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印州的日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天的点滴变化

都说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虽然到美国才短短的三天,我却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许多变化。

变化一:从乱糟糟到很整齐

到达印第安纳学生中心的那天,已是凌晨0点30分左右。我让孩子们找出自己的洗漱用品,准备好早晨起床需要的换洗衣物便洗洗睡了。第二天一早,我走进他们的房间,只见箱子大开,东西散了一地。于是,我开始让孩子们把需要用的日常用品放在橱子里,将其余的箱子归位。接下来便是整理床铺了。参加过军训的张天尧明显更能干,不一会儿便将床铺整理得像睡前那样整整齐齐。小一岁的张本聪显然已经忘了那几张被单是怎么铺的,怎么弄都不成功。天天马上开始主动帮忙,像哥哥一样。在兄弟俩的合作下,他们终于把房间整理完毕了。

第三天早上七点左右,隔壁房间便窸窸窣窣有了声音。七点半左右,“笃笃笃”,有人来敲门了。打开门一看,两个娃已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再一看他们的房间,整理得十分干净,床铺铺得十分平整。聪聪自豪地告诉我,今天是他自己完成的。我心中暗暗为兄弟俩喝彩。短短一天,他们便已经学会了如何整理房间,必须赞一个!

兄弟俩在整理床铺

瞧瞧我们的床铺,整齐吧!

变化二:从吃完就走到主动整理

在国内,孩子们基本上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所以第一天吃完早饭,兄弟俩一甩手就走了。学生中心的徐老师告诉孩子们,吃完饭要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好,放进厨房的洗碗橱里,并且要把自己的座位整理干净。孩子们能做好这件事吗?我充满期待。

到午饭时间了,兄弟俩吃得很欢,看来饭菜很合胃口。看他们吃完了,我正要提醒他们收拾碗筷,只见两人都很自觉地捧起碗筷进了厨房。第三天早上吃的是牛奶面包,吃完早餐后,天天还细心地把洒在桌面上的面包屑收进盘子,整理干净。

看来,只要提出要求,只要给孩子们机会,他们是能做好每件事的。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变化三:从大声说话到安静等待

还记得到达印第安纳的当天,是美中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负责人Jessica去接我们的。去学生中心的一路上,兴奋的两个娃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Jessica严肃地告诉他们,作为学生,在车上说话是不礼貌的。如果在校车上大声喧哗,会影响司机开车,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通常有人会写纸条提醒说话者。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在车上说话。想起在国内,我最怕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坐车,车上的说话声都可以把我们“湮没”,哪怕再怎么提醒、教育都无济于事。这两个娃能把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改掉吗?我有点担心。

第二天去买校服和学习用品,孩子们略有收敛,但仍不时说上那么几句。“你们忘了昨天Jessica老师说的话了吗?”两个娃顿时不作声了。习惯的养成需要过程,慢慢来,我告诉自己。

第三天,家里来了小客人—徐老师的外甥女(我们称她为妹妹)和Jessica的女儿妞妞。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你一句英文,我一句中文,不一会儿就打成了一片。下午,大家一起去参观儿童博物馆。回来的路上,四个小鬼都兴奋得很,你一言我一语,完全忘记了车上不能说话这件事。回到家,Jessica让我和徐老师先下车,却把小家伙们留在了车里。估计要教育了,我窃喜。果然,两个娃下车后一声不吭。睡前我问他们:“是不是被批评了?”他们老实地告知:“是的,这是最后一次提醒,再不改要被罚了。”还是Jessica厉害!我不禁佩服。

第四天,我带孩子们去艺术馆参观并吃美国的自助晚餐,和前一天比,又多了两个“叫呱呱”的小男生。去的路上,只听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可喜的是,天天和聪聪一言不发。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坚持不说话,真佩服他们!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好,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提出同样的要求,以为孩子做不到就让步了,不再强求。其实,良好习惯的养成就在于不断坚持。只要能不断提醒孩子做事的规则,以同样的要求去对待他们,孩子们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终能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