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ж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一、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理解、认知和评价,关系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一直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能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特征,努力深化其改革、建设和发展,才能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时代需要和实践要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期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深入探索,予以大力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我国进行了数次较为重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学改革,分别形成了“文革”结束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8方案”、从1985年开始实施的“85方案”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实施的“98方案”,以及从21世纪初开始探索实施的“05方案”。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是以改革为主线进行的,每一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都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他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16-12-30].http://www.moe. 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新一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和展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的要素和环节。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是思政课教学中某一要素或具体方式方法上的改变,而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系统化改革工程,是把思政课教学放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进程之中,从整体性的视角和高度来把握研究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内在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日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性认识还有待深化。因此,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不断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仍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时代发展变革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应从全局视角出发,与时俱进地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等要素的创新与变革,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效模式和体系的构建,并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心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模式体系的不足和弊端进行整体性的重新审视、反思、突破和改革,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相契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比较突出、问题多发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必然会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予以强烈的关注。大学生在对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疑惑和问题,这就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课题、任务和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诉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化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化发展趋势。它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努力强化问题意识,并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努力回应并解答学生的各种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凝聚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本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与背景之下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的成果。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简称“三进”工作)之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全面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政课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必要更加系统地探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2009年7月,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两所高校共同承担了关于《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试点。这次试点工作为推动进一步探索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逐渐形成了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化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关于“六个为什么”的教学试点作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改革探索和实际案例,也是形成本书研究主题的重要实践基础。其中,上海大学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试点单位之一,在探索“六个为什么”教学试点的过程中,结合上海大学多年来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以“项链模式”上海大学“项链模式”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的教学主线,构成思政课教学“项链”的基础,同时聘请其他学科专家、党政领导和社会知名人物像“珍珠”、“钻石”一样镶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课程上,采用专题讲座、访谈、讨论等方式到课堂上参与教学、解答学生的问题等。“项链模式”教学是实现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教学为基础,充分调动和发挥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采用“问题解释式”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充分了解与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现实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各项教学试点工作的系统开展,逐渐形成了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新思考。所谓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就是坚持从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出发,以问题逻辑为基本中介和手段,把教材的学科体系变成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相对接的教学问题体系,契合学生思想实际,将涉及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问题加以提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核心内容对接起来,有针对性地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性的思政课问题化教学模式。王天恩.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问题逻辑思路[M]//问道心扉———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3.

本书的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正是受教育部“六个为什么”教学试点工作的启发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提炼形成和确定的。本书研究主题与“六个为什么”教学试点的具体经验相比较而言,研究的视域更加宏大,更加注重对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从教学体系的整体性视角来研究和考察“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涉及的各方面要素和相关问题;本书以教育部“六个为什么”试点教学工作为典型案例和实践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力求使研究的内容更为全面、系统和深入。本书坚持从问题意识的视角出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系列改革工作相关经验与动向,特别是其问题化发展趋势展开理论研究和探讨。

另外,本书引入“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讨,是希望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发展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时代视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强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与理论问题;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科学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思路与模式,形成一种新的思政课教学问题化范式和体系。

当然,我们提出基于问题意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简单的批判与否定,也不是将其当成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唯一的方法和模式,而只是从问题意识这一重要视角出发,对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和完善。虽然本书的研究和探讨可能还不太成熟,但却很有必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任何一种理论的探讨都不会解决该研究领域中所有问题,但却可以为解决相关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参考和选择。本书把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特征的问题意识导向概念引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从偏重知识灌输和传授的传统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和转变,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育人和育德等价值目标的实现。