。由是不能无芥蒂。与诸大官者,每事多推筑公,公不胜愤愤而卒。公之将卒,乃仰天而叹曰:“京师,天下之奇观也。余蒙难而入,昼伏夜行,曾不得一见都邑之盛,宫阙之美。”其时吾谓人曰:“使吾得再游其间,无所恐惧,则生平之愿足矣。”今已矣,亦命也!夫公逢赠太仆之怒,必伏地请扑。有为公解之者,公麾之曰:“吾以大人释怒为喜,不以免扑为喜也。”安定公祠宇将圮,公撤而新之,不以烦其宗人。公之为学,质而不华,求之古人,庶几乎独行之士矣![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

黄宗羲对其祖父生平事迹的叙述,选取五方面的事迹:一是为学专攻《易经》,学问渊博。以《易经》授徒吴兴弟子,学子得其教诲,多有成就,颇有声誉,故有“吴兴大师”之称,亦可谓黄宗羲治《易》之源。二是黄曰中品格高尚,居乡时,为民办事公正,敢作敢为,深得乡人信赖。为维护乡里百姓利益免遭损害,据理力争,按亩纳税,敢于伸张正义,赢得乡里百姓支持。三是当其子黄尊素被阉党陷害借旨逮捕后,黄尊素在被押解北上途中,黄曰中尾随其后,暗中保护,并欲设法营救,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慧和胆略。黄尊素惨遭阉党杀害后,于崇祯元年得以平反昭雪。当黄尊素灵柩运回故里安葬,余姚知县没有按礼数吊唁黄尊素发丧,黄曰中举史书训诫知县,知县不得不服,足见其学识,也维护了忠烈的尊严。四是孝顺老父,凡老父发怒之际,常以自身受屈宽慰其父,孝心感动家人。五是对宗族事务十分热心,修理始祖祠堂之费独立承担。凡此种种,表现出黄曰中的为人品格,为学、为民、为父、为子、为族人黄曰中堪为榜样,为竹桥黄氏家风、族风的传承作出了表率。从黄曰中的生平事迹可知,时其家庭已转向文化立家转型。光绪《余姚县志·黄曰中传》卷二十三、清修《浙江通志》亦列其传,足见其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已超乎常人。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吴兴大师,议经是则。藻鉴精明,介节孤特。澹台无私,史鱼秉直。晚荷荣封,义方足式。”[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主要赞扬先祖黄曰中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恪守正义的品格。其人格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写作的角度看,引经据典,集中概括了黄曰中的性格特征和才能。诸如:用“藻鉴”喻其人有品藻,以“介节”,言其刚直不随流俗的节操,以“澹台无私”指代其人品行端正,鄙视趋炎附势的小人,即以澹台灭明的贤德类比黄曰中的德行,以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类比其正直的秉性。孔子有言:“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篇》),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赞语意为治理国家要靠正直之士。晚荷荣封:意指黄曰中以子黄尊素的官品而诰封中议大夫、太仆寺卿。

(三)黄琜

黄琜,初名应玄,字凤东,号凤署,竹桥黄氏十五世,鹤桥支。明万历戊子(1588)以《易经》举于乡,补通州学正。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改名琜,历官工部观政。黄宗羲所撰《黄氏家录·凤署公黄琜》一文中载其事迹:“凤煮公讳琜,封太仆同世者也。初举于乡,名应玄。其经义有名于时,而间出入绳墨。陶文简分经礼闱,得一卷乙之以示同考官曰:‘此必余姚黄应元也。’拆糊名,果然。公闻之心折,遂北面文简称弟子。万历庚戌改名,第进士。是时,已为教谕。寻卒。”[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黄琜以学问道德入仕,对经学研究颇有造诣,深得主考官赞许。因黄琜入仕后不久去世,其声名不显。

《黄氏世德传赞》有其赞语:“经义擅名,间疏绳尺。辛获指南,愿居面北。金榜恩荣,崇川教泽。虚己进修,为士林式。”[清]黄炳垕辑著:《黄氏世德传赞》,光绪十六年(1890)留书种阁刻本。此赞语主要赞扬族先祖黄琜的道德文章中规中矩,以“绳尺”作喻,其行为处事为世之范式。

结语

自元末明初至明末约三百年间,竹桥黄氏家族代表性人物承先人之风范,接踵开拓,为官为学皆有人物涌现。至明代中期,社会相对稳定,文风昌盛,竹桥黄氏家族出类拔萃人才相继凸现,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的指向,为官、为学、为教、为艺各呈异彩。尤其是其家族中不少成员成为王阳明的及门弟子,阳明心学对竹桥黄氏家族有很深的影响,这对考察和认识其家族的学术渊源和家风传承有特殊的意义。从这一时期竹桥黄氏家族代表性人物与社会贤达、名士的交谊关系看,明代中期余姚一地的士风是奋发向上、富有进取精神,相互激励、鼓荡成为时尚,这是竹桥黄氏家族能涌现出诸多人才的主客观原因。及至明代晚期,由于社会政治的颓势,竹桥黄氏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竹桥黄氏家族出现了以黄尊素为代表的中兴人物,尤其是黄尊素因反阉党不屈而殉难,竹桥黄氏家族在明代晚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家族声誉,奠定了竹桥黄氏家族作为一地望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对黄尊素这一竹桥黄氏的中兴人物专章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