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旅游地域系统演化与旅游规划转型:朱家尖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2 国内研究动态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海岛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海岛旅游地演化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也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然没有很大进展,目前也还处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国内海岛旅游地演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①海岛型旅游演化过程描述及旅游发展设想;②海岛旅游地居民与游客认知调查;③海岛旅游地时空结构变化;④海岛型旅游地人地关系。

1.2.2.1 研究领域

(1)海岛型旅游演化过程描述及旅游发展设想。我国海岛旅游发展晚,研究起步晚,在研究海岛旅游地演化时缺乏量化方法,因此早期国内海岛旅游地演化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少数几个旅游开发相对较深海岛的旅游发展过程的描述,包括舟山群岛、福建湄洲岛、广东的南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海岛旅游发展的对策。

(2)海岛旅游地时空结构变化。海岛旅游地空间布局变化是海岛旅游地演化最显著的特征,相关学者通过分析海岛旅游地演化每个阶段的空间布局特征来寻找海岛旅游地演化规律。朱晶晶等认为舟山群岛旅游空间格局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限制了区域联动发展,并认为海岛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存在共生与竞合机制、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以及政府行为机制等三大演化动力机制朱晶晶,陆林,杨效忠,等.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1):34—39.。申涛等通过比较分析海南岛不同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和变化,得出海南岛各区域都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模式的结论申涛,田良.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分析[J].热带地理,2010,30(1):96—100.

(3)海岛型旅游地人地关系。近年来,随着海岛旅游地发展,海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人地关系变化是海岛旅游地演化的内在因素,因此受到相关学者关注。海岛旅游地演化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人地关系有游客与居民、居民与旅游经营者、游客与旅游经营者。通常都是通过认知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来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了解海岛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以及旅游开发影响认知以及海岛旅游对游客的主要吸引力陈金华.旅游型海岛居民环境感知的实证研究:以东山岛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5):452—457. 陈金华.居民对海岛环境与发展感知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28(1):131—135. 杨奇美.海岛旅游地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浙江“普陀旅游金三角”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8, (5):163—165.

1.2.2.2 研究方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研究海岛旅游地演化的方法多为定性描述或文献分析,缺乏模型定量分析,也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持,研究方法较单一。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海岛旅游迅速发展,引发相关学者对海岛旅游地演化的关注,同时对研究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尝试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空间结构模型研究海岛旅游地演化。

(1)耗散结构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比利时普瑞高津教授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在非线性系统科学支撑下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①耗散结构是在非平衡状态下稳定有序结构;②一个非平衡条件下的开放体系,需要与外界互换能量与物质,且达到一定阈值时,非平衡开放体系才能转变为平衡有序状态结构。蒋长春等在该理论指导下,对海岛型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岛旅游地演化的根本原因是耗散结构负熵不断输入,其演化主体也呈现多元化,同时指出演化主体间的协调作用应得到重视蒋长春,张瑜.耗散结构视角下的海岛型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机制研究——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213—220.

(2)空间结构模型。海岛旅游地演化研究中用到空间结构的地理计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朱晶晶,陆林,杨效忠,等.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1):34—39.、拓扑指数申涛,田良.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分析[J].热带地理,2010,30(1):96—100.等。最邻近指数即最邻近比,用以反映集聚效应,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程度。地理集中指数与最邻近指数类似,也能反映空间上物质的集聚程度。拓扑指数可以定量分析海岛旅游地交通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